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盝頂在金、元時期比較常用,元大都中很多房屋都為盝頂,明、清兩代也有很多盝頂建築。例如明代故宮的欽安殿、清代瀛台的翔鸞閣就是盝頂。
經常用在帝王廟中的井亭的頂口,古代的井亭上面是露天的,稱之為盝頂。
發展歷史
古代的井亭最大的特點是頂子中央開有露天的洞口,如果是攢尖頂,則象是把上部水平截去了尖,稱之為盝頂。頂部開口為的是納光以看清下邊的水井裡的水面,同時也為了便於工作於清掏,不必另搭架子,為了支撐洞口,井亭的大木構架做法也與一般攢尖頂不同,有的加用垂蓮柱,有的用斜木支撐,從外觀及受力情況看都類似現代的懸索結構.現在保有盝頂的井亭並不多見,在故宮裡面大約有27座,再就是太廟,天壇,先農壇還有少數存留.。
特點
盝頂的特點是頂部是平的,有四條正脊圍成平頂,下接廡殿頂。用於殿閣的頂部就是封頂的,但用於倉庫的、井亭的就不用封頂,而是露天的。盝頂在金、元時期比較常用,元大都的建築中很多房屋都是盝頂,明、清兩代也有很多盝頂建築。例如明代故宮的欽安殿就是盝頂,正定隆興寺內的明代龍泉井亭也是盝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