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頸岩鶥

白頸岩鶥

白頸岩鶥(Picathartes gymnocephalus),又名禿頭岩鶥,岩鶥科、鳥綱、雀形目、。白頸岩鶥外觀上身呈灰色,頭部黃色,兩側有黑斑。是分佈在塞拉里昂至加納拔海拔地區。

基本信息

主要分布

白頸岩鶥是古北界的代表鳥類,是分布在塞拉里昂至加納高海拔的岩鶥科。

分布從北歐的斯堪底那維亞,英國,法國,北非至中東到喜馬拉雅山脈周圍地區。

體形特徵

白頸岩鶥白頸岩鶥

白頸岩鶥(P.gymnocephalus)長48公分(19吋),見於獅子山到多哥,頭皮黃黑相間。喀麥隆的灰頸岩鶥(P.oreas)長40公分(15.5吋),頭皮紅色和灰藍色相間。

白頸岩鶥的上身灰色,頭部黃色,兩側有黑斑,棲息在岩石森林地區。

該科鳥類體形均較小如一般麻雀大小。嘴細尖,嘴基較寬,而在嘴長的中間部位有一明顯的緊縮,這是該科鳥類特異之處;

鼻孔大而斜向,並有皮膜蓋著;

須少而柔軟;前額羽稍鬆散,並不彼此緊貼覆蓋;尾為方尾或稍凹;跗蹠前緣具盾狀鱗。

生活習性

白頸岩鶥白頸岩鶥

白頸岩鶥奉行一夫一妻制,生活在海拔較高的裸岩、荒漠地區或荒漠乾燥的灌叢、草叢地區,亦有在林間居民點附近或林緣灌叢,在峭壁上成群營造泥巢。

除繁殖期成對或單獨活動外,其他季節多呈家族群或小群活動。性活潑而機警,常在高山矮林、溪谷、溪邊柳樹灌叢、杜鵑灌叢、高山草甸、岩石荒坡、草地和農耕地上活動和覓食,當人接近時,則立刻起飛,飛不多遠又落入灌叢或雜草叢中。

主要以甲蟲、蛾、螞蟻等昆蟲為食,也吃蝸牛等其他小型無脊椎動物和植物果實、種子與草子等植物性食物。在高山、荒漠和林間居民點的籬棚附近常能聽到其清脆悅耳的鳴叫聲。

種屬介紹

白頸岩鶥白頸岩鶥

岩鷚科(學名:Prunellidea)在鳥類傳統分類系統中是鳥綱中的雀形目中的一個科。岩鷚科是舊大陸的鳥類,在古北界分布廣泛,有1屬13種36個亞種,中國有1屬9種。岩鷚為中小型鳥類,棲息於高山岩石及森林草甸中,以昆蟲為食,常在岩石縫隙中築巢。

岩鶥屬(Picathartes)2種西非鳥類的統稱。組成岩鶥亞科(Picathartinae),但未確定與雀形目(Passeriformes)中那個科有親緣關係。這2種鳥的頭部實際上沒有羽毛,羽色單調,淺灰,頸細,弓背,嘴厚實——外形很像禿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