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品種來源:
本組合系安徽省農科院綠色食品工程研究所用“綠三A×綠稻24”於2001年育成的雜交中秈新組合。母本“綠三A”和恢復系“綠稻24”均由安徽省農科院綠色食品工程研究所育成,其中恢復系“綠稻24” 2002年已安徽品種審定(皖稻99),並申請國家品種權保護。“綠優1號”2004年安徽品種審定(皖稻121)。2004年參加長江中下游優質米組區試續試並破格進入生產試驗。二、特徵特性:
2002—2003年安徽省中秈區試,畝產量分別為611.5公斤和543.21公斤,較汕優63分別增產7.0%和9.59%;2年平均畝產581.15公斤,較汕優63增產8.06%。安徽省雜交中秈生產試驗,平均畝產527.35公斤,較汕優63的476.17公斤增產10.75%。適宜在安徽中稻區和湖南、湖北等長江中下游省(區)的一季中稻區種植。 植物學特徵:根系較發達,株高115-125厘米,平均株高120厘米左右。株葉型態較好,分櫱力中上,葉鞘綠色,葉色較濃,劍葉較挺直,後期轉色好。莖桿偏高,抗倒性一般。穀粒金黃色,長粒,較易脫粒。穗長24.8厘米,平均每穗總粒數170粒,每穗實粒數138粒,結實率80%以上,千粒重26—27克。 生物學特性:該組合為中秈遲熟品種,在安徽單季稻區種植,陽曆4月底至5月初播種,全生育期139天左右,較汕優63長4-5天。畝有效穗17—18萬,分櫱成穗率70%左右。分櫱力中等,分櫱成穗率60.6%—87.0%,平均為76.9%左右。中抗-感白葉枯病(3-7級);中感-感稻瘟病(5-6級)。
三、栽培技術要點
包括:播期、密度(播種量、田間基本苗、移栽密度)、水肥運籌策略、病蟲害防治要點、栽培過程中主要注意事項。大田畝用種量1.0公斤,濕潤育秧,秧田畝播種量15公斤,旱育秧,秧田畝播種量30公斤。適宜秧齡30-35天,栽插密度5×5寸或5×6寸,畝栽2萬穴以上,每穴栽1-2粒種子苗。N、P、K配合使用;重施基肥,早施返青分櫱肥,不施或少施穗、粒肥。後期乾濕交替,斷水不能過早,成熟前5天斷水,機械脫粒。要重視對稻曲病的防治工作,其它病蟲害防治技術參照當地雜交中秈的常規管理方法進行。
四、適宜區域:
適宜在安徽中稻區和湖南、湖北等長江中下游省(區)的一季中稻區種植。
五、推廣現狀:
據不完全統計,該組合目前已累計推廣面積50餘萬畝,主要在安徽中稻區和湖南、湖北等長江中下游省(區)的一季中稻區種植。該組合的推廣套用,當前收益情況較好,一般情況下,畝均增收稻穀50公斤左右,按國家保護價每公斤1.6元計,每畝淨增收80元。每生產和銷售1畝田的雜交種子,種子生產和銷售單位可獲純利5—8元。
六 推廣潛力及套用前景:
該組合體現了優質與高產的較完美結合,又以質量優而突出,市場需求旺盛。主要品質指標均達到GB/T17891-1999標準三級以上。該品種豐產穩產,外觀品質、食用品質和加工品質均好,制種產量高,套用前景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