皂市水庫

皂市水庫

皂市水利樞紐位於洞庭湖水系澧水流域的I級支流渫水上,壩址下游距湖南省石門縣城19km,距皂市鎮2km,由皂市水利樞紐而形成的人工湖稱為仙陽湖。

工程概況

該樞紐是澧水流域規劃中渫水支流梯級開發的最下游一個梯級,壩址控制流域面積3000平方公里,占渫水總流域面積的93.7%。樞紐任務以防洪為主,兼顧發電、灌溉、航運等綜合利用。

水庫正常蓄水位140m,總庫容14.4億立方米,防洪庫容7.83億立方米;壩型為碾壓混凝土重力壩,壩軸線長351m,壩頂高程148m,最大壩高88m。

皂市水庫與江埡水庫(已建)、宜沖橋水庫(擬建)聯合調度,以配合澧水流域整體防洪,使石門以下松澧地區防洪標準近期提高到20年一遇,遠景達到50年一遇,石門以上地區防洪標準達到50年一遇。電站裝機容量120MW,年發電量3.33億KWh,裝機利用小時數為3178h;灌區灌溉面積5.4萬畝,灌流設計引用流量4.15立方米/秒,渠首高程115m;斜面升船機(預留)通航能力為50t。樞紐屬I等工程。

主體工程數量:土石方開挖237萬立方米;混凝土及鋼筋混凝土123萬立方米;鋼筋及錨桿1.73萬t;帷幕灌漿2.2萬米;固結灌漿2.1萬米。皂市項目核定初步設計概算總投資為32.52億元;施工總工期為5年4個月。

建設沿革

於1959年曾一度開工建設,1961年因國家經濟困難下馬。1998年大水後,再度被國務院及水利部、湖南省領導提上議題, 2000年正式立項, 2004年2月8日正式開工,2008年12月電站機組併網投入商業化運營。

地理環境

庫區內山光水色秀麗宜人,湖水清沏,湖面微波蕩漾,野鴨戲水,白鷺飛掠,溢滿勃勃生機;兩岸怪石嶙峋,草茂樹豐。湖中有大小几十個半島或島嶼,庫區形成水庫四周群山環抱,森林茂密,是一個山水相映、島嶼棋布、峽谷幽長、環境優美的“千島湖”。據統計,庫區內有1075種木本植物,171種陸生脊椎動物,89種魚類。

工程特點

皂市水利樞紐位於澧水流域的支流渫水下遊河段,距三江口約18Km(洪水傳播時間僅2小時)。澧水上游及其支流漊水、渫水上游均處於長江流域最大的五峰、鶴峰暴雨區,洪水匯集迅速,峰高勢猛,致使澧水流域特別是中下游地區洪澇災害頻繁,對該地區人民民眾的生命財產安全造成極大的威脅,制約了當地社會經濟的發展,防洪問題十分突出。澧水流域規劃確定由漊水江埡、渫水皂市及澧水幹流宜沖橋等乾支流水庫共同承擔澧水流域17.7億立方米防洪庫容,其中皂市水庫承擔7.83億立方米,占44%,通過三庫聯合調度,可提高下游松澧地區防洪標準,減輕澧水尾閭地區的洪水災害和西洞庭湖的防洪壓力。皂市水庫防洪庫容大,調度靈活、及時、可靠,地理位置優越,是澧水流域規劃確定的流域防洪體系中的重要骨幹工程。

根據皂市水庫需承擔的防洪任務,考慮澧水流域梯級開發和儘量減少移民等因素,選定其特徵水位為:正常蓄水位140.0m,相應庫容12億立方米;防洪高水位和設計洪水位為143.56m,相應庫容13.94億立方米;校核洪水位144.5m,相應庫容14.4億立方米;防洪限制水位125.0m;死水位112.0m。考慮到澧水與長江幹流洪水遭遇的機率較多,洪水地區組成複雜,在澧水流域規劃確定皂市承擔7.83億m3防洪任務的基礎上,將壩高增加2m(壩頂高程由146m改為148m)以獲得1億立方米庫容,作為稀遇超標準洪水的防汛緊急備用庫容。

庫區風光 庫區風光

泄水建築物採用5個表孔、4個底孔相間布置聯合泄洪,表孔堰中分縫,中墩厚度9.5m。表孔堰頂高程124m,孔口尺寸11X19.5m。底孔進口底高程103m,孔口尺寸4.5X7.2m。消能建築物採用表孔寬尾墩、底孔射流低流消力池型式,消力池底高程58m,底板厚3m,池長117m,底部淨寬89m,廠壩導牆長149m。

電站廠房位於右岸採用壩後式方案,進水口底高程96m,採用單管單機,裝機容量2X60MW。

壩下游右岸水陽坪--鄧家嘴一帶,存在水陽坪基岩古滑坡體,其前緣進一步解體形成鄧家嘴滑坡體。現狀情況下,水陽坪古滑體基本處於穩定狀態,鄧家嘴處於臨界穩定狀態。考慮到上壩公路開挖和今後泄流霧化等工況,且在導流洞出口一帶分布有金家溝崩坡積體,對此均採取了相應的工程處理措施,並設定了必要的觀測設施。

皂市水庫淹沒石門縣、慈利縣幅員面積約54km,影響區為滑坡、孤島、失去生產生活條件的庫周地段、浸沒等。淹沒人口34570人;房屋總面積180.4萬平方米;耕園地36991畝。水庫淹沒處理及移民安置補償靜態總投資總計約14億元,約占設計概算總投資的43%。

旅遊開發

除了以皂市水利樞紐工程為依託的自然風光,皂市水利風景區的人文旅遊資源也相當豐富。

皂市水庫庫區歷史悠久,文化燦爛。聞名全國的古文化遺址有兩處,一是燕爾洞猿人洞穴遺址,出土了大量的中國犀、劍齒象牙化石等人類伴生的動物化石標本,屬新石器晚期的文化遺址;一處是皂市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文物以石器居多,這些文物距今已有7000餘年歷史,早於西安半坡文化、河姆渡文化,是全國發現的新石器時代最早的文化之一。近年,在庫區上游維新鎮附近還發現了戰國古城遺址,是當時一座具有軍事性質的邊城。

目前,皂市水庫淹沒線以下分布了各類型的文物古蹟共30處,其中古遺址24處,古墓群(葬)4處,古城址2處,約占有全縣文物單位的28%。在年代上自3─4萬年前後舊石器時代下至漢晉,延續時間長,特別是自新石器時代(距今4000年)往下中間沒有缺環,對研究長江流域的文化歷史有重要的價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