編輯推薦
《六書坊:看穿史鐵生》編輯推薦:史鐵生走了。太陽在這邊收盡蒼涼,又在那邊布散朝暉。他的親人、朋友、讀者,似乎不曾感覺他的離去;日復一日,他依然一字一句地敲打著鍵盤,一點一滴地書寫著對人生的思考和熱愛。
內容簡介
該書講述了史鐵生的不平凡經歷,對其一生當中重要的作品也進行了解讀,是系統研究史鐵生的一本讀本。
圖書目錄
引言
清華附中的史鐵生
陝北插隊的史鐵生
生活在別處
舊園地壇的史鐵生
漸行漸遠的史鐵生
後記
序言
站立邊緣的文學張望
——序陽雨薇“看穿史鐵生”
過於熟悉,反顯得陌生,便不知從何處落筆,方能把作者的神韻寫將出來。弄文學,本來就沒有一個格式,評論文學,就更難有一個極為明朗、極為準確的模範。尺度是有的,可是,當文學與活生生的人擺在一起時,畢竟是一件犯難的事。何況在文學與文學製作尚有許許多多規約的時候,知人論世與由文及人,是困惑的事。
我的研究生們,在面試錄準時,我便給他們交代了作業,大多是閱讀書目和應考慮的文學問題。那時,一般都在當年的四月,離九月入學尚有半年的時間。我以為這半年時間,對一個即將入學的研究生,尤其是中文系文學專業的碩士生而言,是尤為重要的讀書時節。特別是這些年,仿佛社會生活和時代風尚,有著某些約定,大凡選讀中國當代文學專業的學生,十有八九是來自外語或其它相關學科的本科生,諸如新聞學、行政管理或傳媒廣告,還有相當部分來自理科,諸如生命工程或排水給水等學科,而且大多為女生。男生們大多趨於實利的專業,而把文學的浪漫和無用,留給女生們為專業。這種狀況自然從另一面看出我國高考的制度弊端,也更能窺視研究生考試中外語獨大的毛病,實為外語本科生盪開一面,同時也可感覺本科教育中專業精神的式微。大凡外語出身的學生,考中文碩士,抱死一本文學史,照本宣科死記硬背地啃上數月半年,靠著外語的優勢,大約考試入圍是沒有問題的。他們的外語確實不錯,有的入學時已達到八級,可中文基礎卻差,尤其是文學史知識,沒有結結實實的惡補,脫胎換骨的改造,必得一洗本科時的懶散,沒有這些決心和堅持,是很難登堂入室的。故人學前這半年時間的中文專業預習,顯得十分重要。
缺失文學藝術的時代,是人類的黑暗時代,而這種缺失於人的內心,也是同樣的。文學藝術真的會使人的內心與靈魂皈依,明亮同時溫潤起來,充滿著熱情和熱力遠離俗世的考慮,同時滿懷著生命的憧憬與深沉的浪漫。
陽雨薇就是這樣,剛入學時,她的靦腆與單純的樣子,讓我以為她對文學並未十足的敏感,她的讀書報告寫得過於中規中矩,而讓我疑惑她是否真的正經讀進這些書里去。我是常常從一些離經叛道,特別是從不合規矩的表達里,去發現一個學生的真實底蘊和可能進取的方向的。而在中規中矩、人云亦云的拘謹文字面前,我的判斷力卻常常尤其遲鈍。其實,我對之的第一印象並不準確。我想,在我決定讓她寫作關於史鐵生的選題時,我就已經對她刮目相看。
我以為史鐵生的文字和作品,多少可以喚起她對文學中的生命感悟和生存本真的驛動,至少可以從一個高難的動作設計上,讓她進入一種沉潛的綿密但依然可能奔放的狀態,這對於一個涉世未深沒有多少人生經驗的學生而言,有著某種來自文學苦楚的體驗。即便收穫不了等多的文學成果,但建設或嘗試一種文學敏感卻是十分得體有益的。我想她在史鐵生的作品中,是可以有所觸動,而一旦這種觸動被開啟,她便進入一個全新的文學領地。正如她在完成這個課題之後,在《後記》中所說:“我幾乎讀遍了作家的所有作品,作家的有些文章我還重複讀了好幾遍,比如《我與地壇》、《合歡樹》等。每次讀完,我都有些新的體會,記得有一次我一個人坐在圖書館五樓靠近窗戶的一個位置,一個人靜靜地咀嚼著史鐵生筆下的文字,突然發現自己的眼裡飽含著淚水,我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會流淚?很複雜,一時說不清楚……”
當我讀到這段文字時,之前已通讀了她寫的這本書的每一個章節,暢談了每一處修改,至此,我的內心是欣慰的。我對之的預期是對的。她確實已經有了自己的敏感,與史鐵生,與文學擁吻了。這是陽雨薇通過寫作這本書而達到的一種境界。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才是她此生最重大的飛躍。固然,這本書對她來說,沒法不重要,但更重要的東西,已然沉人她的心底,成為一種靈魂的積澱和生命的動力。這才是我對學生的文學期待。
