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相聲早在宋代就有,原來的名字叫"象生"或"像聲",是仿學口技滑稽表演的意思。《紅樓夢》第三十五回里曾提到,薛寶釵見她哥哥薛蟠給她作揖賠情,就笑著說:"你不用做這些象生了!"說明這種民間曲藝是源遠流長的。但是,從帷幕里表演的"暗象生"發展成面對觀眾表演的"明相聲",卻是近一百二十多年的事。見於記載,首先在北京地場上說單口相聲的是清代鹹豐年間(1851-1861)的張三祿,接著是京劇丑角演員朱紹文(1829-1904),為生活所迫,改行說了相聲。朱為了肚子不顧面子,整日在露天地演出。他在手裡敲打的兩塊竹板上刻著兩句詩"滿腹文章窮不怕,五車書史落地貧",發泄他的滿腔憤怒。觀眾們隨之都親呢地管他叫窮不怕先生。就這樣,"窮不怕"成了他的藝名。他演出前,先用右手攥著一把白沙子往地上撒字,邊撒邊唱自編的"太平歌詞",等觀眾聚攏來圍成一圈後,才正式表演。他有時學唱京劇,有時講解字義,有時說笑話和單口相聲。後來感到一個人說太單調,就和學生們互相問答,一捧一逗,逐漸演變成對口相聲。傳統相聲中的《改行》、《大保鏢》、《黃鶴樓》等,都是他的創作。他成了當時開始形成的相聲三大流派中"朱派"的創始人。(另外兩派是以阿彥濤為代表的"阿派"和以沈長福為代表的"沈派"。)當前北京的相聲演員大部分是宗朱派的。
相聲的發展從張三祿算起,共經歷了七代。如果每一代找出一位演員做代表,七代人是這樣師承下來的:張三祿(第一代)--朱紹文(第二代)--徐有祿(第三代)--焦德海(第四代)--朱闊泉(第五代)--侯寶林(第六代)--馬季(第七代)。
相聲的特色
相聲在發展過程中曾經把口技中的"雜學"、全堂八角鼓中的"逗哏"、評書中的"貫口"、蓮花落中的"太平歌詞"和滑稽二黃中的詼諧表演等等,加以吸收融化,形成了自己的藝術特色。這種特色按照相聲演員們習慣的說法,就是講究"說"、"學"、"逗"、"唱"。(1)說。說燈謎、對聯、酒令、字意、繞口令、俏皮話、反正話、笑話等。
(2)學。學人言、鳥語、市聲、各種人物的音容笑貌、各種表情姿態。
(3)逗。甲、乙二人裝成一客一主、一智一愚或一正一反,插科打諢,抓哏逗趣。
(4)唱。演唱無伴奏的弦子書、民間小調、太平歌詞;學唱京劇、地方戲並作滑稽表演。 表演對口相聲時,甲是逗哏的,乙是捧哏的。逗哏的主要敘述故事的發生髮展,摹擬各種人物,發表褒貶評論;捧哏的對逗哏的敘述,不斷提出疑問,展開辯論,或加以發揮補充,以增加喜劇氣氛,使聽眾發出笑聲。 相聲的結構是三段體。一般分為"墊話"(即開場白)、"正話"(主要正題)、"攢底"(結尾)。"攢底"應該在酣暢的笑聲中嘎然而止。"編筐織簍,全在收口",相聲中"攢底"是很重要的。
在相聲中安排"包袱",要善於借鑑傳統技巧,不斷推陳出新,適應時代的需要。組成"包袱"的手法很多,最主要的有重複、否定、反常、錯覺、雙關、誇張、打岔、曲解、諧音、爭辯等十種。
(1)重複法
把矛盾的假象重複三遍,第四遍時巧妙地加以突變,揭示事物的真象。例如《友誼頌》: 甲:外國能聽懂相聲嗎? 乙:聽不懂沒關係,有翻譯呀!(為製造假象鋪墊) 甲:噢!一個演員旁邊站一個翻譯,說一句,翻一句? 乙:那多好哇! (繼續鋪墊) 甲:現在我們開始說段相聲。 乙:威諾比根,柯勞斯套克。(第一遍) 甲:相聲是中國的民間藝術。 乙:柯勞斯套克,耶包克阿特齊洽納。(第二遍) 甲:相聲這形式,形式活潑,戰鬥性強。 乙:伊太斯來夫,力安密勒騰特。(第三遍) 甲:這個形式是鞝鞋不使錐子--真(針)好!狗攆鴨子--呱呱叫。 乙:這…… 甲:翻哪! 乙:我翻不過來了,俏皮話怎么翻哪?!(第四遍抖"包袱") 這種手法演員稱它"三番四抖"。
(2)否定法
表里不一的人,說一套,做一套,經常自我否定,不能自圓其說。例如《買佛龕》: 乙:年輕人說什麼? 甲:"大娘,上街了,買佛龕了啊!"這不是句好話嗎? 乙:啊! 甲:老太太不願意聽啦!"年輕人說話沒規矩。這是佛龕,能說買嗎?得說請!" 乙:請。 甲:"大娘,我不懂,您那個多少錢請的?"悖退枵餉錘鐾嬉斬目椋乙:怎么…… 甲:一心疼錢罵上啦!
