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陶刻饕餮紋雙系壺

白陶刻饕餮紋雙系壺

白陶刻饕餮紋雙系壺,壺口微內收,口以下漸廣,下腹飽滿,圈足。原本破碎,現已修復。


白陶刻饕餮紋雙系壺,商,高22cm,口徑9.2cm,足徑9.2cm。
壺口微內收,口以下漸廣,下腹飽滿,圈足。肩對稱置圓孔系。與系對應的圈足上有兩個圓孔。通體雕刻饕餮(tāo tiè 音濤帖)紋,圖案清晰,雕刻技法嫻熟。堪稱商代晚期白陶的代表作。這件白陶壺原本破碎,現已修復。
白陶早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就已出現。至商代,由於燒成溫度提高,原料的淘洗亦較精細,致使白陶質地更加潔白細膩。商代早期白陶器形以鬹(guī音歸)、盉(hé音禾)、爵為主,紋飾有人字形紋、拍印的繩紋和附加堆紋等。商代中期,器物增加了豆、罐、缽等,其裝飾除少數繩紋外,以素麵磨光為多。商代後期是白陶燒制的鼎盛期,在黃河流域的商代晚期遺址與墓葬中均發現不少白陶,其中以河南安陽殷墟出土的白陶最具特點,器物有觶(zhì音制)、壺、尊、卣(yǒu音有)等酒器和鼎、豆、盤、簋(guǐ音軌)等食器。紋飾常見有雲雷紋、漩渦紋、饕餮(tāo tiè 音濤帖)紋、蟬紋、曲折紋、夔(kuí音奎)紋等。特別是將細膩的雕刻作為白陶的主要裝飾技法,顯示了商代後期白陶的高度發展水平。
饕餮(tāo tiè音濤帖 )是古代傳說中一種貪食的惡獸,商周時期的青銅器上多用它的頭部形狀來作為裝飾,稱“饕餮紋”。用“饕餮紋”來命名青銅器上的這種圖案化的獸面始於宋代的《宣和博古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