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簡介
盧肅,作曲家。江蘇銅山人。1937年參加北平學生移動劇團,任歌詠指揮,次年至延安,入魯藝音樂系學作曲,並留校任教。1939年赴晉察冀邊區任華北聯合大學文藝學院音樂系主任。解放後歷任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歌劇團團長、中央實驗歌劇院院長、瀋陽音樂學院代理院長等職。
個人生平
盧肅的老家是在江蘇徐州,他家從祖父起就是佃工,因為家庭環境和國難當頭,盧肅在學校里就向著共產黨,後來抗戰爆發,他就寫牆報、作宣傳,一直比較積極,可他那時候還不到20歲。
盧肅1938年10月到延安,參加了第三期魯藝音樂系,當時學作曲,他也學了歌詠指揮,盧肅在魯藝開始是學生課代表,後來一面學音樂,一面學理論,3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到魯藝沒有多久就提升為教員,他第一個曲子就叫《古道行軍》,此外他還寫了不少大合唱,《平原大合唱》、《生產大合唱》、《春耕大合唱》等等。
到了1943年,抗戰很艱苦,蔣介石消極抗戰,特別八路軍打了“百團大戰”之後,全部的日軍偽軍就把軍事重點都壓在八路軍身上,因為當時晉察冀那個地方本來山區老百姓就特別苦,給地主納租負擔特別重,當時提出要減租減息,《團結就是力量》當時的背景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寫的,主要強調一個思想就是:不要靠別人,要靠自己,團結起來就是力量,在困難當中要依靠自己,堅持抗戰,迎接新的中國的到來,相信自己,爭取美好的前途。怎么樣才能夠把這種戰爭的情緒放在一個不長的樂句里,中心思想是團結就是力量,從戰爭當中提煉出這種信念、這種呼聲。雖然是減租減息是寫農民在農村的變化,但說的是中國民主發展的一個進程,社會發展的進步。
創業經歷
1939年春天,盧肅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他積極回響黨中央的號召,穿過敵人封鎖線,去晉察冀邊區開展工作,歷盡艱險,於7月份到達目的地,並分別擔任華北文藝學院文學系和音樂系的老師,培養出一批戰時文藝人才。盧肅在晉察冀發揮作曲家的特長,創作了《華北人民進行曲》、《五一紀念歌》、《平原大合唱》等一批充滿革命激情的戰歌。他與牧虹密切合作,為小歌劇《除夕》、《我愛八路軍》、《團結就是力量》譜曲。《團結就是力量》這首歌曲,是同名歌劇《團結就是力量》的幕終曲,一經唱出,以高昂激越的鏇律和雄壯渾厚的氣勢,喚起了千百萬人民戰鬥的渴望,唱遍全國,以至在後來的反飢餓反內戰時期,都發生了重大的影響和作用。
1996年冬,盧肅總吉他的經驗說:“1943的深入生活則大大不同了,我兼任了區政府的民政助理,我參與了區委和支部的秘密會議,深入到大山的地下涌動的熱流核心。我覺得對當前的階級鬥爭與民族戰爭的關係有了切實的理解了。要團結一切抗日力量,包括團結地主抗日,才能取得抗日戰爭的勝利。人民要自己解放自己,團結就是力量,這大約就是在滹沱河邊一個農村的打麥場上演過,而它的幕終曲唱遍了全中國。”
1948年,盧肅去了東北,後被任命為遼寧省文化局局長。1979年調北京,任北京市文化局副局長,中國音協常務理事、北京市音協主席等職。1983年7月22日至23日召開了北京市音樂家第一次代表大會,中國音樂家協會北京分會宣告成立,通過了協會章程,產生了第一屆理事會。作曲家盧肅當選為主席。
2001年榮獲中國音樂金鐘獎終身成就獎。2004年7月6日在北京逝世。
主要作品
有歌曲《華北人民進行曲》、《平原大合唱》、《槍口對外》、《子弟兵之歌》等;小歌劇《除夕》,《我愛八路軍》等;
獨幕歌劇《團結就是力量》等。
