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埃爾·阿伯拉爾

1113年他轉向當時享有盛譽的神學家拉昂的安瑟倫學習神學。 1118年,海洛伊斯被送進修女院,阿伯拉爾成為巴黎郊區聖丹尼斯修道院的修士。 阿伯拉爾的《神學導論》被焚燒。

簡介

皮埃爾·阿伯拉爾
英文:Pierre Abelard
同義詞條:阿伯拉爾,Pierre Abelard
皮埃爾·阿伯拉爾(Pierre Abelard, 1079~約1144),法國哲學家、神學家。哲學上採取概念論,既反對極端的實在論,又反對極端的唯名論,認為共相是存在於人心之中表示事物共性的概念。在其第一部著作《神學導論》中,針對安瑟倫的“先信仰而後理解”之說,提出信仰應建立在理性基礎之上,後該書被判為異端遭焚。在《自我認識》一書中,強調動機決定行為之善惡,上帝所考慮的是人的意圖,行為本身無所謂好壞。

皮埃爾·阿伯拉爾生平

阿伯拉爾生於法國南特巴萊德一個騎士家庭。據他的自傳《我的苦難史》中說,他放棄了騎士稱號的繼承權,為的是參加“辯證法的比武大賽”。他四處尋訪名師,但每次都以對老師的激烈批評而結束。他於1094年向當時名震遐邇的邏輯學家羅色林學習,因不滿意後者的極端唯名論立場而於1100年到巴黎向著名的實在論者香浦的威廉學習,但實在論同樣不能使他滿意。由於他的批評,威廉不得不修改自己的立場,乃至辭去教職。1113年他轉向當時享有盛譽的神學家拉昂的安瑟倫學習神學。但他發現他的老師名不副實,便批評安瑟倫像一棵光長葉不結果的樹,像光冒煙不發火的爐子。他於1115年在巴黎聖母院的註腳學校任神學教師,受到學生熱烈擁戴。後因與海洛伊斯的愛情而慘遭閹割的私刑。1118年,海洛伊斯被送進修女院,阿伯拉爾成為巴黎郊區聖丹尼斯修道院的修士。他在修道院寫了一些列邏輯論文,其中《論神聖的三位一體和政體》在1121年召開的索松主教會議上被譴責為否認上帝獨立人格的撒伯里烏主義。此後,他考證本院崇拜的聖丹尼斯傳說中的訛誤之處,僧侶群起攻之,迫使他出走,隱居鄉間。很多學生慕名而來,他在法國西北部的一所保惠師修道院為這些學生設立學校,寫了《是與否》、《基督教神學》、《神學導論》等著作。他的教學活動引起腳會精神領袖貝納爾的敵意性的關注。不安全感迫使他逃到偏遠的布列塔尼地區,1126-1134年在簡陋的魯伊修道院任院長,他力圖改變那裡的愚昧習俗,卻差點因此被僧侶所謀害。《我的苦難史》即敘述了他至此為止的經歷。但他在此後的遭遇更為悲慘。1136年他回到巴黎主教座堂學校任教,寫了倫理學著作《認識你自己》。他的一系列著作激怒了貝納爾。1140年召開的桑斯主教會議譴責他的學說。貝納爾專門寫了《阿伯拉爾的錯誤》一文,列舉其十六條罪狀。阿伯拉爾的《神學導論》被焚燒。他不服從判決,準備到羅馬抗訴。他還在途中,教皇英諾森二世就已批准了貝納爾德報告,宣判他的學說為異端。在生命最後幾年裡,他寫了《論辯證法》、《一個哲學家、一個猶太人和一個基督徒之間的對話》等著作,死後葬在克呂尼。他的墓志銘稱他為“高盧的蘇格拉底”,“一個多才多藝的人,精細的、敏銳的天才”。
阿伯拉爾無疑是中世紀哲學家中最有個性和傳奇色彩的人物之一。他是禁慾主義與思想專制主義的犧牲品。19世紀初,拉姆薩特在《作為一個人、一個哲學家和神學家的阿伯拉爾》一書中記述了他的不幸遭遇以及與海洛伊斯的堅貞愛情。阿伯拉爾與海洛伊斯通信集的出版引起強烈反響。1877年,他倆的遺骸被移至巴黎拉雪茲神父公墓合葬,他們的愛情故事成為文藝創作長久不衰的主題。最近,他們的愛情故事還被好萊塢拍成題為《天堂竊情》的電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