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鹽不鹹

益鹽不鹹

《益鹽不鹹》為宋朝李昉所寫的小故事,講述一人燒湯,反覆放鹽,但嘗的只是頭一次舀出的湯,無法判斷現在湯鍋中的實際鹹淡。說明了我們不能局部,靜止的看問題而忽視事物是發展變化的。應該仔細思考,善於由變化中抓住本質。

原文:

人有斫羮者,以杓嘗之,少鹽,便益之。後復嘗之向杓中者,故云鹽不足。如此數益,升許鹽,故不鹹,因以為怪。

注釋:

1 .斫羹:燒湯,熬湯。斫,砍,這裡指燒。

2 .杓:同勺 .

3.益:增加

4.復:再次

5.向:原來.

6.故 :所以 .

7.許:左右,差不多的意思

譯文:

有個調製燒湯的人,他用勺子舀起湯汁品嘗,覺得鹽放少了,就加了點鹽。後來又嘗了原來勺子裡的湯,所以說:鹽還不夠。就像這樣,往湯里加了一升左右的鹽。品嘗原來勺子裡的湯還不夠鹹,於是認為很奇怪。

作者簡介:

(925-996)李昉,字明遠, 漢族,深州饒陽(今河北饒陽縣)五公村人,宋代著名學者,後漢乾佑年間(948年)進士。官至右拾遺、集賢殿修撰。後周時任集賢殿直學士、翰林學士。宋初為中書舍人。宋太宗時任參知政事、平章事。雍熙元年(984年)加中書侍郎。

所犯的錯誤:

忽略整體與個體之間的關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