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一部《二十四史》涵蓋了中國古代清以前的全部歷史,是中國古籍中最有價值的圖書,讀之,可以令人知古知今知未來;用之,可以經緯天地,縱橫捭闔;藏之,可以使你的家庭書香有繼,蓬蓽增輝。但二十四史對於現代人來說,又有著不可迴避的問題:一是讀不懂,二是讀不完,三是買不起。張傳璽教授主持主編的《白話精華二十四史》上述問題,逐一得到了解決。
“以銅為鑑,可正衣冠;以古為鑑,可知興衰;以人為鑑,可明得失;以史為鑑,可知興替。”讓我們從中華文明五千年的悠悠歷史之中,去尋找歷史發展的規律與智慧,讓你學會不僅可以主宰你自己的人生,還可以洞悉社會歷史的發展。它會讓你的生命更加精彩!
本冊為《白話精華二十四史》之《晉書》的第[一]冊。
作者簡介
作者:(唐)房玄齡 編者:張傳璽 譯者:陳琳國
圖書目錄
卷一 帝紀第一
高祖宣帝 懿
卷二 帝紀第二
世宗景帝 師
太祖文帝 昭
卷三 帝紀第三
世祖武帝 炎
卷四 帝紀第四
孝惠帝 衷
卷五 帝紀第五
孝懷帝 熾
孝愍帝 鄴
卷六 帝紀第六
中宗元帝 睿
肅宗明帝 紹
卷七 帝紀第七
顯宗成帝 衍
康帝 岳
卷八 帝紀第八
孝宗穆帝 聃
哀帝 丕
廢帝海西公 奕
卷九 帝紀第九
太宗簡文帝 昱
孝武帝 曜
卷十 帝紀第十
安帝 德宗
恭帝 德文
卷十四 志第四
地理(上)
卷十五 志第五
地理(下)
卷二十四 志第十四
職官
卷二十六 志第十六
食貨
卷三十 志第二十
刑法
卷三十一 列傳第一
后妃(上)
宣穆張皇后
景懷夏侯皇后
景獻羊皇后
文明王皇后
武元楊皇后
武悼楊皇后
左貴嬪
胡貴嬪
諸葛夫人
惠賈皇后
惠羊皇后
謝夫人
卷三十二 列傳第二
后妃(下)
元敬虞皇后
荀豫章君
明穆庾皇后
成恭杜皇后
章周太妃
康獻褚皇后
穆章何皇后
哀靖王皇后
廢帝孝庾皇后
簡文宣鄭太后
簡文順王皇后
孝武文李太后
孝武定王皇后
安德陳太后
安僖王皇后
恭思褚皇后
卷三十三 列傳第三
王祥
鄭沖
何曾
子 劭
石苞
子 崇
卷三十四 列傳第四
羊佑
杜預
卷三十五 列傳第五
陳騫
裴秀
子 (危頁)
卷三十六 列傳第六
衛瑾
張華
卷三十七 列傳第七
宗室
安平獻王孚
卷三十八 列傳第八
宣五王
平原王斡
琅邪王伷
子 覲
清惠亭侯京
扶風王駿
梁王肜
文六王
齊王攸
卷三十九 列傳第九
王沈
子 浚
苟頡
荀勖
馮統
卷四十 列傳第十
賈充
孫 謐
楊駿
卷四十一 列傳第十一
魏舒
李熹
劉寔
高光
卷四十二 列傳第十二
王渾
王溶
唐彬
卷四十三 列傳第十三
山濤
王戎
從弟 衍-
衍弟 澄
樂廣
卷四十四 列傳第十四
鄭袤
李胤
盧欽
弟 埏
子 志
盧諶
華表
子 廙
廙弟 嶠
石鑒
溫羨
卷四十五 列傳第十五
劉毅
程衛
和嶠
任愷
崔洪
郭奕
何攀
卷四十六 列傳第十六
劉頌
李重
卷四十七 列傳第十七
傅玄
子 鹹
鹹從父弟 祗
卷四十八 列傳第十八
向雄
段灼
閻纘
卷四十九 列傳第十九
阮籍
嵇康
向秀
謝鯤
卷五十 列傳第二十
曹志
庾峻
子 數
郭象
庾純
秦秀
卷五十一 列傳第二十一
皇甫謐
摯虞
束皙
卷五十二 列傳第二十二
郤詵
阮種
華譚
卷五十三 列傳第二十三
愍懷太子通
卷五十四 列傳第二十四
陸機
陸雲
卷五十五 列傳第二十五
夏侯湛
潘岳
張載
卷五十六 列傳第二十六
江統
孫 楚
卷五十七 列傳第二十七
羅憲
滕惰
馬隆
胡奮
陶璜
吾彥
張光
趙誘
卷五十八 列傳第二十八
周處
子 圮
周訪
卷五十九 列傳第二十九
汝南王亮
子 羕
宗
楚王瑋
趙王倫
齊王同
長沙王義
成都王穎
河間王顒
東海王越
卷六十 列傳第三十
解系
孫 旃
孟觀
牽秀
繆播
皇甫重
張輔
李含
張方
閻鼎
索靖
賈疋
卷六十一 列傳第三十一
周浚
從父弟馥
成公簡
苟唏
華軼
劉喬
卷六十二 列傳第三十二
劉琨
祖逖
卷六十三 列傳第三十三
邵續
