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漫步村中,那長長的石板路,高高翹起的馬頭牆,還有幾口古井,都在訴說著村子古老的歷史。黟縣古村落的地名,大都有來歷,包含特定的意思。或以姓氏為名,如黃村,朱村;或以周圍山水為名,如碧山、梘溪,或以地理位置為名,如源頭、關麓下,等等。而百戶這一地名是怎么得來的呢?
原來,這裡並不叫百戶,而稱白湖。“百戶”這一稱法,該是王姓定居這裡之後的事。百戶的王姓始祖寧公原在江蘇揚州為官,後遷居於此。因為寧公為官政績突出,有功於朝廷,所以朝廷為了褒獎他,特許將這一帶一百戶人家的賦稅全部作為他的俸祿,歸他所有。王姓自此經過數十代的椒衍瓜瓞,繁衍生息,在這裡發展成了一個龐大的家族。百戶村名便由此而來。
宗祠
村中原有一座宗祠,建於清朝嘉慶年間,名為“世祿堂”。相傳祠堂的匾名為當朝宰相、歙縣人曹振鏞親手所題。曹振鏞與西遞富商胡貫三是兒女親家,確實史有記載。然而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宰相大人怎么會給百戶的宗祠揮毫題名呢?據說,曹振鏞的女兒最初想許給百戶王姓人家的。這家家境十分富庶,因在京城經商,與曹宰相有交往。有了這層關係,曹振鏞來到百戶,恰逢村里宗祠竣工,村中長老恭請貴人賜墨,他自然不好推辭,為百戶題了“世祿堂”三字。這是百戶唯一一座宗祠。曹振鏞見這裡二三百戶人家,就這么一座新祠堂,認為百戶王姓家族不興,財力不厚,所以打消了把女兒嫁來的念頭。難怪後來西遞胡貫三為了這位名聲顯赫的宰相親家,在西遞正街上建設獨家宴會廳“迪吉堂”,又在村頭建造了“走馬樓”,無非是絞盡心思讓宰相大人看了心裡滿意。可惜“世祿堂”早被毀掉,現在見不著一點遺存。
宗譜
建祠堂、修宗譜歷來是徽州人樂意做的事情,同時也非常認真、虔誠。百戶王姓是山西太原郡。據《百家姓全覽》載:王姓分布較廣,是中國人口最多的姓氏之一,望族居太原郡(今山西太原市)。在修譜時,奉寧公的曾祖宣公為一世祖,祖父用公為二世祖,其父琬公為三世祖。村裡的一位耄耋老人還把他珍藏的一本家譜拿出來讓我們看。家譜立於民國十一年(公元1922年),首頁列有百戶王氏宗派排行:
永 景 守 宗 大 , 文 應 元 嘉 國,仁 德 安 邦 美 , 賢 儒 思 立 成
中 正 公 畢 達 , 俊 秀 顯 榮 高,良 才 庭 有 贈 , 道 隆 益 期 昌
從第二頁起,記載了從長房七世祖守標公及其之後列祖列宗的生卒年月和風水等情況。老人說自己是“美”字輩,現在村裡有“儒”字輩及“思”字輩了。據此推算,到現在,王姓已在百戶居住近二十代了。百戶的始祖寧公遷居黟縣的時間當是明末清初之際。
傑出人物
數百年來,百戶村外出經商、為官的人不少。清乾隆年間,捐資興建村口采虹石橋的里人王應超,就是一名熱心家鄉公益事業的徽商。該橋跨於從拜年山流來的溪流上,至今仍為村民的生活提供交通便利。還有近代的林西,則是百戶村最有影響的人了。據《黃山市近現代人物》記載:林西,生於1916年,原名王崇仁。黟縣碧山鄉百戶村人。中共黨員。1936年參加革命工作,赴延安後參加抗日戰爭。在中共中央軍委機關任黨總支副書記、幹部大隊長等職。全國解放前夕隨中央軍委機關進入北京。1949年奉命南下解放廣州。先後任中共華南分局辦公廳主任、廣州市常務副市長、中共廣州市委書記、廣州市委顧問委員會副主任等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