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生背景
直接教學模式是建立在BE直接教學模式基礎上的。BE直接教學模式是貝瑞特-恩格爾曼所設計的教育教案的簡稱。因此貝瑞特-恩格爾曼學校是直接教育模式的前身。而所謂的BE直接教學模式對於我們來說是並不陌生的,我們所經歷的教育大致是這個模式。所以我們很容易理解。BE直接教學模式就是教師教一點信息,兒童即重複這個信息,教師提出有關這個信息的問題,兒童對教師的問題作出反應。如果回答錯誤,教師會加以糾正直至兒童回答正確答案。在這個模式中教師要能在每天的每一分鐘使每個兒童得到最大量和最有效的學習,而且對於兒童可能出現的行為總是預先準備好和有目標的。
基本原理
在操作條件反射中,由每次食物的提供,小老鼠顯示出期望中的行為,其過程稱作操作行為制約作用。操作就是學習者有意的行為。因為強化是根據期望中的行為的表現而定的,這種決定過程稱為後效操縱。為了更有效果,在期望行為出現之後的強化必須是立即、前後一貫而有規律的。例如學生回答問題之後,受到表揚,於是回答次數增加。
在某些學習的類型之中,經過後效操縱的訓練已經出現很高的效果。把學習的工作分解成一小個一小個步驟,而且借著過程中的每一小步驟學習的強化,老師控制著期望行為並且增加期望行為再發生的可能性,過程中的每一個步驟都跟隨著回饋,學習者會因為出現正確的行為而獲得獎勵。
基本內容
直接教學模式的核心內容是讀、寫、算。它是為五到八歲兒童設計的課程方案。小組教學是直接教學模式的主要特徵。一個班級通常分為四個小組,每個小組由4-7人。根據不同的水平,活動持續時間不同。此模式是依據部分的行為研究和有關如何達成有效訓練的研究。把教學分成細小且又分離的部分,依序達成是非常有用的,直接的教學特徵便是用短暫課堂時間結合練習,直到學習達到精熟。
直接教學模式是以行為訓練為主。行為訓練的重要概念就是塑造、模仿、練習、回饋和強化。
塑造:一開始老師確定學生學習的期望結果,把這一個課題分解成許多步驟,或是連續性的漸進動作,對於學得新的知識或技巧是必要的,當學生經由對期望技巧控制所必要的步驟而進行時,他們的行為經由強化逐漸地被塑造。
模仿:學習者借著目擊與模仿如同模範般的老師,來獲得知識與技巧,在一些情形下,學生模仿別人的行為比自己獨立工作更有效率地學得技巧中信息或步驟的部分。
練習:在練習的早期階段,教師用組織與結構化的方法引導學生通過每一步驟。錯誤應該被訂正且正確的行為應該被強化,在這一個階段是非常必要的。在學生能夠正確地完成這技巧的百分之85至90之後,然後他們在定期的指導下獨立練習,直到他們能正確且完全獨立地完成這一課題。
開始的練習應該是頻繁、密集且有高度結構化。依據學習者的年齡而定,這些分節可能在一段時間之後改變,但是學生在這些授課時間內,應該要被引起動機且專心於此。由老師的監視來確定是否做的正確。
因為學習是需要精通的,練習的會期應該逐漸地更遠的間隔,當你先前所熟練的學習一直不斷地被練習,新的學習就可以被教導。例如,一個在鋼琴學習音階的學生,可能剛開始練習G大調,但應該定期地回去練C大調來加強學習。
回饋:回饋應該越明確越好,當強化是積極且頻繁是最有效果的,消極的話語通常會妨礙表現。例如教師對學生說“那是一件愚蠢的事!”或“為什麼你跟不上班上其他人?”等等,這樣的批評且帶有一定諷刺性的話語會刺激兒童,會讓幼兒產生相反心理。當練習進行時,學生需要接受回饋,經由口頭、或成績,根據他們的表演給予回饋,一開始,老師提供連續的回饋或再教一遍,隨著學習的進步,回饋的次數可以變的少一點。
強化:強化是要一直持續而不能間斷的,也就是說,老師能隨時作加強的動作或安排定期的補充及增強。在學習剛開始的階段,學生有正向的回響或回答之後,老師應給予補充來引導到正確的方向。有些學習者在剛開始的階段都會是正確的行為,但是他們需要鼓勵才能持續往前。當學習進步的時候,應該要定期的強化。
基本程式
教學環節按照“講一遍學習內容—幼兒重複-提一些問題—作一次小結”的順序進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兒童之間通過遊戲和比賽進行口語互動作用的活動,兒童也積極地參與活動,活動的速率可達每分鐘十個反應。雖然教師可以很順利地控制教學紀律,這樣的教學模式單調乏味,幼兒不會過於興奮,課堂氛圍處於一種“安靜”的狀態,但單一僵硬的教學模式,提問偏於複習的內容,多為回憶型問題,只重視幼兒記住教師教了多少知識,不注重幼兒的接受與否,以至於幼兒根本就不感興趣,只是一味的接受,不注重幼兒創造性自主性的發展。學生能跟隨指示達到目標。
評價
在一系列其它的模式中,直接的講授模式是首先被提出來的,因為其中的步驟對於任何教學計畫都是不可或缺的。戈芬認為,直接教學模式在當時的年代產生和發展,不僅僅只是能夠生存的問題,而且是成功的它至少在六個方面改變了學前教育的視野。許多研究都表明,這種課程模式使得兒童在學業上獲得了成功,並使一些兒童樹立了自信。經過這種模式訓練的兒童在進入學校以後,在讀、寫、算等方面都能達到較高水平。然而這種課程模式為行為主義心理學家們所喝彩,而被兒童發展心理學家們所嘲笑。
這種模式在本質上忽略了兒童的發展,遏制了兒童個性、自主性、想像力創造力的發展。即使兒童在國小低年級獲得足夠的優勢,但是在國小高年級就不明顯了。另外一點經過這種課程訓練的兒童對學業有自信,但是對他們自己的能力卻缺乏自信。他們經常將他們的成功歸功於他們的教師或他們之外的其他因素,而將失敗歸於他們自己。但直接教學模式仍有作用,它可以提高效率,教學效果在學習後就有顯現,教師更容易掌控活動過程,減少突發事件。
對於現在的我們來說,我們的態度可能更多是不支持這種教學模式。開始接觸學前兒童理論的時候,每天受著兒童發展理論的薰陶的我們遇到遏制兒童個性發展的理論都是持反對態度的。我們看別的幼稚園老師上的課後,總是會評價這個老師哪裡做的好,那個老師哪裡做的不好,而且我們評價的標準就是老師在教學中是否限制了兒童,是否過多的控制兒童的行為。但是見習了三次以後,我們開始能夠理解老師對兒童的控制,明白了直接教學模式在當前中國人口眾多的國情下也有它的作用和優勢。在幼稚園中,幼兒人數過多,而且個性、智力發展程度不同,不一定會像我們構想的那樣做出反應,教師能力與精力有限,因此在某些情況下不得不違背兒童發展的理論,採用直接教學模式。不過幼稚園教師在教學中不會單一的採用這種模式。他們在教學中會創設情境寓教於樂,以讀、寫、算為主要內容而不是以讀、寫、算為核心內容。這樣的改變是我們所需要的,所希望的。然而有些教學方法又太過追求創新而忽略了讓幼兒全面發展的目標。因此,作為一種教學模式,自然是不會獨立存在和套用的,而應該是幾種並用。教學模式是以幼兒為主體,以興趣為中心,從幼兒的心理和生理出發,遵循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以發展幼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為目的,讓幼兒通過體驗,參與活動進行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