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藥部位
植物全草入藥。
性味
苦、辛,微寒。
歸經
歸肝、心包、膀胱經。
功效
活血調經,利尿消腫,清熱解毒。
主治
用於月經不調,痛經經閉,惡露不盡,水腫尿少,瘡瘍腫毒。
相關配伍
1、墮胎下血:小薊根葉、益母草五兩。水二大碗,煮汁一碗,再煎至一盞,分二服,一日服盡。(《聖濟總錄》)
2、產後血暈,心氣欲絕:益母草研汁,服一盞,絕妙。(《子母秘錄》)
3、產後血閉不下者:益母草汁一小盞,入酒一合,溫服。(《聖惠方》)
用法用量
9~30g;鮮品12~40g。
禁忌
孕婦慎用。
炮製
採集加工
鮮品春季幼苗期至初夏花前期采割;乾品夏季莖葉茂盛、花未開或初開時采割,曬乾,或切段曬乾。
炮製方法
1、鮮益母草 除去雜質,迅速洗淨。
2、乾益母草 除去雜質,迅速洗淨,略潤,切段,乾燥。
生理特性
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高60~100cm。莖直立,單一或有分枝,四棱形,被微毛。葉對生;葉形多種;葉柄長0.5~8cm。一年生植物基生葉具長柄,葉片略呈圓形,直徑4~8cm,5~9淺裂,裂片具2~3鈍齒,基部心形;莖中部葉有短柄,3全裂,裂片近披針形,中央裂片常再3裂,兩側裂片再1~2裂,最終片寬度通常在3mm以上,先端漸尖,邊緣疏生鋸齒或近全緣;最上部葉不分裂,,線形,近無柄,上面綠色,被糙伏毛,下面淡綠色,被疏柔毛及腺點。輪傘花序腋生,具花8~15朵;小苞片針刺狀,無花梗;花萼鐘形,外面貼生微柔毛,先端5齒裂,具刺尖,下方2齒比上方2齒長,宿存;花冠唇形,淡紅色或紫紅色,長9~12mm,外面被柔毛,上唇與下唇幾等長,上唇長圓形,全緣,邊緣具纖毛,下唇3裂,中央裂片較大,倒心形;雄蕊4,二強,著生在花冠內面近中部,花絲疏被鱗狀毛,花花2室;雌蕊1,子房4裂,花柱絲狀,略長於雄蕊,柱頭2裂。小堅果褐色,三棱形,上端較寬而平截,基部楔形,長約2.5mm。花期6~9月,果期7~10月。
生長環境
生於山野、河灘草叢中及溪邊濕潤處。廣泛分布於全國各地。
鑑別
藥材性狀
1、鮮益母草:幼苗期無莖,基生葉圓心形,5~9淺裂,每裂片有2~3鈍齒。花前期莖呈方柱形,上部多分枝,四面凹下成縱溝,長30~60cm,直徑0.2~0.5cm;表面青綠色;質鮮嫩,斷面中部有髓。葉互動對生,有柄;葉片青綠色,質鮮嫩,揉之有汁;下部莖生葉掌狀3裂,上部葉羽狀深裂或淺裂成3片,裂片全緣或具少數鋸齒。氣微,味微苦。
2、乾益母草:莖表面灰綠色或黃綠色;體輕,質韌,斷面中部有髓。葉片灰綠色,多皺縮、破碎,易脫落。輪傘花序腋生,小花淡紫色,花萼筒狀,花冠二唇形。切段者長約2cm。
飲片性狀
乾益母草:呈不規則的段。莖方形,四面凹下成縱溝,灰綠色或黃綠色。切面中部有白髓。葉片灰綠色,多皺縮、破碎。輪傘花序腋生,花黃棕色,花萼筒狀,花冠二唇形。氣微,味微苦。
相關論述
1、《本草綱目》:益母草之根、莖、花、葉、實,並皆入藥,可同用。若治手、足厥陰血分風熱,明目益精,調女人經脈,則單用茺蔚子為良。若治腫毒瘡瘍,消水行血,婦人胎產諸病,則宜並用為良。蓋其根、莖、花、葉專於行,而子則行中有補故也。
2、《本草求真》:益母草(專入心包肝)。一名茺蔚。辛微苦寒。功能入肝心包絡。消水行血。去瘀生新。調經解毒。
3、《本草備要》:通行瘀血,生新血辛微苦寒。入手、足厥陰(心包、肝)。消水行血,去瘀生新,調經解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