李矩
段匹群
魏浚
郭默
卷六十五 列傳第三十五
王導
卷六十六 列傳第三十六
劉弘
陶侃
文摘
宣帝隨從曹操討伐張魯,他對魏武帝進言道:“劉備以欺詐和武力俘
虜了劉璋,蜀人還沒有歸附,就出兵遠爭江陵,這個機會不能錯過。現在
如果我們到漢中去顯耀兵威,益州勢必引起震動,我們再進軍入蜀,蜀國
一定土崩瓦解。利用這個形勢,容易取得成功。聖人不能違逆天時,也不
能喪失時機。”魏武帝說:“人苦於不知滿足,已經得到隴西,還想得到
蜀!”最終沒有聽從宣帝的意見。不久宣帝又隨從曹操去征討孫權,大破
吳軍。軍隊返回後,孫權派使者來乞求歸降,上表稱臣,稱說曹操乃天命
所歸。魏武帝說:“這個小子是想把我放在爐火上烤啊!”宣帝回答說:
“漢朝國運已經臨近終結,而殿下十分天下有其九,以此事奉漢天子。孫
權稱臣,這是天人共同的意願。虞、夏、殷、周各朝之所以不謙讓推辭的
原因,都是由於敬畏上天而知天命啊。”
魏國建立後,宣帝升任為太子中庶子。經常參與重大決策,往往有奇
謀良策,被太子所信任和器重,與陳群、吳質、朱鑠號稱四友。
宣帝升任軍司馬,對魏武帝說:“古代箕子論謀略,以糧食為首。現
在全國不從事耕作的大約有二十多萬人,這不是治國的長遠之計。雖然戰
爭尚未結束,但也應該一邊種地一邊戍守。”魏武帝採納了這個意見,從
此致力於務農積穀,國家日用得以豐富充足。宣帝又上書批評荊州刺史胡
惰為政粗暴,南鄉太守傅方驕逸奢侈,都不可居邊任職。魏武帝不加查處
。及至蜀將關羽圍困曹仁於樊城,于禁等七軍全軍覆沒,胡惰、傅方果然
投降了關羽,致使曹仁樊城被圍更加危急。
這時漢獻帝建都於許昌,魏武帝認為許昌距離敵方太近,想遷都黃河
以北。宣帝進諫道:“于禁等部被水攻所敗,不是作戰防守失當,這對於
國家大計沒有損害,因而遷都,不但在敵人面前顯示出我方的軟弱,而且
還會引起淮河、沔水一帶民眾的極度不安。孫權、劉備之間,表面上親近
而實際上疏遠,關羽的得意,是孫權所不希望的。可派人告訴孫權,讓他
牽制關羽後方,那么樊城的圍困自然也就解除了。”魏武帝聽從了這一意
見。孫權果然派將領呂蒙西進襲擊公安,攻取公安後,關羽終於被呂蒙所
俘獲。
魏武帝認為荊州遺留的百姓及在漢川屯田的士兵太靠近南面的敵人,
想把他們全部遷走。宣帝說:“荊、楚民俗輕佻,容易騷動而難於安定。
關羽剛被擊破,那些為非作歹之徒或藏匿或逃竄,觀望形勢。現在遷徙那
些良善之輩,不僅傷害了他們的感情,也將使那些逃亡在外的人不敢回歸
故里。”魏武帝聽從了這個意見。這以後流亡者都回鄉從事本業。
魏武帝在洛陽去世時,朝野惶恐不安。宣帝主持喪事,使朝廷內外肅
然有序。他便親自侍奉靈柩返回鄴城。
魏文帝即位之後,封宣帝為河津亭侯,又轉為丞相長史。正值孫權領
兵從西邊經過,朝廷群臣商議,認為樊城、襄陽沒有足夠的軍糧,不足以
抗禦敵人。當時曹仁鎮守襄陽,朝議奏請召曹仁退回宛城。宣帝說:“孫
權新近擊潰關羽,這正是他想主動來交結的時候,一定不敢進犯。襄陽地
處水陸交通的要衝,是抵禦敵人的要害之地,不能放棄。”但他的建議最
終沒有被採納。於是曹仁放火焚燒,放棄了樊、襄陽二城,而孫權果然沒
有進犯,魏文帝大為後悔。
至魏接受漢朝的禪讓時,任命宣帝為尚書。不久,又轉任督軍、御史
中丞,封為安國鄉侯。
黃初二年,免去督軍之職,升任為侍中、尚書右僕射。
五年,天子南巡,越過吳國邊界閱兵。宣帝留守許昌,改封為向鄉侯
,轉任撫軍將軍、假節,統領五千士卒,加官給事中、錄尚書事。宣帝堅
決推辭。天子說:“我因為眾多政務,夜以繼日,沒有片刻安寧休息。這
不是讓你以此為榮耀,而是替我分憂而已。”P2-3
序言
《晉書》是中國古代最早由官方主持、集體編撰的幾部正史之一。唐
朝貞觀十八年(644),唐太宗決定重修《晉書》,大臣房玄齡、褚遂良等受
詔主編,實際參與編撰者有21人,於貞觀二十二年(648)完成。因唐太宗為
《晉書》的宣帝、武帝二紀和王羲之、陸機二傳撰寫了史論,故美其名日
“御撰”。
