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
1.長期便秘
人類排便為蹲廁或坐便,直腸與肛門處於相對垂直位置,如果長期便秘會導致腹壓持續升高,久之,乾硬糞便擠壓直腸黏膜,使之向下移位,黏膜與肌層逐漸分離。
2.不良的排便習慣
即使沒有便秘,如果排便習慣不良,便後廁所久坐,每次長達30分鐘以上,長此以往,腹壓增高壓迫直腸黏膜,使之下移。
3.負重遠行
經常從事重體力作業,如搬運工等,可由於腹壓持續升高導致直腸黏膜鬆弛。
4.妊娠
受孕激素影響,肛提肌容易鬆弛下陷,直腸容易受腹壓作用而下移,此時便秘加重,黏膜容易發生鬆動。
5.咳嗽
慢性咳嗽會造成腹壓增高,劇烈咳嗽可使腹壓瞬間增高為原來腹壓的4倍,是直腸黏膜鬆弛的高危人群。
臨床表現
以排便梗阻感、排便費力費時、肛門墜脹、便次增多、便柱變細如擠牙膏狀、直腸排空不盡感為最突出的症狀,部分患者經常用手法誘導排便,甚至擠壓肛周,或經常使用開塞露等外用藥物解便,一些患者長期套用潤滑劑後,直腸排便反射敏感度下降,常常出現便意“混亂”錯覺。
檢查
1.指診
肛管直腸指診有助於排除直腸腫瘤,並可捫及直腸腔擴大、直腸黏膜鬆弛,可觸及直腸末端不光滑而柔軟的黏膜皺襞,直腸前壁尤為明顯。
2.內鏡檢查
直腸鏡可見直腸前壁黏膜過多,呈皺褶狀,個別黏膜內脫垂並堵塞腸腔,腸腔內沒有明顯的腔隙。個別患者出現黏膜水腫、質脆、充血現象。
3.氣鋇灌腸造影
鋇灌腸檢查還可了解有無結腸冗長、扭曲、結腸擴張或狹窄等。
4.排糞造影
是診斷直腸黏膜鬆弛或直腸內脫垂的主要方法,其典型的影像變化是在排便過程中肛緣上6~8cm外直腸前後壁出現摺疊,並逐漸沿肛管下降,最後直腸下段變成杯口狀的鞘部,其上方直腸縮窄成錐狀,形成套入部。排糞造影可以觀察鬆弛黏膜是前壁還是環狀受累,以區別鬆弛的程度。
治療
(一)保守治療
1.一般治療
養成良好的排便習慣、多運動、多食蔬菜、水果,保證每日飲水量在2000ml以上,適當食用粗糧,以減少糞便在腸道停留的時間。
2.藥物治療
口服中、西藥,使大便通暢,防止便秘。外用膏劑、栓劑保護直腸黏膜並潤滑腸腔,使排便通暢。
3.中藥辨證治療
(1)津液不足型產後失血,或發汗或利小便或數下傷陰,或年老體衰,平素陰虧,津液不足,或血虧陰虛導致腸道津液不足,失去對糞便的濡潤滑利,糞便乾結、呈球狀、心煩易怒、口乾舌燥、消瘦貧血,舌紅、少津,脈細數。方用增液湯與一貫煎加減。
(2)氣機淤滯型情志不舒,悲傷憂思,久坐少動或久病臥床,致氣機淤滯,不能宣達,傳導失職,糟粕內停。胸脅滿悶、納食減少,腹脹,肛門下墜,排便不盡,噯氣、排屁多,舌紅苔白,脈弦數。方用四磨湯加減。
(3)中氣不足型乏力,少氣,懶言,甚者動則氣喘,排便無力,肛門下墜,食少納呆,晨輕午後加重。舌質淡紅,苔薄白,脈沉細。方用補中益氣湯加減。
4.注射治療
通過在黏膜下層注射硬化劑達到無菌性炎症粘連,可以使症狀體徵得到明顯改善或消失,臨床頗為常用。
(二)手術治療
1.結紮術
比較傳統而且經典,將隆起的黏膜點狀結紮,每個結紮點保持一定距離,等待結紮點壞死脫落,達到治癒。
2.膠圈套扎術
用組織鉗夾住黏膜,將膠圈套上,被套扎的黏膜缺血壞死脫落,形成的瘢痕組織,使直腸黏膜與肌層粘連。
預後
1.本病部分患者經藥物治療或通過飲食調理可以得到明顯改善。
2.經過注射或手術治療效果良好。
3.手術後需注意排便習慣,否則可復發。
預防
1.保持大便通暢且有規律,大便時間不宜過長,以3分鐘為宜。
2.儘量不要久坐,防止肛周血液循環不暢,建議減少負重遠行。
3.減輕腹壓,凡慢性咳嗽、過度肥胖者均應及時治療,以免對直腸增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