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信息
作 者: 元坤 著
出 版 社: 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ISBN:9787504364234
出版時間:2011-06-01
版 次:1
頁 數:229
裝 幀:平裝
開 本:16開
所屬分類:圖書 > 傳記 > 政治人物
編輯推薦
他是英雄,卻走過了一條坎坷之路,自古英雄不平凡!他是軍人,卻文韜武略無一不精,誰說武將不通文!他擁兵自重,威震東南,卻又反對強權,抵制洪憲!他一生戎馬,卻又渴望和平,在愛與恨間苦苦糾纏!他就是馮國璋,直系軍閥的教頭總統,一位文武雙全、敢愛敢憎的傳奇將領!
或許,此時我們需要做的,只是靜下心來閱讀這位世紀人物,看他的功與過,讀他的對與錯,想他的是與非,跟著他重新回到那個風起雲湧的時代中去,感受那些悲歡離合、爾虞我詐、世事滄桑!
內容簡介
《直系教頭馮國璋》講述了一位清末民初著名政治家和軍事家馮國璋的故事。
曾有人稱馮國璋、王士珍和段祺瑞為“北洋三傑”。王士珍是北洋之龍,見首不見尾;段祺瑞是北洋之虎,威武霸氣;而馮國璋則是北洋之狗,這說明他忠誠,踏實,謹慎,精明……
馮國璋的一生,是充滿了爭議的一生。他是眾人皆知的文武全才。他曾跟隨過袁世凱,卻在袁稱帝之後發布“五將軍密電”,與其決裂。他倡導革命,卻依舊維護著封建統治者的利益和名譽。他一生追求和平統一,卻又擁兵自重,成為舉世聞名的江寧霸主。他一生經歷兩次府院之爭,卻總是擺脫不了居間調解人的尷尬境地。正是這一個一個的爭議,構成了一個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政治家和軍事家馮國璋。
作者簡介
元坤,原名袁增水,出生於1960年,職業作家。主要從事中共黨史、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的研究,對國際、社會經濟也有深刻的認識和獨到的見解。從事相關課題研究三十多年,有多部專著出版,著有《中國別無選擇》、《第三隻眼看日本》、《猶太秘史》等。
目錄
第一章 坎坷英雄路
艱難的家世
武校出了秀才
軍隊才是用武之地
袁大頭的賞識
第二章 練兵、辦學,一個也不差
編練新軍
新軍,必須常備
誰說武將沒有文略
堪當重任的教頭
第三章 江寧霸主,威震東南
漢陽的一把火
要共和,還是要君主
力助袁氏奪權
圍剿 “二次革命”
稱雄半壁江山
第四章 抵制洪憲,擁兵自重
不想伺候皇帝
稱病,以退為進
暗助反袁勢力
“五將軍密電”
“南京會議”,密謀做大
第五章 在府院中周鏇
與督軍團的鬥爭
左右逢源的副總統
黎、段的“和事佬”
復辟之風再起
代理大總統
第六章 戰與和的鬥爭
逼倒段祺瑞
皖系的反擊
危機重重的“南巡”
第七章 最後的歲月
奉系入關,皖系掌權
無可奈何的退位
英雄落寞,依舊主和
精彩書摘
袁大頭的賞識
馮國璋命運的轉機,開始於清政府訓練新軍的改革。在甲午戰爭之中慘敗的清政府,逐漸意識到自己軍事力量的薄弱。當時的一些有識之士都認為,強大的日軍無論是在武器裝備上,還是在士兵素質上,都不是清朝傳統的八旗兵、綠營軍可以對抗的,甚至不是淮軍和湘軍可以對抗的。
因為在甲午戰爭之中,已經經過近代化改革的北洋水師全軍覆滅,而李鴻章統領的淮軍以及劉坤一統帥的湘軍,全都輸得體無完膚。因此,在這樣的局面下,如果再不對清朝的軍隊進行更加近代化的改革,訓練出一支新軍來,那么清朝只有繼續被動挨打的份,甚至直接面臨著亡國滅種的危險。
於是,甲午戰敗之後,上至朝廷一品大員,下至黎民百姓的整箇中國都發出了“整軍經武,以救危亡”的強烈呼聲。清政府意識到,事情已經到了箭在弦上不得不發的時候了。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同時也是基於各方面的輿論壓力,清政府最終於1894年11月成立了以恭親王奕訴為首的“督辦軍務處”,宗旨就是為了整頓京畿的舊軍,同時改練一支強大的新式軍隊。
