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記載
《山海經大荒北經》:“有系昆之山者,有共工之台。有人衣青衣,名曰黃帝女魃。蚩尤作兵伐黃帝,黃帝乃令應龍攻之翼州之野。應龍蓄水,蚩尤請風伯雨師,從大風雨。黃帝乃令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殺蚩尤。魃不得復上,所居不雨。叔均言之帝,後置之赤水之北,魃時亡之。所欲逐之者,令曰:‘神北行,’先除水道,決通溝瀆。”
個人經歷
應龍來到冀州,積蓄了大量的水,準備以水攻破蚩尤大軍。單蚩尤暗中拉走了風伯和雨師,使得水功不成,但蚩尤會使大霧,皇帝在之前的戰鬥中吃過虧,所以只得叫來他女兒(一直就住在崑崙山的共工之台上,常穿一件青衣服,模樣兒長得很醜,腦頂是光禿禿的,眼睛生在腦頂上,個兒只有兩三尺高。正因為她長得醜,所以,很羞於見世人,便隱居在那裡,打發著日子。但是她卻有特殊的本領,身體裡面裝滿了大量的炎熱,那熱度恐怕超過一座火山。她本來是不管人事的,但父親的事她又不能不管)黃帝女兒魃一走到戰場上,剎那間那漫天大霧頓時消失得無影無蹤,天空中又是烈日當頭,炎熱得比以前還厲害十倍。黃帝女兒魃一走到戰場上,剎那間那漫天大霧頓時消失得無影無蹤,天空中又是烈日當頭,炎熱得比以前還厲害十倍。蚩尤弟兄們見了這種景象,一個個驚慌失措。應龍便趁著這機會,帶領一隊人馬撲殺前去,結果殺死了幾個蚩尤弟兄 但是,天女魃,幫助她父親完成了這件功業之後,因為用的力量太多,或者受了“邪魔”的沾染,從此她就只能夠留住在地上,再也不能夠回到崑崙山共工台(天宮)。她所居住的任何地方,總是旱雲千里,滴雨全無。百姓由此受她的災害極大,都非常痛恨她,叫她做“旱魃”,常常想方設法來趕逐她,她就這樣被人們趕來趕去,到處不受歡迎。皇帝便置之於赤水之北,黃帝以女兒魃的代價,又取得了一次小小的勝利。
相關典故
二十四諸天是在二十諸天的基礎上增入四位天神而成“二十四天”的。二十諸天的名稱都本於印度教(婆羅門教),具體是:一大梵天、二帝釋天、三多聞天王、四持國天王、五增長天王、六廣目天王、七金剛密跡、八大自在天或摩醯首羅、九散脂大將、十大辯才天、十一大功德天、十二韋馱天神、十三堅牢地神、十四菩提樹神、十五鬼子母、十六摩利支天、十七日宮天子、十八月宮天子、十九娑竭龍王、二十閻摩羅王。隋代天台智者大師依據《金光明經·功德天品》,制定了《金光明三昧懺法》。後代據此簡略成《齋天科儀》,為寺廟中祭天的儀軌,依《金光明經·鬼神品》等所說,選下二十位天神,即此二十諸天。到了明代,又增入四位天神,則成了“二十四天”,即二十一緊那羅、二十二紫微大帝、二十三東嶽大帝、二十四雷神。
後三位是道教神明,這顯示了明以後佛道二教相互借用與融合的趨向。前一位是天龍八部之一,我們將在天龍八部條中介紹。其中的二十諸天常常作為一組出現在塑像和壁畫中,而且也時或出現於水陸法會時懸掛的水陸畫中。但供奉二十四諸天的寺廟也不少,如昆明的圓通寶殿、山西大同的善化寺、五台山金閣寺等。在佛教藝術中,“天”像也常有單獨或以其他組合出現的情況。在中國佛教石窟藝術中,很早就出現了諸天的形象。如新疆克孜爾石窟第一百十窟主室左壁所繪“夜半逾城”的佛教故事壁畫中,就出現了帝釋天和四天王天的形象。雲岡石窟第八窟窟門兩側,則雕有騎牛的摩醯首羅天和騎金翅鳥的鳩摩羅天。以下我們將一一介紹除緊那羅和四大天王以外的二十四諸天。
大梵天是梵文Brahmā的意譯。“梵”的意思是“清淨”、“離欲”。梵天與毗濕奴、濕婆合為印度教三大主神。據《摩奴法典》和古印度史詩《摩訶婆羅多》等所說,宇宙出自飄流於混沌中的梵卵。梵天本是梵卵中的金胎,飄流一年後,以意念力把卵殼破為兩半,為天,為地,天地間出現了氣體空間,以後是水、火、土、氣、以太五要素,再以後是眾神、星辰、時間、高山、平原、河流,出現了人、語言、情慾、憤怒、歡樂、懺悔,最後梵天自身也一分為二,一半為男,一半為女,他還創造了一切生物和妖魔。一切秩序都受梵天的控制。梵天被佛教吸收為護法神後,有時是釋迦的右脅侍,手持白拂塵。他又是色界初禪天之主,稱“大梵天王”。大梵天王造像有二臂像和四臂像。前者為一面雙臂,手持蓮花、拂塵。也有三面雙臂像。四臂像則有四面,每面各有三目,手持蓮花、澡瓶、拂塵(或鉾)等,還有一手作施無畏印。梵天形像被漢化後,多為中年帝王形象,手持蓮花。在水陸畫中大梵天王是典型的雍容華貴的中土帝王模樣,身後有輔臣簇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