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美學

馬克思主義美學

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方法闡述人類審美意識、美與藝術的本質及其歷史發展的科學。由馬克思、恩格斯創立,P.拉法格、F.梅林、г.В.普列漢諾夫、列寧、Α.В.盧那察爾斯基和毛澤東等無產階級革命導師和馬克思主義宣傳家在不同歷史條件下,從不同角度對它進行了充實和發展。

基本信息

主要內容

《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手跡《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手跡
馬克思和恩格斯的美學思想,主要見於《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神聖家族》、《德意志意識形態》、《經濟學手稿(1857—1858)》、《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草稿)、《剩餘價值理論》、《資本論》等著作中,對某些作家、作品的具體評論是他們美學思想的運用。具體來說,馬克思主義美學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的內容:馬克思、恩格斯認為,勞動是人以自身的活動引起、調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間關係的物質變換過程。
人作為一種自然力與自然物質相對立。為了占有和利用自然物質,人使身上的自然力──臂和腿、頭和手運動起來。當人類通過這種運動作用並改變他身外的自然時,也就同時改變了自身的自然;外部自然的變化是產生客觀世界美的根源,人自身的變化則豐富和發展了人的感性,形成了有音樂感的耳朵和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在蒙昧時期的低級階段,勞動的主要客觀條件並不是勞動的產物,而是未經人類加工的自然。它們是勞動的前提。人類只有事先就把生產的自然條件看作是他自身產生和存在的前提,把自然界當作隸屬於他的東西來處置,才能進行自己的生命活動。所以廣義的勞動對象應當包括進行勞動所需要的一切物質條件。不能把人對自然的改造簡單地理解為對個別自然形態的改變,而應理解為對整個自然的支配和占有。作為勞動對象的自然界,和人類生活發生了多方面的不可分離的聯繫之後,植物、動物、石頭、空氣、陽光等等,一方面作為自然科學的對象,一方面作為藝術的對象而進入人的意識。刻在美洲印第安人酋長墓表上的日曆、四季日至點的石柱,證明在野蠻時期的人們已經把部分自然界納入了自己的精神生活中。
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類改造自然的實踐活動是有目的有意識的。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馬克思恩格斯全集》
人在生產之前已經在觀念上提出了想像中的生產對象,並把它作為內心的圖象,作為需要、動力和目的提了出來,然後通過實踐活動,把主體的尺度運用到對象上去,使對象主體化,主體對象化。在生產中,人首先產生對實際效益的意識,並由此產生對制約這些效益的自然規律的理解。隨著人類自然知識的增長,人對自然界作用的手段也在增加。由於人的目的受客觀規律制約,以客觀世界的發展規律為前提,因此人為了實現自己的目的,就必須根據對象本身的規律和屬性來規定自己活動的內容和方式。
在馬克思、恩格斯看來,人在生產中,只能改變物質的形態。人通過勞動活動,藉助勞動工具使勞動對象發生預定的變化,成為適合人需要的自然物質。用木頭做桌子,木頭的形狀改變了,可是桌子還是木頭。物通過勞動而被從外面賦予形式。馬克思指出:“動物只是按照它所屬的那個種的尺度和需要來建造,而人卻懂得按照任何一個種的尺度來進行生產,並且懂得怎樣處處都把內在的尺度運用到對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規律來建造”(《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97頁)。所謂美的規律,存在於人的目的的自我實現和客觀事物本身規律的統一之中,並感性地現實地表現在對事物形式的塑造上。這形式標誌著人對對象的必然性的自由支配,凝結著人的創造智慧、才能和力量,積澱著人的社會性的情感、理想和願望,因而它既是感性的又並非單純感性的,包含著對對象的能動的理性把握。
馬克思、恩格斯認為,對形式的審美感知只有在超越粗陋的實際需要之後才有可能。
處在野蠻期的美洲部落的神話、傳奇、詩歌、典禮上的歌唱、具有軍事動員意義的舞蹈、裝飾品的製作、貝殼珠帶的色彩和圖形、工具和武器造型上的對稱等等,都是在消費脫離了它最初的自然粗陋狀態之後才逐漸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儘管這時它們還跟生產勞動需要、公共事務管理和軍事行動的需要以及巫術活動等等交融在一起,沒有從生產的有用性中獨立出來,但已經不是僅僅滿足自然需要的手段;而是人的意志、智慧的物態化,人的精神感覺和情緒的再現,開始具有了人的自我欣賞的意義。從直接功利的觀點看來,對象的形式是無關緊要的,它們的價值僅僅在於它們的有用性、它們的內部結構和質量。但當人類超出最初的自然的粗陋需要之後,形式就開始具有了獨立的價值,通過它的外觀而訴諸人的感官,於是便具有了美的意義。

