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陶舞馬

白陶舞馬

白陶舞馬是國家一級文物,唐太宗昭陵陪葬墓出土。 ,,馬為立姿,通體皆白,如象牙雕刻,右前蹄抬起,似正隨樂曲舞蹈,具有極強的動感,揚頸低頭,雙耳挺立,長鬃縛尾。

歷史

舞馬最早起源於魏晉南北朝時期,是當時馴馬戲中的一種,它不是人騎在馬上表演騎術的技巧,而是訓練馬自身隨著音律翩翩起舞,表演各種動作。唐代是舞馬發展的頂峰時期,開元 、 天寶年間,舞馬的規模極為盛大,尤其是百戲表演進入高潮以後,百匹形體驕健,毛色美觀的舞馬就會進入角色,隨著樂曲的節奏奮首鼓尾,歡騰舞蹈,跳躍旋轉,為宴會增色。舞馬在當時被視為盛世祥瑞之物,深受人們喜愛。安史之亂後,唐帝國盛極而衰,舞馬這種表演形式也逐漸疏於舞台。

據說安史之亂暴發後,唐玄宗的一匹舞馬流落到軍閥田承嗣手中,沒有人能認出來,一次軍中召開大型宴會,這匹舞馬一聽音樂不禁舞起來,軍士們嚇了一跳,以為這匹馬瘋了,就打它,舞馬還以為嫌自己跳的不好,就越發搖頭擺尾地跳躍起來。軍士驚恐地將此事秉報給田承嗣,田承嗣誤以為是妖孽,下令將這匹馬活活打死了。唐以後,再也難見“舞馬”這種表演形式了。

文物評價

在北京奧運會馬術賽正進行精彩角逐的同時,記者就帶你到香港歷史博物館及香港藝術館,讓你跟著一件件文物及展品,回到歷史的大草原上,盡情馳騁。

馬文化

走進香港歷史博物館“天馬神駿”展館,猶如時光倒流,置身於一個古老的馬世界——

在這裡,記者看到了西周的玉馬,西漢的大銅馬、銅跽俑,北朝的儀仗輕裝馬俑,秦朝的騎士鞍馬俑,西晉的青瓷騎馬俑,遼代的銀質馬飾具,西漢的鎏金銅馬,東漢的銅馬車,北魏的彩繪騎馬擊鼓陶俑,元朝的五體文夜巡銅牌,唐朝的打馬球圖壁畫、白陶舞馬俑、三彩騰空馬女騎俑,金代楊微的“雙駿圖”,元初趙孟頫的“飲馬圖”,清朝郎世寧的“英驥子圖”,以及清乾隆年間的圓明園馬首銅像……

中國的馬文化源遠流長,歷史上馬的數量和素質,與朝代的軍事實力和國運盛衰有著密切關係。 陝西禮泉縣張士貴墓出土的“白陶舞馬”,呈現了盛唐時期的特殊娛樂活動。

第一匹舞馬

呈現於眼前的這匹“白陶舞馬”, 肌肉健碩,身形勻稱,體態修長,前右蹄提起,姿式優雅,是有紀錄以來第一匹出土的舞馬。

舞馬是唐朝興衰成敗的象徵。盛唐時期,舞馬是宮廷的御用娛樂馬匹,它們經過專人特訓,當聽到音樂時懂得旋轉起舞,且演出規模龐大。唐玄宗生日時,曾以100匹毛髮裝飾華麗的馬匹助興,舞馬隨音樂踏蹄跳躍。

見證

隋唐時代,中外文化交流空前發達,社會上習染胡風,貴族無論男女皆好騎乘,出遊狩獵、打馬球及舞馬等與馬有關的活動十分盛行。唐軍以輕騎為主力,在與突厥戰爭中連番報捷,威震中外。唐代以馬為題材的書畫、雕塑、金銀器,以及三彩陶俑,皆刻劃細緻、形象逼真,把馬的藝術表達手法推向頂峰。

陝西歷史博物館代表李凱上月在接受記者採訪時笑道,那時候的舞馬,就像今天馬戲團的馬匹一樣,不過舞馬的演出更好看,馬匹經訓練後懂得左右旋轉,隨著音樂起舞,通常在皇帝生日時(稱千秋節)表演,演出時身上裝飾著珠寶,技術高超的舞馬,甚至能向皇帝敬酒,馬也會飲酒,醉了後邊醉邊舞,最後跪下,表示向皇帝祝壽。

舞馬在唐代見證了朝代的興衰,然而到了安史之亂後,只剩下很少舞馬,不少舞馬被征作戰馬用,但這些舞馬每聽到戰鼓響起,便跳起舞來,軍隊不知,用力鞭打,有些竟被活活打死,下場悲慘。唐末,舞馬便逐漸消失。

香港展出

據悉,這匹“白陶舞馬”1972年出土於唐太宗李世民昭陵十五公里外的陪葬墓張士貴墓,用白陶製成。張士貴是隋末起義的一名農民,驍勇善戰,後投靠唐高祖李淵,是開國功臣之一,在世歷李淵及李世民兩朝,地位崇高,因此71歲去世後便得以享陪葬的位置。

香港歷史博物館總館長梁潔玲對記者說,白陶舞馬俑屬於國家級文物,在運送過程中需要十分謹慎,難度有如處理真馬一樣,最重要是馬的四蹄易斷,每隻蹄都要很小心地包紮起來。舞馬俑抵港前後,已經接受兩次檢查。運送時,先用多層不含酸性的塑膠紙包裹,再加上一個木箱密封。到達博物館之後,工們人員把溫度設在20至24℃之間、濕度45%至55%,確保舞馬俑不受外來因素騷擾。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