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毛竇

皮毛竇

皮毛竇又稱藏毛竇,屬於畸形發育,可出現在枕部到骶尾部間的任何部位,以骶尾部最多見,可與脊髓裂、脊柱裂伴發。瘺口四周往往有異常的長毛,色素沉著或毛細血管瘤樣改變,有的在其的在其上方還有脂肪瘤突出。竇道所經處,相應部位可有顱骨、硬腦膜、棘突、椎板、硬脊膜缺損。無感染時易被忽視。治療原則:未感染者擇期切除,感染者在感染控制後手術。

基本信息

病因

真正病因不詳,有兩種學說。

一先天性

由於髓管殘留或骶尾縫發育畸形導致皮膚的包涵物。但與嬰兒的中線位肛後淺凹部位很少找到藏毛疾病的前驅病變,而在成年人確多見。

二後天性

認為竇和囊腫是由於損傷、手術、異物刺激和慢性感染引起的肉芽腫疾病。近來證實由外部進入的毛髮是主要病因。臀間裂有 負吸引作用,可使脫落的毛髮向皮下穿透。裂內毛髮過多過長,毛頂部有濾過和浸軟毛膚作用,毛髮穿入皮膚,形成短道,以後加深成竇,毛根脫落到竇內也可使毛乾穿透,在發病過程中可見運動改變(圖2),但只有一半病例可發現毛髮,此病多見於多毛平、皮脂過度活動、臀間裂過深和臀部常受傷的病人。汽車司機骶尾部皮膚常受長期顛波、損傷,可使皮脂腺組織和碎屑存積於囊內,引起炎症。美國陸軍發生這種病較多,稱為吉普病。常見的病菌有厭氧菌、葡萄球菌、鏈球菌和大腸 桿菌。Rainsbury及Southan分析了靜止的藏毛疾病,單個細菌不到半數,而厭氧菌占58%。奇怪的是葡萄球菌不常見,多數需氧菌為革蘭陰性細菌。

診斷

藏毛竇 藏毛竇和藏毛囊腫的主要診斷標誌是骶尾部急性膿腫或有分泌的慢性竇道,局部有急性炎症表現,檢查時在中線位見到藏毛腔,藏毛竇由症狀和體徵容易診斷。

皮毛竇 皮毛竇

藏毛囊腫如無繼發感染常無症狀,只是骶尾部突起,有的感覺骶尾部疼痛和腫脹。通常主要和首發症狀是在骶尾部發生急性膿 腫,局部有紅、腫、熱、痛等急性炎症特點。多自動突破流出膿汁或經外科手術引流後炎症消退,少數引流口可以完全閉合,但多數表現為反覆發作或經常流水而形成竇道或瘺管。

藏毛竇靜止期在骶尾部中線皮膚處可見不規則小孔,直徑約1mm~1cm。周圍皮膚紅腫變硬,常有瘢痕,有的可見毛髮。 探針探查可探入3~4mm,有的可探入10cm,擠壓時可排出稀淡臭液體。急性發作期有急性炎症表現,有觸痛和紅腫,排出較多膿性分泌物,有時發生膿腫和蜂窩組織炎。

鑑別

與癤、肛瘺和肉芽腫鑑別。癤生長在皮膚,由皮膚突出,頂部呈黃色。癰有多個外孔,內有壞死組織。肛瘺的外口距肛門近,瘺管行向肛門,捫診有索狀物,肛管 內有內口,有肛門直腸膿中病史。而藏毛竇的走行方向,多向顱側,很少向下。結核性肉芽腫與骨相連,X線檢查可見骨質有破壞,身體其他部位有結核性 病變。梅毒性肉芽腫有梅毒病史,梅毒血清反應陽性。

與表皮樣囊腫、皮樣囊腫及畸胎瘤鑑別。表皮樣囊腫、皮樣囊腫及畸胎瘤如果較小或無功能,通常無特異性臨床表現。早期症狀主要包括腰背疼痛、雙下肢運動感覺及其反射異常、陽萎及膀胱與直腸括約肌功能障礙。與椎管內其他腫瘤相比較,此類腫瘤患者除發病年齡較輕,病程較長等情況外,還有如下特點:①因為囊腫主要位於脊髓下段,圓錐和馬尾部較多,所以腰腿疼痛者較多,常呈鈍痛或劇烈神經根性痛;②直腸膀胱功能障礙者較多,約80%以上的病人有排尿排便功能障礙;③運動系統損害可不典型,當囊腫 合併腰骶部脊柱裂時,脊髓下端常被固定於較低部位;④若合併皮毛竇時,常可以引發顱內感染,亦有少數皮毛竇者,由於囊內容物刺激引起發熱等表現。

對於有顱內炎症表現,特別是反覆發作、腰背部有皮毛竇者,應該首先考慮表皮樣囊腫、皮樣囊腫及畸胎瘤的診斷。

預防

癌腫發生於藏毛竇少見,Phipshen(1981)複習文獻僅有32例。病變多為分化良好鱗狀細胞癌。傷口改變應引起疑有癌變,如潰瘍易破,生長很快、 出轎及黴菌樣邊緣。廣泛切除應首選。由於傷口廣泛套用用植皮或皮瓣治療。腹股淋巴結腫大應作活檢以除外有否轉移,若有轉移則預後不佳,文獻報告5年生存率 為51%。復發率點50%。在初診時發現腹股淋巴結有轉移占14%。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