主要理論

美的本質和起源理論
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等著作中明確提出:勞動創造了美。並揭示了美與人的本質力量具有密切關係。
美的規律的理論
在審美創造基礎上,馬克思明確提出人類創造美的活動並不是任意的,而是有規律可循的,人類是按照美學的規律來創造美的事物。馬克思主義美學關於美的規律的理論充分肯定了審美主體的主體性,又不忽視作為審美創造材料的客觀事物的規律性,從而對於人類審美創造作出了深刻的理論概括。
異化勞動與審美活動相互關係的理論
馬克思和恩格斯對資本主義社會中的異化勞動作過詳細的研究,他們通過對異化勞動的分析,一方面尖銳批判了資本主義私有制的罪行,另一方面又具體分析了異化勞動對於審美活動的兩重性在美學上所具有的兩種意義:既製造醜,又創造美。
藝術本質理論
馬克思主義美學在探討藝術的本質問題時,首先強調藝術作為上層建築對於經濟基礎的依賴關係:“人們首先必須吃、住、喝、穿然後才能從事政治、科學、藝術、宗教等等。
此外,馬克思主義美學還對文藝的社會功能問題,文藝的真實性問題等等作了論述。

相關人物

馬克思和恩格斯

馬克思與恩格斯馬克思與恩格斯
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對人類社會歷史的考察中,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結合無產階級革命運動,批判地吸取改造了美學史上、特別是德國古典美學的成果,並對人類審美意識的產生和發展,作出了有重大理論意義的科學闡述,奠定了馬克思主義美學的堅實基礎。馬克思和恩格斯把審美意識、藝術現象看作是由一定的社會存在和經濟基礎決定的一種社會意識和社會意識形態。物質生產的發展歸根結柢制約著整個人類歷史的發展,從而制約著審美和藝術的發展。但馬克思、恩格斯又指出藝術的特殊性及其與物質生產的發展之間的不平衡性,充分注意到了藝術的複雜性、藝術美的時代性和永恆性等重要美學問題。馬克思還從物質生產的勞動實踐出發,考察了美的本質和審美意識的產生,提出了許多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要觀點。在對歷史上一些重要的作家、藝術家的評論中,馬克思、恩格斯又對現實主義文藝的真實性和傾向性、悲劇和喜劇等問題發表了一系列對美學研究有重要指導意義的觀點。重視藝術的社會作用
馬克思和恩格斯在領導無產階級解放事業中非常重視藝術的社會作用,他們和當時一些著名的藝術家保持聯繫,肯定和讚揚那些表現無產階級解放要求和批判資本主義社會的作品;明確指出無產階級鬥爭作為人類歷史發展的一個必然的重要階段,應當在現實主義領域內占有自己的地位。
通過對資本主義制度的科學分析,馬克思、恩格斯指出,只有在消滅資本主義所有制,實現共產主義的條件下,人才能得到充分的全面的發展,從而審美意識、藝術活動也才能得到充分的發展。(見馬克思恩格斯美學思想)
第二國際時代的馬克思主義宣傳家拉法格、梅林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原則分析批判了當時的美學思潮和與之相聯繫的各種文藝現象,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美學。

拉法格的批判

拉法格按照恩格斯的建議,批判了和實證主義相聯繫的自然主義,分析了E.左拉等人的作品,指出了自然主義停留在現象的外表及其為資本主義辯護的實質,同時也批判了資產階級藝術的虛偽和浮誇。由於資本主義本身的性質,使得資產階級藝術像資產階級的廣告、商標和商品說明書一樣是虛偽的。

