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老匯大廈

百老匯大廈

百老匯大廈(Broadway Mansions)(今上海大廈)位於上海北蘇州路20號,東臨百老匯路(今大名路),南臨蘇州河匯入黃浦江處的外白渡橋,是上海外灘建築群中三座早期高層建築之一;建於1930年—1934年,建築面積24,596平方米,鋼框架結構;建築風格為藝術裝飾主義。初期作為公寓使用。1937年8月,淞滬會戰爆發,該樓被日軍占用。1939年3月,業廣地產公司將該樓賣給日資恆產株式會社。1945年,國民政府接管該樓,改為勵志社第七招待所。1951年改名上海大廈。1980年代成為對外開放的賓館。

基本信息

簡介

(圖)百老匯大夏百老匯大夏
百老匯大廈(Broadway Mansions),位於北蘇州路20號(上海大廈)。因傍百老匯路(今大名路)頂端,故名百老匯大廈。由主樓和副樓組成的上海大廈位於外白渡橋的北側。這是一幢早期現代派風格的八字式公寓結構。外部處理與內部裝修簡潔明朗,外觀氣勢宏偉。主樓原名“百老匯大廈”。副樓又名“浦江飯店”。現為四星級賓館,飯店設有中、美、英、法、日、阿拉伯六國特色高級套房,曾接待許多國家元首及中外遊客。

歷史

(圖)百老匯大夏遠景百老匯大夏遠景
建於1930年—1934年,投資者是英資業廣地產公司,總造價500萬兩。大廈於1930年夏季開始動工興建,投資500萬兩銀子,1934年春季竣工,由英國建築師法雷瑞設計,為英商投資所建,當年因在百老匯路頂端,故名百老匯大廈。副樓又名“浦江飯店”。1934年竣工。 1937年8月,淞滬會戰爆發,該樓被日軍占用。
1939年3月,業廣地產公司將該樓賣給日資恆產株式會社。
1945年,國民政府接管該樓,改為勵志社第七招待所。
(圖)百老匯大夏歷史照片百老匯大夏歷史照片
1949年5月28日由上海市人民政府接管。
1951年改名上海大廈。 陳毅市長將大廈命名為“上海大廈”,成為上海市的標誌性建築,周恩來陳毅江澤民朱鎔基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曾先後陪同各國元首或政府首腦、政府代表團做客大樓,俯瞰上海市容。近年新裝修後為掛牌五星級涉外飯店,酒店內設豪華,舒適,寬敞的客房共262間,均以古典主義以及新古典主義風格裝飾,設備齊全,全部配備高速英特網接口。
1980年代成為對外開放的賓館。1989年9月25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百老匯大廈為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她是新上海的眺望台,登上18層的觀景平台,浦江兩岸的風情盡收眼底。1996年11月20日,國務院公布“外灘建築群”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地理位置

百老匯大廈位於上海北蘇州路20號,東臨百老匯路(今大名路),南臨蘇州河匯入黃浦江處的外白渡橋,是上海外灘建築群中三座早期高層建築之一。

建築特色

地上21層,高77米。建於1930年—1934年,投資者是英資業廣地產公司,總造價500萬兩。建築面積24,596平方米,鋼框架結構。建築風格為藝術裝飾主義。初期作為公寓使用。大廈占地面積5225平方米,建築面積24596平方米,樓高76.7米,坐北朝南,平面呈 X 形,雙層鋁鋼框架結構,22層,解放前是上海僅次於國際飯店的最高建築。建築體型呈八字形,既可使四翼的房間獲得較好的朝向又可以提高建築容積率。大廈於1930年夏季開始動工興建,投資500萬兩銀子,1934年春季竣工,由英國建築師法雷瑞設計,為英商投資所建,當年因在百老匯路頂端,故名百老匯大廈。副樓又名“浦江飯店”。
英商業廣地產公司投資,弗雷澤設計,新仁記等六家營造廠承建,1934年竣工。裝飾藝術派與美國現代高層建築風格相結合。立面為中高兩低跌落式構圖,從11層起逐層收進,所有頂部沿口均飾以統一的幾何形連續裝飾圖案,輪廓線豐富。外牆底層為暗綠色高級花崗石貼面,上為淺褐色泰山面磚貼面,窗裙部分拼成圖案,色調和諧統一。是上海高層建築趨向現代主義風格早期代表。
百老匯大夏歷史照片大廈原為供來華外國人用的旅館兼公寓,主要接待對象是英、美洋行老闆及高級職員等。淪陷時期由日本人經營,成為日本軍、政、外交人員和漢奸的住所。抗戰勝利後,為“勵志社”第七招待所。1949年5月28日由上海市人民政府接管。1951年,陳毅市長將大廈命名為“上海大廈”,成為上海市的標誌性建築,周恩來、陳毅、江澤民、朱鎔基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曾先後陪同各國元首或政府首腦、政府代表團做客大樓,俯瞰上海市容。近年新裝修後為掛牌五星級涉外飯店,酒店內設豪華,舒適,寬敞的客房共262間,均以古典主義以及新古典主義風格裝飾,設備齊全,全部配備高速英特網接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