陽雨薇的清徹與聰慧,她對文學與文字的敏感,讀者諸君在文本中會有臧否,其中的青澀自不待言。她對複雜和隱秘的人類情緒的文學把握,對艱澀與深刻的人生哲理的捕捉與把玩,尚在邊緣之處張望。但其進入與浸潤已為期不遠。這也是我為之寫序的目的。
2013年1月28日凌晨
後記
前幾天郭老師告訴我,六書坊之史鐵生的文章初、終審差不多通過了,心裡的石頭終於放下,還好,問題不大。
現在談談自己寫這篇小冊子的感想吧。其實我還真的不知道從何說起,就說說自己做課題與作家史鐵。生的關係吧。記得去年論文開題的時候,老師就問我畢業論文打算寫哪位作家,當時我訝異地不知道如何回答,後來郭老師提議要不寫史鐵生吧,史鐵生在中國當代文壇還是比較特別的一位作家。這種感覺正應了老師常說的那些話,有時候,如果選擇太多,反而不知道如何去寫,一旦有人為你提供了某個特定的目標,自己的學習任務就變得異常清晰明了。就這樣自己懵里懵懂地決定研究作家史鐵生。
史鐵生——這個名字對我來說並不陌生。中學時代就學習過這位作家的文章,但是早已記不清具體內容是什麼了,唯獨記得文章作者是一個雙腿癱瘓的殘疾人。自研究史鐵生其人其作以來,我幾乎讀遍了作家的所有作品。作家的有些篇目我還重複讀了好幾篇,譬如散文《我與地壇》、《合歡樹》等等,每次讀完,我都有些新的體會。記得有一次我一個人坐在圖書館五樓靠近窗戶的位置,一個人靜靜地咀嚼著史鐵生筆下的文字,突然發現自己的眼裡飽含淚水,我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會流淚,很複雜,一時也說不清楚,在此我想改用艾青的一首詩來解釋吧:“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是因為我對這文字愛得深沉”,老師說過,史鐵生的文字是當今中國文壇最乾淨的文字,是的,我之所以如此為作家的文字感動,還因為我喜歡作家筆下流淌著人類最常見但卻最不平凡的人物,譬如母親,妻子、說書的瞎子。作家作品的深奧之處並不在乎其文字的生僻,語句的晦澀,而是用人世間最普通簡單的文字表述出最深刻的哲理意蘊。
記得我寫這本書的時候,郭老師給我提了很多意見。比如老師總覺得我對史鐵生作品中那份母愛體會得不夠深刻,對史鐵生的愛情觀闡述得不夠豐富,對史鐵生少年時期遇到的兩位殘疾老師的經歷發揮得不夠充分等等。雖然後來我也努力地去蒐集各種資料,盡力寫得深刻透徹,但最終還是不盡如人意。我想這一方面和我的閱歷有關,首先我不是中文系出生的學生,中文功底不夠紮實,很多知識都是研究生期間老師為我耐心點撥,自己努力攻克積累的。儘管我本科主修英語,也學習了很多外國文學知識,但當時沒有系統地學習國學,總感覺在翻譯外文的時候,絞盡腦汁也不知道如何去表達外文所深藏的含義,現在想想,主要是因為自己的國語水平不過關。
當然研究生期間,我已經深刻體會到自己對本國文學知識的欠缺、貧乏,現在遇到一位優秀的導師,我的中文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尤其在撰寫文章方面,我從寫一篇錯別字連篇的文章到能夠正確地表達自己的看法和觀點。其次可能由於我是個正常人,我還不夠老練,無法體會一位富有哲學的思想文人寫作時的那種複雜感情,更無法很好地體會史鐵生身處困境時的心情,我想像不出史鐵生該有怎樣頑強的意志力才讓自己在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一個人身處安靜地壇默默冷靜地寫作的經歷。我去過一次北京,那次北京遊玩,我沒有去地壇,因為我知道現在的北京地壇已經被商機追剿,摩肩接踵的人流,嘈雜聲,原來的神韻所剩無幾。正如史鐵生在《想念地壇》中所說,“想念地壇是想念它的安靜”“我想,那就不必再去地壇尋找安靜,莫如在安靜中尋找地壇。”
我沒有去地壇,也正是覺得現在的地壇和史鐵生筆下的地壇完全不同,史鐵生筆下的地壇是作家所獨有的,是他在特殊人生階段特殊人生體驗的避風港,我想作家心中的地壇早已不是物理上坐落在北京那座所謂的“廢棄的古園”了。
總之在寫這篇小冊子的過程中,我的導師為我提了很多寶貴的意見,感謝老師的耐心指點,感謝他寬容地接受我粗淺的文字表達,感謝老師給我提供這次難得的機會,讓我獨立完成一個課題。期間武漢大學出版社的編輯們也十分認真地審閱此稿並校對多次,在此一併感謝,謝謝大家!
陽雨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