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風暴

白風暴白風暴:白風暴中鹽塵的主要來源一是開墾的耕地及其周圍地區因次生鹽鹼化而在地表和土壤中積累的鹽分;二是湖面縮減露出的湖底部分所含的鹽分。 從1954年開始,為“讓荒地服務於社會主義”,在前蘇聯中亞地區哈薩克、烏拉爾等地的伊希姆、圖爾蓋等半乾旱草原,10年之內開墾了約60萬平方公里土地,一度使蘇聯糧食年產量增加了三分之二。 從1980年代中期起,每年都要發生幾十次的白風暴不僅使鹹海附近的環境“白色荒漠化”,在盛行北風的吹帶下還造成阿姆河和錫爾河兩岸60%的新墾區因高度鹽鹼化而“報廢”,導致了不可逆轉的生態災難。

白風暴 
 
白風暴:白風暴中鹽塵的主要來源一是開墾的耕地及其周圍地區因次生鹽鹼化而在地表和土壤中積累的鹽分;二是湖面縮減露出的湖底部分所含的鹽分。

附:20世紀60年代中亞的平原地區(圖蘭平原)頻發白風暴(沙塵暴)。

白風暴就是白沙塵暴,區別於黑風暴。
從1954年開始,為“讓荒地服務於社會主義”,在前蘇聯中亞地區哈薩克、烏拉爾等地的伊希姆、圖爾蓋等半乾旱草原,10年之內開墾了約60萬平方公里土地,一度使蘇聯糧食年產量增加了三分之二。但植被和表土結構被破壞的結果是1960年3月和4月兩次出現大面積黑風暴,僅哈薩克新墾區農田就被毀約20萬平方公里,新墾區農耕系統幾乎癱瘓,連上千公里以外的羅馬尼亞、匈牙利和南斯拉夫都塵霧迷漫。
比黑風暴波及更廣、持續更長且已覆水難收的是在臨近地區後來發生並綿延至今的白風暴。
前蘇聯在今土庫曼斯坦東南部的中央卡拉庫姆沙漠附近修建卡拉庫姆列寧運河,每年可從原世界第四大內陸湖——鹹海的主要水源——阿姆河中調水灌溉沙漠南緣約10萬平方公里的新墾棉田和草場,另一主要水源——錫爾河上也修建了多個水庫將河水截留用於農田灌溉,超過80%的河水被兩岸的新耕地“吃乾榨盡”。這種“創造性地再造自然――在荒漠地帶種植棉花”帶來了一系列生態環境問題:兩大水源都被截走,下游的鹹海水位急劇下降,湖水含鹽濃度和礦化度急劇升高。不僅湖中的物種80%死於非命,更可怕的是——鹹海三十年間面積從6.6萬平方公里銳減為2.5萬平方公里,湖岸線後退了40至60公里。一望無垠的裸露的湖底鹽鹼,在中亞半乾旱的氣象條件和風力作用下,成為孕育“白風暴”(含鹽塵的風暴)的溫床。
從1980年代中期起,每年都要發生幾十次的白風暴不僅使鹹海附近的環境“白色荒漠化”,在盛行北風的吹帶下還造成阿姆河和錫爾河兩岸60%的新墾區因高度鹽鹼化而“報廢”,導致了不可逆轉的生態災難。這種報復甚至直接危及人體:棉田施用的大量的殺蟲劑以及其它農用化學品隨灌溉排水沉入湖底,湖底裸露後,這些物質被白風暴捲起灑向四周,宛若潘多拉的魔盒裡飛出的幽靈——1980年代以來,在鹹海周圍地區,尤其是阿姆河下游,居民的白血病、腎病、支氣管炎的發生比例顯著升高,每10個嬰兒中便有1個在出生後第一年內死去,鹹海周邊有幾十萬居民因此遷移。
十幾年來鹹海流域生態災難所造成的損失,已經遠遠超過前蘇聯在該流域發展農業獲得的經濟收益,號稱的“人類文明奇蹟”僅僅維持了30年就被“改造”為類似月球表面的“白沙”漫漫的無人區。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對此曾這樣評價:“除了車諾比核電站災難外,地球上恐怕再也找不出像鹹海周邊地區這樣生態災害覆蓋面如此之廣、涉及的人數如此之多的地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