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皮埃爾神父原名亨利·德·格魯埃,1912年出生在法國里昂一個富庶和幸福的商人家庭。格魯埃的父親是一位非常善良的人,在工作之餘他經常會帶著自己的孩子去拜訪當地的一些貧民窟,給那些窮人以幫助。這對格魯埃以後的人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在19歲的時候,格魯埃把父親遺留給他的所有遺產捐給了窮人後加入了天主教的嘉布遣修會,成為一名修道士。但是,8年的修道士清苦的生活使他本來就虛弱的身體受到了損傷,不得不在1939年離開修道院,轉到格勒諾布爾的一個教區擔任神父。人物歷程
1939年,格魯埃應徵成為一名下級軍官,開赴阿爾薩斯前線。但是,
疾病卻不期而至。1940年,還在病床上的格魯埃聽到了法國淪陷的訊息,對此他痛心不已。在輾轉回到法國東部之後,他參加了地下抵抗組織,並很快成為其中的領導人之一。為了安全起見,他化名為皮埃爾神父。1942年,兩名逃亡的猶太人找到了皮埃爾神父。在一席談話之後,皮埃爾神父深深為他們所遭受的非人待遇感到震驚,並決定立即為他們製作假證件,護送他們逃出法國。在這以後,把那些被納粹和維希傀儡政權追捕的猶太人和拒絕到德國工作的法國人轉移到瑞士就一直是皮埃爾神父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有一天,戴高樂患有殘疾,行動不便的弟弟雅克被秘密轉移到了格勒諾布爾。當時,納粹的蓋世太保正在法國全境追捕戴高樂家族的所有成員,形勢萬分危急。為了保障雅克的生命安全,皮埃爾神父當即請命——背也要把他背到瑞士。法國和瑞士的邊境山巒起伏,地形複雜,環境惡劣,而且蓋世太保也可能隨時出現。但是,最終皮埃爾神父還是完成了“這個不可能的任務”。
1944年5月他在庇里牛斯地區被德國軍隊逮捕。在成功逃脫後,他被地下抵抗組織裝入一個大的郵包送到西班牙,並從那裡到達阿爾及利亞。在那裡,他見到了正在組織法國救亡運動的戴高樂將軍。兩人由此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1945年,二戰結束。但是,戰爭幾乎摧毀了法國的一切,物資匱乏,失業率居高不下,經濟重建迫在眉睫。對於皮埃爾神父而言,除了重建經濟以外,需要重建的還有法國人的希望:在巴黎的大街小巷到處都是無家可歸的人。如何給這些生活貧窮的人以幫助,如何恢復他們對未來的希望都是皮埃爾神父所思考的。
1949年,皮埃爾的鄰居喬治,一位刑滿釋放者因為看不到任何生活的前途,試圖用自殺的方式來結束自己的人生。這一事件給了皮埃爾神父以極大的觸動。他找到了喬治,“我也沒有什麼東西可以給你。既然你已經選擇了自殺,那么你也沒有什麼拋不下的東西。那么,你就助我一臂之力來幫助別人吧。”他被皮埃爾神父的計畫所打動,於是兩人開始在巴黎附近籌建一個名為“埃瑪於斯”的社區,(埃瑪於斯是《聖經》中靠近耶路撒冷的一個村名,耶穌復活後在那裡顯現給門徒,讓他們重振信心)。皮埃爾神父希望他的社區能為流離失所的窮人提供庇護,並幫助他們最終自食其力,重新融入社會。因為他始終堅信“幫助受苦者以令他們得到服務是獲得真正和平的源頭”。
為了解決建造社區所面臨的資金問題,皮埃爾和他的助手們開始了一種特殊的籌集資金的方式:撿垃圾——他們把撿到的垃圾分類整理或稍加修理後賣掉或者用來建設新的社區。那時候皮埃爾神父還是法國國民議會的議員,在完成了議會中的工作後,他也會在晚上和助手們一起開始遊走在巴黎的大街小巷收集垃圾。
1954年2月1日中午12點,皮埃爾神父通過法國的盧森堡電台發表了講話:“今天凌晨3點,有一位女士凍死在巴黎街頭,手上抓著前一天她從家裡被驅逐出來的驅逐令……今晚就需要幫助,最遲是明天,我需要5000個毯子、300個美式大帳篷、200個做飯的爐子……每天晚上都有上千人饑寒交迫,在街頭流浪……從今天起,法國所有的城市、巴黎所有的街區都應該開設窮人庇護中心,在大門上寫上這樣的字樣:受苦的人,不管你是誰,請進門來,睡覺、吃飯,恢復對生活的希望。在這裡我們愛你……讓我們使每個人、每個孩子今晚可以不再露宿街頭。”
這個聲音震撼了整個法國。時至今日,許多上了年紀的法國老人都還能清楚地記憶起那個對他們而言具有特殊意義,被稱為“良知覺醒”的冬天。雖然,那時候他們還只是懵懵懂懂的孩子,或者不諳世事的少年,但是在父母的督促下,他們穿好棉衣,和父母一起拿著衣物、鞋子、棉被、食物,冒著凜冽的寒風走向捐贈點。“當時,我走得慢了些,卻受到了父親的責罵,說我沒有良心,被魔鬼遮住了眼睛。”一位法國老人回憶說。
巴黎的羅切斯特酒店的大廳在幾個小時內就被各種捐贈的物品填滿,而人們還是紛紛湧來,一些婦女抱來了自己的裘皮大衣,還有的則當場摘下了身上的首飾。為了把多達300噸的物品及時傳送到全國各地,奧塞火車站被徵用,一些軍車也陸續開來。包括軍人、學生、公務員、商販和工人在內的2萬多人聚集在皮埃爾神父周圍,在他的帶領下奔走在巴黎的大街小巷,照顧那些無家可歸者,搬運和發放捐贈物資。
1954年嚴寒的冬季過去了,皮埃爾神父不僅籌集了大筆的資金和物資來幫助那些饑寒交迫的流浪者,也為自己獲得極高的聲譽。許多年後,一位法國總理對皮埃爾說,“如果您那時候想要獲得(掌管國家)的權力,任何力量在您面前都不堪一擊!”對此,皮埃爾神父只是付諸一笑。他創造了一個神話,但他卻不想成為一個“坐在雲端的”人物,他想做的只是幫助那些最需要幫助的人——這是他一生的理想。
2007年1月22日,皮埃爾神父與世長辭,享年94歲,葬禮在巴黎聖母院舉行,他的遺體埋葬在諾曼第的一個小村莊裡,永遠長眠於地下。墓碑上刻著他早已想好的墓志銘:我曾經試著愛過。 當天,法國總統席哈克發表新聞公報說:“他的去世讓全體法國人民悲痛。法國失去了一位偉大的人物,一位良心和善良的代表……”,德維爾潘總理表示,他“向我們指明了個人和集體慷慨之路”,“所有法國人都會懷念他。”我們將“牢記他是一個有良心有抱負的人,指出了幫助窮人的道路。”法國前總統德斯坦建議為他舉行國葬。
從1989年法國設立“最受歡迎的法國人”這一評選之後,皮埃爾已經連續17次獲得這一殊榮,成為法國乃至世界上慈善事業的一個標誌性人物。
這就是有著“法國良心”之稱的皮埃爾神父,一位堅忍不拔的反法西斯戰士,一位充滿愛心的慈善事業的實踐者,埃瑪於斯團體創建人,無家可歸流浪漢的支持者,一個偉大的人,一個真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