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鱘魚

白鱘魚

白鱘,俗稱象魚、箭魚等,屬鱘形目,棲息於長江幹流的中下層,是瀕危動物,屬中國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白鱘魚魚子醬是世界上最貴的魚子醬,價格高達5000美元每公斤,一條白鱘魚需要20年時間才能長成到最大的體型,最重能達到兩噸。

基本信息

內容概要

白鱘,俗稱象魚、箭魚等,屬鱘形目,棲息於長江幹流的中下層,是瀕危動物,屬中國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

基本資料

白鱘俗稱:象魚、箭魚、柱鱘鰉、琵琶魚,古時稱鮪。

白鱘魚白鱘魚

拉文種名: Psephurus gladius(Martens)

英文名:Chinese paddlefish

瀕危,是中國國家Ⅰ級保護野生動物。

白鱘魚白鱘魚

外形特徵

白鱘魚白鱘魚

鱘形目、匙吻鱘科、白鱘屬的一種。因體色較淺而得名。又名琴魚、朝劍魚,古名鮪。體長梭形。吻長劍狀,前端狹而平扁,基部肥厚。體無骨板狀大硬鱗;僅在尾鰭上緣有一列棘狀鱗,背部淺紫灰色、腹部及各鰭略呈白粉色 。分布於長江幹流,黃海、東海沿岸亦有發現,古時達汾渭盆地。為半溯河洄游性魚類。棲息於長江幹流,偶進入沿江大型湖泊。懷卵量可達20萬,產卵場在長江上游的宜賓一帶。最重可達500千克以上。但一般在 100 千克以上。以魚類為食。

白鱘是中國特有的大型經濟魚類,被列為珍貴保護動物。與分布於北美密西西比河流域的匙吻鱘為本科僅存的 2種 。該科魚類在魚類起源、演化與地理分布上,有重要學術價值。

體長,呈梭形,前部稍平扁,中段粗壯,後部略側扁。頭極長,頭長超過體長的一半,其上布有梅花狀的陷器。吻呈劍狀,特別延長,前端狹而平扁,基部闊且肥厚。吻的頭部腹面,能自由伸縮。古書上有“鮪口在頜下,長鼻軟骨者也”的記載,將白鱘的生態特徵作了精練的概括。上下頜有尖細的小齒;吻須一對,短小,位於腹面。眼細小。整個頭部皮膜表面密布著許多細梅花斑狀的感覺神經細胞組織。鰓孔大,體光滑無鱗。在尾鰭上葉具有8個稜形鱗板,向後延至尾鰭上葉。背鰭起點在腹鰭之後,均由不分支的鰭條組成。尾鰭歪形,上葉發達,前緣具一列棘狀鱗。腸管短,腸內有7-8個螺鏇瓣。頭、體背部和尾鰭呈青灰色,腹部白色。

棲息分布範圍

白鱘為半溯河洄游性魚類。棲息於長江幹流的中下層,偶亦進入沿江大型湖泊中,大的個體多棲息於幹流的深水河槽,善於游泳,常游弋於長江各江段廣闊的水層中;幼魚則常到支流、港道、甚至長江口的半鹹水區覓食。白鱘是否象中華鱘那樣需要出海肥育生長,目前尚不清楚;但從現有的資料分析,還不能肯定它是一種進行江海洄游的魚類。

生活習性

白鱘魚白鱘魚

白鱘分布於長江幹流的上下游,也可在河口鹹淡水水域成活。過去在浙江的錢塘江曾有發現,可能是繞過長江口而進入的。年產量約為二萬五千公斤左右。由於過度捕撈和其它原因,資源日趨下降,現已臨瀕危。

白鱘個體大,肉味鮮腴,且富含脂肪和高蛋白。肌肉中蛋白質含量為17.18%,脂肪為5.64%,肝臟中蛋白質含量為8.71%,脂肪為8.20%;卵巢中蛋白質含量為13.47%,脂肪為15.42%。肌肉和卵粒中均含有可測定的17種常見胺基酸,其各種胺基酸的含量均與中華鱘相同。由於營養豐富,歷來被視為食用珍品,江蘇、上海一帶把鰣、槍(白鱘)、鮠和甲(中華鱘)列為淡水四大名魚。此外白鱘的藥用價值也與中華鱘相同。

匙吻鱘科魚類最早出現於白堊紀(距今一億多年)。現今存活的匙吻鱘科魚類僅有兩屬的兩種,分別分布於亞洲的長江和北美洲的密西西比河。主要原因是在古地質上由於第四紀冰期產生的環境劇烈變化,使原來比較廣泛分布的匙吻鱘科魚類在很多地方消失了,只有兩個種在上述兩條尚具備基本生存條件的河流中遺存下來。白鱘這一刼後餘生的孑遺動物,在科學研究上顯得極為珍貴;加之現存的種群數量極少。為此,國務院環境保護委員會於1983年和1987年兩次發布的《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中將其列為一類重點保護的珍貴稀有動物。雖然科學研究部門正著手進行人工繁殖研究,但在沒能大量人工養殖之前,還須嚴格禁止捕殺親、幼魚,大力提倡幼鱘還江,以保護和拯救此珍稀瀕危物種。

