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歷
蘇聯文學家、教育家、美學家、哲學家和政治活動家。1897年投身革命,1904年起參加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布爾什維克的《前進報》和《無產者報》的編輯工作。1905~1907年,他在策略與哲學問題上與布爾什維克發生分歧。1917年俄國二月革命後重新加入布爾什維克。十月革命後至1929年,一直擔任俄羅斯聯邦教育人民委員。 1930年當選為蘇聯科學院院士。 1908~1911年間,他同Α.Α.波格丹諾夫等人一起宣揚過經驗批判主義,並企圖建立一種“社會主義新宗教”。這一時期的代表作有:《理察·阿芬那留斯、安·盧那察爾斯基對純粹經驗批判的通俗敘述》、《宗教和社會主義》。列寧在《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一書中對他進行了嚴肅的批評。十月革命後,他基本上改正了錯誤,積極參加了反對資產階級意識形態的鬥爭,運用馬克思主義觀點,寫了多部論述文學藝術和美學的著作。 美學思想 盧那察爾斯基繼承了г.В.普列漢諾夫強調從社會存在出發去分析美與藝術的思想,糾正了普列漢諾夫的某些偏頗,對藝術的審美特徵有細膩精闢的分析,特別對無產階級文藝的創造問題給予了極大的注意。他的美學思想不如普列漢諾夫那樣系統和具有理論的概括性,但有敏銳的時代感,也更富於戰鬥性。盧那察爾斯基美學思想的發展,基本上可以分為兩大時期。十月革命前,他雖然信仰馬克思主義,投身俄國革命,但受R.阿芬那留斯唯心主義哲學的影響,誤以為經驗批判主義是通往馬克思主義的一個最好的階梯。在他的早期美學思想的代表作《實證美學概論》一書中,力圖用馬赫主義、經驗批判主義來改造L.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和俄國革命民主主義者的現實主義美學。他用生理特徵和機體能力來論證審美情感和藝術活動,認為視覺和聽覺的審美評價取決於機體具有的能量,而藝術的任務則在於把生活加以集中、濃縮,使人們在神經不緊張的情況下,能夠體驗到更多的東西,消耗一定數量的感受能力,能獲得比日常生活豐富得多的感受。他斷言:美學是“一門關於評價的科學”,而真、善、美的評價只有在人追求和諧美好生活的生物本能的基礎上才能達到統一,因此美學便成了“生物學最重要的部門之一”。儘管這本書在根本理論上有著重大錯誤,但卻提出了一些有積極意義的觀點,如主張美與生命發展的統一、真善美的統一、理想與現實的統一等等。盧那察爾斯基在分析美的本質和形態時有一些富於創造性的觀察和說明。他在這一時期的一系列論著和文藝評論中,往往突破實證美學的抽象原則,對各種文藝現象進行社會歷史的、階級的分析,提出與無產階級現實鬥爭相結合的社會主義文藝的任務。他強調,任何生動的、真正美的藝術在本質上是戰鬥的,指出無產階級正在成長起來,已經開始認識到藝術的價值,而馬克思主義美學、文藝批評的任務就在於向工人民眾評價一切優秀的藝術珍品。在《社會民主主義藝術創作的任務》(1907)一文中,他論證了藝術家同無產階級革命運動密切聯繫的必要性,闡述了無產階級藝術的特徵,既反對“為藝術而藝術”的傾向和悲觀厭世的頹廢主義傾向,也反對排斥、歧視藝術的庸俗社會學觀點。
文藝理論方面的貢獻 俄國十月革命後,盧那察爾斯基在創建蘇維埃文化教育事業,促進社會主義文學藝術的發展繁榮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同時為馬克思主義美學思想在蘇聯的傳播和研究作出了卓越貢獻。他主持編輯出版了第一部《馬克思恩格斯論藝術》文集(1933),並作序闡述馬克思主義奠基人的美學思想體系。他的《列寧和文藝學》(1932),首先系統闡發了列寧的文藝思想及其對於馬克思主義美學的重大發展。他強調列寧的唯物主義反映論對於美學和文藝批評具有方法論的意義,指出反映論所注意的,主要是作家對社會變動的反映,是作家對於這種或那種歷史局勢的客觀代表性。他堅決抵制否定文化遺產的虛無主義思潮,堅持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研究文藝遺產,把社會學的分析和美學的分析有機地結合起來,寫下了許多評論俄國和西歐古典文藝以及現代文藝流派的精采篇章。他熱情扶植新興的無產階級文藝,高度評價高爾基、馬雅可夫斯基等人的創作,提倡文藝創作的多樣化,支持一切有益的探索和創新。他在《社會主義現實主義》(1933)等論著中,論證了社會主義文藝的新型創作方法,指出這種創作方法是把現實理解為一種發展,一種在對立物的不斷鬥爭中進行的運動,而人則是能夠影響現實進程的積極力量。他十分重視戲劇、電影這種具有廣泛民眾性的藝術形式;還認為社會主義條件下,悲劇不僅能夠,而且應該存在,因為悲劇性的因素在今天還沒有消除;同時需要運用幽默、喜劇作為“一種極妙的潛移默化的手段”,因為“可以用笑聲改造人”。
主要影響
盧那察爾斯基的美學和文藝理論遺產在國外也有廣泛的影響。他的一些文藝理論著作和戲劇作品早在20年代末至30年代就由魯迅、瞿秋白等介紹到中國,對中國文藝工作者產生過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