其中歌劇幕終曲《團結就是力量》,作於1943年。受到熱烈歡迎並傳遍全國。其鏇律雄壯有力,成為一支人民大眾反法西斯的戰歌。
作品特點
在盧肅的一生中,共作歌曲數百首,數量最多、影響最廣的是多種多樣的民眾歌曲。其中有正面表現中國人民的抗日鬥爭、採用號召性、戰鬥性的進行曲形式的,也有具體展示人民戰爭壯美的戰鬥圖景、將抒情性與鼓動性或描繪性與概括性結合在一起的,有表現工農民眾的勞動生活、採用特定的勞動音調和節奏寫成的;還有為抗戰中的婦女、兒童寫的等等。在這些民眾歌曲中,盧肅根據不同內容,創造具有不同個性特徵的音樂形象,或以具有衝擊力的節奏和挺拔高昂、富於稜角的鏇律,表現激昂慷慨的情緒和威武豪壯的氣勢;或以氣息寬廣的鏇律、舒緩沉著的節奏和抒情含蘊的音調,體現革命人民豐富的內心世界。在盧肅的歌曲創作中抒情性的獨唱歌曲占據著重要的位置,其中大多是為舞台劇和電影所作的插曲。這些作品從各個不同側面,反映了特定的人物在現實生活中的遭遇和內心感受,或傾訴對祖國對人民的熱愛,或抒發投入鬥爭的熱切情感。為了表現廣闊的現實生活和使歌曲更具有民族特色,盧肅還探索創造了一些具有新時代特點的歌曲樣式。其中有將抒情性與戰鬥性兩者不同的表現特點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的歌曲,還有將民間說唱音樂與戰鬥性的民眾歌曲音調相結合的敘事性歌曲。他很善於發掘歌詞語言的韻律美,在表現主題形象的前提下予以音樂性的發揮。他也很善於運用多種多樣的歌曲演唱形式,如獨唱、齊唱、領唱、合唱和有說有唱等,特別是在民眾歌曲中廣泛運用輪唱和二部合唱的形式,在當時的抗戰歌詠中具有創新的意義,並具有廣泛的影響。盧肅在音樂創作上的另一重要貢獻,是開創了表現中國人民革命鬥爭並具有民族特點的大合唱創作。所作大合唱,在題材、內容的現實性和表現形式的民族化、民眾化方面是相同的,但又根據不同的題材、內容,以不同的藝術手法進行處理,而使各個作品具有不同特色。
盧肅畢生致力創造具有民族特色的新音樂,他的創作是建立在強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基礎上的。他一方面在自己的創作實踐中親身探索民族新音樂的道路,另一方面展開全面的理論研究,探討中國民間音樂的種種特點。
創作風格
他以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觀點,就如何發展中國新音樂、中國新音樂發展的歷史經驗、中國新音樂的大眾化和民族形式以及中國民歌的特點和民歌研究等問題,發表了許多重要意見。他主張以馬克思主義的藝術理論指導中國新音樂的建設。他認為不論是音樂的民族形式問題,還是大眾化問題,都應以發展中國的工農音樂為基本出發點。他通過實際調查採錄和研究,初步歸納了中國民歌具有現實性、形象化、地方性等特點,並認為在音樂創作中吸取民間音樂的因素,能夠更真實更生動地反映人民的生活和大眾的語言,創造出更豐富的最具有民族性、同時也是最具有國際性的音樂作品。
人物評價
盧肅是中國現代音樂史上一位卓有成就的作曲家,他以澎湃的激昂,鮮明的民族特色,寫出了震驚中外樂壇的音樂,是人民敬愛的音樂家。他把音樂家的創作同民族的、人民的命運和願望密切結合起來,他的作品引用了不少民族音樂和民歌的素材,增強了民族風格,讓老百姓聽懂,即使到今天也依然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很多作品成為不朽的名作。
他所創作的音樂作品大部分體現出中國民族的靈魂,他的民族音樂觀貫穿在他的創作生涯中,他的主要作品對發展中國革命音樂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當之無愧地贏得了“人民音樂家”的光榮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