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卡

百姓卡是回撥卡中的一種,也叫半直撥卡或IP卡,英文稱callback。是一款基於VIOP高科技的節費產品,通信運營商利用回撥原理,運用電信/鐵通/網通等基礎運營商落地端,推出的功能完善的新一代綁定手機、固話、大小靈通的長短途業務,預約充值,採用隨時預約登記的形式,完成您的長短途通話和其他通信業務。免費接聽用戶皆可充值使用,撥打國內長短途為折後0.125元/分鐘。

簡介

百姓卡是回撥卡中的一種,也叫半直撥卡或IP卡,英文稱callback。是一款基於VIOP高科技的節費產品,通信運營商利用回撥原理,運用電信/鐵通/網通等基礎運營商落地端,推出的功能完善的新一代綁定手機、固話、大小靈通的長短途業務,預約充值,採用隨時預約登記的形式,完成您的長短途通話和其他通信業務。免費接聽用戶皆可充值使用,撥打國內長短途為折後0.125元/分鐘。

使用方法

方法一、撥通免費預約號(經銷商提供),根據語音提示輸入被叫號碼按#號後自動掛機,接聽來電即可通話。

方法二、撥通免費預約號(經銷商提供),聽語音提示報完話費餘額後掛機,3-8秒後接聽來電,根據語音提示輸入被叫號碼按#號後即可通話。

方法三、該方法僅限於諾基亞、三星及索愛手機,

通免費預約號(經銷商提供),選項(操作)→傳送雙音多頻(DTMF)→查找→選擇→確認→#,接聽來電即可通話。

合法性

1994年香港政府還做了一項重要決定:確立" 回叫業務" (call back )在香港合法。所謂" 回叫" ,就是利用各國國際長途電話收費差價中存在的市場機會,由高收費國家和地區的客戶,將通話要求傳達到低收費地區(主要是美國),然後由後者撥打回來並按照當地較低的費率收費。據估計,全球回叫業務市場已達20億美元,並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長。"回叫" 其實是基本不用增加重複建設成本而推進電信國際競爭的有效途徑。與那些用行政手段禁止" 回叫" 、或者對此徵收高額附加稅的地方不同,香港政府主動宣布回叫業務合法。由於" 回叫" 的平均收費只相當於香港國際長途費用的一半,這個市場不可能不紅火。到1997年,香港湧現了20多家經營回叫業務的公司,業務總量達到香港國際通話業務的20%。多個地方市話的牌照加上回叫業務的合法化,對香港的國際長話形成競爭壓力。另一個重要因素是,90年代香港與南中國(特別是廣東)的電信業務發展迅猛。所有香港持牌電信公司都投資擴展與大陸南方的通訊業務。這當然不能算作" 國際" 通訊業務,但香港與中國大陸的電信業務,卻占香港國際電信業務的47%。於是,國際" 回叫" 和香港與南中國的電信業務,兩下夾攻香港電話國際的獨家壟斷地位。本來香港電訊國際獨家持有的國際電化專營權,要到2006年9 月終止。但是在已開發國家相繼開放電信競爭潮流之中,特別是受到新加坡國際電信提前開放獲得巨額補貼的影響,香港特區政府和香港電訊於1998年1 月20日宣布,香港電訊國際將於1999年1 月1 日提前將獨家國際電話牌交回港府,結束香港國際電信業務的獨家壟斷局面。從2000年1 月起,香港將結束國際電信線路和設施的獨家專營,開放競爭。為此,港府決定賠償67億港幣給香港國際電訊,並解除屆時以後對香港電訊收費的一切規管。

1998年9 月,香港特區政府進一步全面檢討香港的電視規管政策,考慮開放電視和廣播網路經營的競爭,允許電視廣播網路與電信網路的連線與多家投標競爭,並將全面修訂香港電訊條例,確立在市場競爭體系中迎接三網聚合技術時代的法律框架。

香港由開放市話服務、增發固網牌照、允許" 回叫" 合法化,直到提前結束國際電話獨家經營和國際線路和設備的開放,每走一步都要支付若干" 重複建設" 成本。香港固定電信網路的投資是非常昂貴的,每一個地面接收站和微波站,都要花費幾億到十幾億港幣。港府增發固網牌照之後,新的三家固網商都重新建網,投資不菲。不僅如此,為了提前開放國際業務、也就是提前批准" 重複建設的權利" ,港府還要特別支付巨額賠償款67億。這究竟是在圖什麼?香港資訊基建特別顧問艾維朗一語中的:" 開放市場將導致國際電話收費下降".據他估計,1999年-2006年間,香港整體國際電話市場總業務額為1200億港幣,以14%的收費下降計,即有140 億港幣國際長途費的節省。按照美國經驗,14%的競爭減價效果是非常保守的估計。同樣根據美國經驗,長途收費的降低會引起長途通話業務的增加(這種效果在香港與南中國電訊業務的飛速增加中已經看到)。這樣來看,雖然香港電信開放競爭的具體路線是從市話服務競爭走向網路競爭,再走向長途電訊的服務和網路競爭,與美國先開放長途、再開放市話的路徑不同,但是包含的基本原則和邏輯完全一致,這就是" 開放競爭-降低收費-擴展市場".

市場競爭

中國電信產業要全面持續振興,只有沿著開放競爭的方向走。具體的步驟和路徑可以因地制宜和因時制宜,但基本邏輯卻不因為" 國情特別" 而有什麼不同。美國如果不從60年代末就開始逐步開放電信競爭,其電信產業不會如此之強大。香港電信業如果不從80年代早期分步開放,其電信業也達不到今天的水平。比來比去,基本的道理天下通用:獨家壟斷帶來的低效率和高收費,一定阻止電信市場的擴展,而在一個狹窄的電信市場上,即使所有投資無一重複,全部" 單一建設" ,其投資也將" 貴" 得無從回收。中國電信的業務量不足,關鍵不是別的,就是壟斷收費太貴。" 政府管理的國家基礎電信網" 之所以行不通,要害就是統一的政府壟斷經營沒有、也不可能內生一個競爭降價機制。為了打破壟斷,就要鼓勵分立和競爭,就不可避免地要來一點重複建設。本文的論點是,只要重複建設的" 成本" 低於預期的競爭降價效果的" 收益" ,對社會而言就是合算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