(3)反常法
把違反常規的事物,按照符合常規來講。例如《愛優點》: 甲:兩個人談戀愛都是愛對方的優點。 乙:那是啊! 甲:男方向女方徵求意見都這么說:"小張,我們倆接觸這么長時間了,你談談還有什麼意見嗎?" 乙:徵求意見。女方怎么說? 甲:"我沒什麼意見了,我很喜歡你,我感覺你有很多優點值得我學習,你品行端正,辦事認真,尤其喜歡你的是你肯幫助人,能做到捨己救人,大公無私。" 乙:這多好哇! 甲:有專愛對方缺點的嗎? 乙:沒聽說過。 甲:男方徵求意見:"小張,你究竟愛我哪點呢?" 乙:小張說什麼? 甲:"愛你那點兒?第一,我愛你會說謊話,我們認識這么長時間,你一句真的沒有!" 乙:嚯! 甲:"第二,我愛你膽子大,誰的錢你都敢偷。" 乙:瞎! 甲:"尤其最愛你的是你不講衛生,三個月不洗一回腳。" 乙:沒聽說過。
(4)錯覺法
由於錯覺而造成誤認為正確的假象。例如《女隊長》: 甲:我領著記者出了村,老遠就看見戴紅邊草帽的了。 乙:那就是你愛人。 甲:我趕緊跑過去:"桂英!記者找你說說,桂……大 爺!" 乙:為什麼叫大爺? 甲:留著兩撇鬍子哪!
(5)雙關法
一語雙關,產生誤解。例如《老站長》: 乙:你家住哪? 甲:河北上海。 乙:河北上海? 甲:啊!河北省上游公社海子大隊。河北上海。 乙:這誰聽得懂啊!
(6)誇張法
按事物發展的規律,予以誇張分析。例如《哭笑論》: 甲:常言說笑一笑少一少。 乙:不,應該是笑一笑十年少。 甲:一笑就年輕十歲,那誰還敢聽相聲。 乙:怎么不敢聽啊? 甲:你今年多大歲數? 乙:四十。 甲:笑一回剩三十,笑兩回剩二十,笑三回剩十歲,說什麼也不敢再笑了。 乙:怎么? 甲:再一笑沒啦!來的時候騎著腳踏車,走時候抱走啦!劇場改託兒所啦!("包袱")
(7)打岔法
用打岔的手法,故意岔說,使人發笑。例如《賽足球》: 乙:這場我來表演。 甲:表演賽,那可精采呀!是單打還是雙打? 乙:誰打呀? 甲:我跟你對付一盤兒,讓你先開球。 乙:開球?!我會彈球兒。 甲:彈,你彈過來我給你擋回去。 乙:我得接的著啊! 甲:接不著,那算出界,你先輸一分。("包袱") 乙:這就一分呀?你先等等吧! 甲:等等,出去了,又輸一分。("包袱") 乙:嘿!怎么叫我碰上啦! 甲:碰上啦?!那叫不過網,又輸一分。("包袱")
(8)曲解法
把人們熟悉的一些普通知識,故意加以曲解歪講。例如《詩歌與愛情》: 乙:詩經上"君子好逑"這句還真聽懂了。 甲:怎么講? 乙:凡是君子人都好踢足球。("包袱") 甲:那……"窈窕淑女"呢? 乙:那時候他們踢的不好,淨輸(淑)給女的。("包袱") 甲:你這都什麼呀?
(9)諧音法
對同音詞巧妙運用,可以妙趣橫生。例如《棒打與溺愛》: 乙:小孩兒們住哪兒啦? 甲:都在河邊"公館"里住著呢。 乙:公館? 甲:……嚯,還真不錯,一排四間,上下兩層。 乙:簡易樓房? 甲:洋灰管子。 乙;那叫公館哪? 甲:管子是誰的? 乙:公家的。 甲:公管(館)嘛!("包袱") 乙:嘿!
(10)爭辯法
固執己見,強詞奪理,窮追猛問,振振有詞。例如《小抬槓》: 乙:聽相聲好處大啦! 甲:噢!能免三災去八難,虱子不叮,虼蚤不咬,耗子不來,沒錢來錢,沒面來面,不渴不餓,不病不愁。("包袱") 乙:沒有那么大好處,有點小好處。 甲:給我買雙鞋? 乙;不管買東西。 甲:那還有什麼好處啊? 乙:比如您,心裡有點不痛快。 甲:我幹嘛不痛快呀! 乙:比方說您心裡有點煩。 甲:我不煩哪! 乙:您有點兒彆扭。 甲:我跟誰彆扭哇? 乙:我哪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