白鱘也生長在裏海和黑海,並在俄羅斯溯伏爾加河和烏拉爾河而上。已有記錄的最大的白鱘長28英尺,重2860磅。還有1噸以上的大魚也被捉住過,但顯然不是用魚竿釣上的。

1991年,一隊瑞典釣魚者來到俄羅斯。他們用大漂掛1~3磅的活餌,配以50磅拉力的滌綸線釣到了重達250磅的白鱘。

已有報導的最大的白鱘,一條是於19世紀在美國的哥倫比亞河裡捕獲的,重1800磅;另一條是在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的旨雷薩河上捕獲的,也是1800磅。

而得到公認的最高紀錄是1285磅,12.5英尺長的白鱘,於1951年在俄勒岡州的戴拉斯河上用延線法釣到的。由於修建水壩和過量捕撈,如此龐大的魚今天已不存在了。

哥倫比亞河的釣魚法規定,釣到小於40英寸以及大於72英寸的鱘魚必須放生。“釣到就放”的做法已經很普遍,根據俄勒岡魚類和野生動物局的資料,白鱘已經超過大馬哈魚而成為哥倫比亞河上人們最常釣的魚。各種鱘魚在上鉤後都會反覆跳出水面,然後拚命掙扎著衝刺,或是頑強地沉入水底以免被抓獲,用浮釣或定點釣者能釣到它們。

當地時間2014年6月17日報導,來自美國亞特蘭大的男子,19歲的Paul Jarvis與父親Ron來到弗雷澤河捕魚,在與一條900磅的白鱘魚奮戰數小時後,終於將其制服。據了解,他們抓獲的這條可是北美洲被發現的最大的魚之一,在為其測量過之後,Paul將該珍稀魚放回大自然中。

種群分布

白鱘魚白鱘魚

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為維護長江上游魚類種群多樣性和長江上游自然生態環境,合理持續利用漁業資源,補救因水電工程建設和經濟建設等人為因素對自然生態系統造成的影響,及時拯救長江上游瀕危魚類,按照國務院批准的《長江流域綜合利用規劃簡要報告》和水利部制定的《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初步設計報告》,2000年4月國務院〔2000〕30號檔案批准建立長江上游合江至雷波段珍稀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005年4月國務院國辦函29號檔案對保護區範圍作了調整,並更名為“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調整後保護區江段總長度為1162.61公里,總面積為33174.213公頃,涉及雲南、貴州、重慶、四川四省一市。主要包括金沙江向家壩壩軸線下1.8km至重慶馬桑溪長江江段353.16km,岷江月波至岷江河口90.1km,赤水河源至赤水河河口628.23km。其中,核心區10803.5公頃,緩衝區15804.6公頃,實驗區6566.1公頃。

宜賓市在保護區範圍的區、縣有一區五縣,分別是翠屏區、屏山縣、宜賓縣、南溪縣、江安縣、長寧縣,宜賓市水產漁政局同時增掛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全面管理轄區內保護區工作。

保護區建設主要工作有:(1)、宣傳漁業法律法規和自然保護區管理辦法;(2)、按照科學發展觀,搞好漁業水域生態環境保護,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環境;(3)、建設長江上游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珍稀、特有魚類馴養救護中心,建設珍稀、特有魚類放流站;(4)、2006年11月24日國家漁政指揮中心在宜賓舉行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資源和環境綜合調查啟動儀式,標誌著保護區工作正式拉開帷幕,將加速保護區建設進程,促進長江上游漁業資源保護工作的開展,對當地經濟建設有積極作用。

繁殖方式

白鱘為大型兇猛性魚類,成魚和幼魚均以魚類為主食,亦食少量的蝦、蟹等動物。白鱘同時還是一種大型的魚類。初次性成熟年齡為7-8齡,個體長度一般在2米左右,重量在25公斤以上。白鱘的生殖季節約在3-4月,產卵場所在四川省瀘州以上,水流較急流速約0.49米/秒、水深10米以內、底質多為岩石或鵝卵石的河段,比較集中的產卵場在江安縣附近的長江河段和宜賓柏樹溪附近的金沙江河段。成熟卵呈灰黑色,卵大,卵隨水漂流發育,幼魚至長江口肥育生長。

藥名

【藥 名】:白鱘

【來 源】:為白鱘科動物白鱘的肉。

【功 效】:滋補肝、涼血止血。

【主 治】:用於肝腎陰虛之頭昏目眩、腰膝酸軟者、腎陰虧損血淋。

【性味歸經】:甘、鹹,寒。入腎、膀胱二經。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100-200克。

【別 名】:象魚、象鼻魚、柱鱘鰉(《中國藥用動物志》)。

【藥材的採收與儲藏】:將白鱘捕獲後,剖腹去其內臟,用清水將肉漂洗乾淨,備用。

【拉丁名】:Pse-phurus gladius (Martens)

【考 證】:始載於《中國藥用動物志》。

面臨生存危機的淡水動物

據美國國家地理雜誌報導,地球上的淡水動物比陸地動物和海洋動物面臨著更大的生存危機。不過還好有圈養繁殖計畫拯救它們。
珍珠貝蚌| 黑煙馬姆| 白鱘魚| 常綠蟾蜍| 沃希托馬姆| 巨型鯰魚| 剃刀背麝香龜| 巨型淡水蝦| 淡水貽貝| 細尾骨魚| 中國鯢| 黃紅斑回頭龜| 長頸龜| 胭脂魚| 雀鱔魚| 弓鰭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