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師

相師

相師(拼音是xiāng shī)是漢語辭彙,舊指以相術供職或為業的人。

基本信息

解釋

相師:根據人的五官、氣色、骨骼、指紋等推斷其壽夭、榮枯、吉凶、禍福之人

1.互相學習、仿效。

2.舊指以相術供職或為業的人。

出處

1.唐·韓愈《師說》:“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

宋·蘇軾《上神宗皇帝書》:“好利之黨,相師成風。”

清·薛福成《西法為公共之理說》:“夫青出於藍而勝於藍……蓋相師者未必無相勝之機。”

魯迅《花邊文學·北人與南人》:“缺點可以改正,優點可以相師。”

2.其中麻衣神相最為著名,其著作《麻衣相法》影響最大,其關累作品如《柳莊相法》、《相法全編》、《水鏡集》、《相理衡真》等等,不計其數,術數一直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曾經是我國歷史上社會生活中的時尚,但它的內涵和外延至今不清晰,在學術界並沒有確切的劃分。一般地說,狹義的術數,是專指預測吉凶的方術;廣義的術數就包括天文、曆法等了。

相師術藏

所謂“術”,也可稱為術數,是古代道教五術中的重要內容,術數以陰陽五行的生克制化的理論,來推測自然、社會、人事的吉凶,屬《周易》研究範疇的一大主流支派;

至於“藏”字,即經典的總匯,佛家有《佛藏》,道家有《道藏》,儒家有《儒藏》,而《術藏》則是匯集了易學理論和陰陽五行之大集,在古代占據了及其重要的地位

卜筮、堪輿、命理、相術、占夢、擇吉等均為術藏的內容。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