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相關傳說

洪荒時代,成都平原是一片沼澤地。古蜀先民與大自然搏鬥,引水排澇,開荒種地,在這裡過著漁獵和農耕生活。古蜀望帝杜宇氏還提倡栽桑養蠶,使先民們穿上了絲綢。叢帝開明氏又疏導毗河,開鑿金堂峽,使河道成為西蜀的黃金水道。毗河在沱江的上游,它經都江堰、鄲縣、新都、金堂、內江、瀘州匯人滾滾長江。
在一百二十多里長的毗河水道上,有一座面積近百畝的美麗小島。島上沒有居民,只有高大的樹木,茂密的竹林,四季常鮮的花果,春榮秋枯的碧草。樹竹花草叢中,棲息著各種禽鳥、蟒蛇、狐兔、昆蟲等。除了天敵侵襲外,它們和睦相處,生子育孫,以島為家。島上最有特色的是那數千隻白鶴。它們春夏築巢、產卵、育雛,騰空驚地,戲水覓食,成為島上的主要群體和統治者。因此,人們自古以來把這座小島叫做白鶴島。
白鶴島四周水域寬廣,水中生活著龜、鱉、蝦、蟹和各種魚類。魚類中有一種習性兇猛的肉食魚,名叫鱖魚。它的鱗甲細小,背部隆起,口大齒利,喜吃魚蝦。毗河上游浪急,下游水深,只有新都段水流平緩,近岸灘淺,聚集著小魚小蝦,是鱖魚經常出沒之處。鱖魚肉嫩味鮮,定為筵席之珍品,並以毗河名產載人新都地方史志。
白鶴是一種肉食性飛禽,它以魚類為食,淺水中的鱖魚正是白鶴叨食的美味佳肴。白鶴吃鱖魚,鱖魚吃河蝦,歲歲年年,往復循環,成為動物界生滅依存的自然規律。
島上能聚集眾多的白鶴,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大自然賦予這座島以天造地設、奇巧絕倫的外形。白鶴島酷似一條碩大的鱖魚,游弋在毗河之中;它的子島小鶴島,又像一條小鱖魚尾隨在母親身後。白鶴島成為一個巨型的空中標記,年復一年地招引著喜歡以鱖魚為食的白鶴們光臨。這座島以白鶴眾多的特徵取名為白鶴島,若就其形狀,應該叫做鱖魚島。今天,白鶴島已開闢為成都市郊的自然風景旅遊區,一座索橋溝通島岸,正像一根釣絲鉤緊魚頭,這條鱖魚被馴服了。它靜靜地躺在風光秀麗的毗河之上,朝夕與鶴群為伴,永遠永遠不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