其實,清政府雖然設立了這個“督辦軍務處”,但真正實施的人,卻不是滿洲的貴族,而是漢族大臣袁世凱。當時,在朝鮮碰了釘子的袁世凱正在京城四處托關係,想要在官場上重新崛起。一向善於鑽營的袁世凱得知設立“督辦軍務處”的訊息之後,認為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於是他藉助自己的親戚關係,加上得到了軍機大臣李鴻藻以及榮祿等重臣的聯名保薦,最終獲得了將定武軍改編、擴建為新式陸軍的肥差事。 實際上,所謂的定武軍就是原來的洋槍隊,一直以來都駐紮在距離天津七十里的小站。本來,小站駐紮的軍隊是淮軍的盛字營,這個營在這裡呆了大概二十年的時間。但是,在甲午戰爭中,盛字營全體官兵都開赴了朝鮮,對日作戰。誰知,在朝鮮作戰時,盛字營的統帥衛汝貴畏敵逃跑,弄得整個盛字營群龍無首,最終被強大的日軍打得全軍潰敗。從這之後,淮軍就再也沒有盛字營了。這樣一來,天津小站也就沒有了駐軍。
於是,袁世凱就把訓練新式陸軍的事情,安排在了小站來辦理。事實上,在袁世凱來到小站訓練新軍時,清政府已經於1894年底派遣長蘆鹽運使胡炳芬在這裡組建新軍,這就是定武軍的前身。當時,在規模上這支軍隊總共有十個營,大概4750人。袁世凱的小站練兵,就是在這樣的基礎上開始的。可以說,這次練兵不僅在中國軍事史上,甚至在整箇中國近代史上都是一件舉足輕重的大事。
袁世凱來到小站時,已經是1895年12月21日。他的任務,就是要將定武軍改編和訓練成一支採用西方建制、擁有優良武器裝備、士兵訓練有素的新式陸軍。不過,在這之前,袁世凱首先需要做的是擴充兵員。
當時,定武軍一共只有四千多人,不說士兵質量,僅僅在數量上就顯得太少了。於是,袁世凱就派人到山東、河南和安徽等地挑選優秀的步兵,同時派人到錦州和新民等地區招募騎術精良的騎兵。在經過一番留強汰弱的整編之後,袁世凱成功地建立起一支擁有7300人的新式陸軍。
接下來,袁世凱就開始對這支軍隊進行正式的訓練。他先按照德國陸軍的軍制,建立了步兵、炮隊、馬隊、工程隊和輜重隊等多個兵種。其中,步兵隊人數最多,一共有5000人,分為左翼和右翼兩個營。炮兵隊又分為快炮隊、重炮隊和接應馬炮隊,一共有1000人。馬隊分為四個小隊,一共有500人。而負責軍事施工的工程隊和負責後勤的輜重隊,則各有500人。軍隊整編完成之後,袁世凱又給隊伍配備了德國當時最先進的各種武器。其中,既有手槍、步槍和馬槍,也有克魯伯快炮。這些武器裝備的補充,大大增強了新軍的作戰力量。
訓練新軍的最關鍵一步是士兵素質的提高。這些招募進來的新兵,雖然都是舊式軍隊中的優秀分子,但正是由於這個原因,他們身上有著很強烈的舊式軍隊作風,組織紀律性差、作戰不講究協調配合等。這些問題的存在,絕對會大大削弱新軍的作戰能力。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袁世凱專門從德國聘請了教官,讓他們用德國陸軍的條例對新軍進行操練。當時,擔任總教官的是曾在甲午戰爭之中與日本軍隊作戰的德國軍事顧問漢納根將軍。他在任期間,完全按照德國陸軍的操練規則訓練新軍。很快,這支七千多人的隊伍就有了新氣象。
除此之外,袁世凱還加強了新軍的組織建設。在袁世凱看來,一支缺乏組織管理的軍隊,將會是一盤散沙,自然也毫無戰鬥力可言。因此,袁世凱在小站成立了一個“新建陸軍督訓處”,下設七個重要的處和兩個局。其中,最重要的是執法營務處、督操營務處和軍醫局。從這些處和局的名稱看得出,袁世凱是十分注重軍隊的紀律和組織建設的。
在加強組織建設的同時,為了進一步提高士兵的軍事素質,小站新軍還建立了四所隨營學堂,分別是步兵學堂、炮兵學堂、騎兵學堂和德文學堂。另外,在督操營務處裡面,還設有講武堂和學兵營。這些學堂的建立以及隨後開展的軍事教育,使得小站的新軍從一開始就跟舊式軍隊拉開了很大一個檔次,成為了一支真正訓練有素的新式陸軍。
當然,新式陸軍的建立是離不開優秀的軍事將領的。因此,袁世凱在剛剛組建新軍時,就十分注重四處搜羅軍事管理人才。當時,由於整箇中國都在高呼“整軍經武”,很多人都把進入軍隊吃皇糧當成了一條謀生的路子。因此,軍隊里並不缺乏士兵,甚至不用擔心選到優秀的士兵。但是,要想找到既能按照西式操演方法訓練新軍,又能對新軍進行新式管理的優秀軍事將領,卻並不那么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