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傳說
邢台市北有一條白馬河,沿河兩岸流傳著這樣一句民謠:“笑死烏龍使死龜,跑了白馬引來水”。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嗎?
古時候,白馬河兩岸都是荒山野嶺,天旱缺水,常鬧災荒。傳說在邢台石槽村一帶的山裡有匹白馬,是西海龍王的二太子,因私自降雨,犯了天條,變成白馬被貶下凡在這裡,玉皇大帝派大力士烏龍在龍門村一帶把守,防止白馬向東流竄。
白馬見這一帶常年乾旱,寸草不生,有心出去給這一帶送水,奈何烏龍看守,整天悶悶不樂。白馬有個好朋友,是一隻大旱龜,力大無窮,天天和白馬廝跟一起。旱龜了解了白馬的想法後,他們商議了好幾天,旱龜決定從烏龍所在的龍門山下打個洞,讓白馬鑽過去。
白馬與旱龜一塊來到龍門村的山下,趴在山上的烏龍看到了,大喊到:“呔,誰在這裡探頭探腦啊?”旱龜說:“瞎咋呼什麼,我是旱龜,想去山那邊散散步去。”烏龍說:“不行,奉玉帝法旨,誰也不能過山。”旱龜說道:“我不管什麼法旨不法旨,你不讓我過去,我把山給你拱翻了。”烏龍一聽,哈哈大笑,“好大的口氣,咱倆打個賭吧,你若能把山拱個洞,我讓你過去,若不能,休怪我不客氣。”旱龜答聲:“好,一言為定”。言罷,三拱兩拱就拱到山裡了,烏龍兩忙施力氣壓山,想把旱龜壓死在山裡。
旱龜拱進山里。立馬覺得身上被壓的受不了,又不能認輸,便使出笨力氣拚命向前拱。就這樣一個拱一個壓,較起勁來,旱龜拱到一半,感覺實在支撐不住了,就拼著最後一口氣,狠命一掀,把山拱開一道豁口,旱龜竄出來,大嘴一張,“哇”噴出一口鮮血,四爪一蹬,累死了,這叫“使死龜”。
烏龍在山頂見旱龜死了,臨死之前,伸脖瞪眼,四爪亂蹬,十分難受的樣子,不由得哈哈大笑起來,結果一口氣沒喘上來,給憋死了,這叫“笑死烏龍”。
烏龍和旱龜都死了,龍門山被拱成了兩半,那白馬趕快使出駕水之術,跳出山口向東跑去。白馬一跑,山上的泉水就跟著白馬流了下來,這個地方,以後就被叫做龍門。
白馬超前猛跑,跑過的地方成了一條河。一直到三青山的地方。山神見白馬跑了出來,忙把三山封閉,擋住白馬去路,白馬無奈,只好折過頭來向南跑。跑到東沙窩附近,在向東衝去,越過王家莊、城節村等地,在劉村、關莊那塊沖入北灃河,白馬一如大河便化成了龍,順著河道一直奔向了東洋大海。
白馬跑出的路線變成的大河就是今天的白馬河。由於在三山那地方拐彎了,所以內丘縣的馮村鄉、金店鄉一帶沒有白馬河。而金店鄉有個村叫武文孝村,老鄉親便傳出歌謠說:“白馬脫了韁,不到武文到關莊。”
涪江在流經平武以北約10公里的鐵籠堡,接納了從左岸匯來的第一條支流火溪河。火溪河因源於白馬藏族聚居地,又名白馬河,藏語稱“奪布河”。
火溪河發源於平武縣西北色潤坪大窩凼,源頭處海拔高程4233米,流域面積1490平方公里,河長119公里,河道陡峻,平均比降達21‰。流經平武白馬、藏區、木座、木皮等區鄉至平武鐵籠堡匯人涪江。
火溪河灘多流急,上遊河谷兩岸,經常可見瀑布凌空而下,如百丈銀煉掛在崖壁之間,河谷地帶藏族民眾的板屋樓寨,掩映在山坡綠蔭之中,別具一格。這種樓屋可分三層,上層放物,中層住人,下層圈養牛羊,外有迴廊陽台圍護,鋪以木質樓梯。
形成變遷
白馬河古稱溹水,《山海經·北山經》記載:“敦輿之山,溹水出其陽,而東流注於泰陸(即大陸澤)之水。”《太平寰宇記》記載:“溹水在任縣西十五里,從龍崗縣流入。”據《邢台縣誌》記載,溹水自唐代起始稱白馬河,清《畿輔安瀾志》曾這樣描繪白馬河:“馬河上源為白馬河,蓋古之馮水也。源出郡西北八十里之凌霄山。西山之水有自土門嶺來再,由嶺東北流,有自太子崖來再,由崖東南流,但經龍門峽合流,經青山曲而南流一里,經白楊坡,是名九龍口,伏流地中,河身盡成沙,東行凡三十里,經沙窩村玉泉河,又伏流,而東北二十里至蓋宗村散漫田野,入任縣境河形迷而不復識矣!”由此可見白馬河古貌一斑。
橋西西北(邢台新區)
近日,市規委會召開2018年第七次會議,會議審議通過了白馬河景觀設計方案。
邢台西北又稱龍崗新區,是邢台市未來的中心城區
水文特徵
白馬河發源於邢台縣中北部丘陵山區,流經邢台、內丘、任縣,在劉屯西匯入小馬河、李陽河,上游有羊臥灣水庫,流域面積為485平方公里,設計過水能力20-30立方米每秒。
流域概況
邢台白馬河流域面積485平方公里,河床寬度不一,京廣鐵路左右側河床寬度達400米。邢台縣梅花山上有唐神龍元年李處士墓,墓誌上有“青山鬱郁,溹水澄澄”語,可見唐代以後才改成白馬河,此河季節性強,多白沙,雨季水勢兇猛,白浪滾沙,猶如白馬賓士,因此得名。
治理開發
白馬河生態綜合治理工程按照200年一遇的行洪標準治理,計畫治理範圍西起邢衡高速,東至旭陽大道,全長約 12公里。白馬河兩側景觀廊道不小於 100米(其中旭陽段兩側不小於 50米)控制,水系生態廊道均按照不小於1000米進行控制。合作模式為PPP模式。南澧河
橋樑涵洞
白馬河大橋段位於邢台縣與內丘縣交界處,長期以來的無序采砂,讓河道顯得溝壑縱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