梅林的文學評論著作

普列漢諾夫的遺囑普列漢諾夫的遺囑
梅林的文學評論著作《萊辛傳奇》,把唯物史觀作為研究歷史的引線,具體地分析了文學發展同社會經濟狀況、階級鬥爭和階級力量對比之間的複雜聯繫;揭露了普魯士開明專制主義的實質,恢復了萊辛作為資產階級革命先驅者的形象。梅林在對J.W.von歌德、J.C.F.von席勒的評論中指出:不能因為歌德、席勒這些古典大師在封建德國的鄙陋狀況下作出了驚人的成績,就讚美那種鄙陋狀況。梅林的著作在將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套用於美學研究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曾得到恩格斯的高度評價。對於當時盛行的自然主義思潮,梅林採取審慎而嚴肅的態度,並在前後20年間發表了一系列文章進行評論分析。他認為自然主義的根本弱點在於排斥藝術家的想像力對現實的任何加工、否定藝術家的發現和獨創性,其結果勢必把照相當作造型藝術的最高成就。梅林指出,那種認為無產階級在奪取政權以前不可能創造出優秀的無產階級文學的觀點是片面的。

普列漢諾夫

普列漢諾夫對藝術現象進行了唯物史觀的研究。在審美意識的產生問題上,他把馬克思、恩格斯的觀點加以系統化,並強調社會心理作為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之間的中介環節的極大重要性。從19世紀90年代起,普列漢諾夫在一系列的著作中,批駁了俄國反動思想界對革命民主主義者的攻擊和歪曲,繼承了俄國革命民主主義美學的優秀傳統,對資產階級“為藝術而藝術”的傾向和頹廢派藝術進行了階級分析。普列漢諾夫的美學理論雖然在不少問題上還存在著缺點,但對於馬克思主義美學的貢獻是巨大的。(見г.В.普列漢諾夫)

列寧觀點

宣傳畫中的列寧宣傳畫中的列寧
列寧在十月革命之前就高度重視藝術與無產階級鬥爭的聯繫,列寧對經驗批判主義的批判和對唯物主義反映論的闡明,有著重要的美學意義。列寧指出文學藝術應當是無產階級總的事業的一部分,不能脫離無產階級政黨的領導,同時又強調應當注意藝術本身的特點。列寧對Л.Н.托爾斯泰的世界觀及其作品的兩重性進行了精闢的分析。在無產階級取得政權的條件下,列寧提出了馬克思和恩格斯不曾提出的發展和繁榮社會主義文學藝術的基本原則,包括如何對待文化遺產、民族文化的原則,對馬克思主義美學有著重大的指導作用。(見列寧美學思想)

盧那察爾斯基批判

俄國早期馬克思主義者盧那察爾斯基在十月革命前就已研究美學和從事文學批評活動。十月革命後,他在列寧指引下,在對反馬克思主義的美學的批判中,在貫徹列寧的美學思想的實踐中,對馬克思主義作出了重要的貢獻。他第一次系統地論述了列寧的美學思想和馬克思文藝批評的美學原則,廣泛涉及和無產階級文藝創作相關的美學問題。雖然他的美學思想中有些錯誤的東西,但總的說來,他是一位知識淵博和富于敏銳的藝術感覺的馬克思主義美學家。(見Α.В.盧那察爾斯基)

毛澤東闡明

毛澤東毛澤東
毛澤東對無產階級文藝問題作了比馬克思、恩格斯、列寧都更為詳細的闡明。他強調文藝為工農兵服務的方向;認為文學藝術的源泉在人類社會生活之中,人類社會生活與文學藝術二者都是美,但前者比後者有不可比擬的生動豐富的內容,後者反映出來的生活比前者更高、更強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帶普遍性。他提倡革命的文藝工作者到火熱的民眾鬥爭中去,根據實際生活創造出各種各樣的人物來,幫助民眾推動歷史的前進。毛澤東的《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等著作,對藝術與社會生活、藝術與民眾、藝術家的世界觀與藝術創作等問題的論述,指導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時期文學藝術的發展。
馬克思主義美學還是一門年輕的科學,它在繼承前人優秀成果的基礎上,不斷總結社會主義時期審美活動和藝術實踐的經驗,與資產階級美學的各種派別進行鬥爭,它必將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建設中發揮出重大的作用。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