《晉書》含帝紀10卷、志20卷、列傳70卷、載記30卷,共130卷。其內
容不僅包括西晉、東晉,而且創立“載記”的新體例,記載與東晉同時的
北方“五胡十六國”的歷史。其記事年代,上起曹魏時期的司馬懿(即宣帝
),下至東晉恭帝元熙二年(420)劉裕以宋代晉。
實際上,唐之前至少已有23部晉史行世,流傳到唐初也還有18部之多
,但唐朝君臣認為這些晉史“雖存記注,才非良史,書非實錄”(《玉海》
卷46)。其中,惟南齊臧榮緒110卷本《晉書》“各體具備,卷帙繁富”最
為可觀(王鳴盛:《十七史商榷》),成為唐修《晉書》的主要參考書。唐
修《晉書》突出的優點是內容豐富,視野開闊,雜采野史小說,敘事增強
了生動性可讀性。尤其是利用新創的“載記”記錄下北中國的少數民族的
歷史變遷,體現出統一的大地域、多民族的國家觀。但因書成眾手,時間
倉促,也有若干不足,如內容重出,或相互柢牾;九品官人法這樣重要的
典章制度,可能因時人所習見,反而闕而不載;晉在宋前,而晉志卻沿用
宋志。總的來說,唐修《晉書》瑕不掩瑜。唐修《晉書》問世後,臧氏的
《晉書》猶在,但前者保留下來了,後者卻淘汰了,這是歷史的自然選擇
,是對唐修《晉書》價值的肯定。
這部《晉書》至今仍是學習、研究兩晉十六國史的主要文獻。由於原
書篇幅浩繁,文字古奧,故選取精華,譯成白話,希望有助於年輕的讀者
閱讀,並藉以提高文化素養,改善知識結構,增強民族的凝聚力和自信心
。
兩晉十六國的歷史雖然不如漢唐史那么輝煌,但承前啟後,不可分割
。漢唐有漢唐的歷史價值,兩晉十六國也有其不可替代的歷史價值在。
為方便讀者閱讀和理解,我們在此對兩晉十六國時代的歷史特徵略作
介紹。
第一,門閥士族的形成。
士族是在魏晉時期形成的。士族的地位取決於其家族在魏晉時的政治
地位,特別是魏晉蟬連的政治地位。魏晉兩朝都居高官顯宦的權貴家族,
就成為高門士族、門閥士族(唐長孺:《士族的形成和升降》,載《魏晉南
北朝史論拾遺》,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58頁)。門閥士族從而出現了貴族
化的特徵。
士族之“士”,指文士。文士是士族的固有屬性。博通經學、道德高
尚的文士被稱為名士,上可應朝廷徵聘、州郡察舉進入仕途,下可控制鄉
里輿論,干預地方選舉。名士雖然不全出自大族,但大族因具有經濟實力
和文化教育的優越地位,也就更能產生名士。名士入仕後,其政治強勢又
轉化為經濟強勢,壯大本宗族,保證子孫能夠接受更好的教育,培養更多
的士人。
曹魏選舉重名士,名士已是曹魏選拔臣僚的基礎。九品官人法則使曹
魏選官制度發生質的變化,它既是魏晉士族的政治特權,同時也是製造門
閥士族的工具。中正按官爵高低定品,官爵高者則定高品,授官也高;官
爵低則定低品,授官也低。因此,高官被高門士族所壟斷,門閥士族就這
樣被製造出來。所謂公門有公,卿門有卿,世代相承,幾成世襲。正因為
這樣,所以晉朝的開國元勛都是曹魏權貴的子孫。如淮南相劉頌上疏所說
:“泰始之初,陛下踐祚,其所服乘皆先代功臣之胤,非其子孫,則其曾
玄。”(《晉書·劉頌傳》)
第二,西晉皇權的弱化。
漢末以來,大族的勢力與皇權此長彼消。皇權強,大族則弱;大族強
,皇權則弱(閻步克:《波峰與波谷》,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143
頁)。高平陵政變後,門閥士族的勢力蒸蒸日上,司馬氏作為門閥士族的代
表,在其他大族的支持下,玩弄曹魏皇權於股掌之中。取代曹魏後,司馬
氏轉化為皇權,也同樣面l臨著與門閥士族關係的問題。司馬氏皇權為繼續
取得這些依然強勢的門閥士族的合作,不能不採取讓步的政策,政治上、
經濟上給門閥士族的高官更多的特權,故皇權的弱化無可避免。
西晉從曹魏接收過來的朝廷,是一個被門閥士族權貴占據的朝廷。
對於這些前朝權貴遺老,晉武帝授以高官、賜予高爵。漢至魏設定太
尉(或稱大司馬)、大司徒、大司空,是為三公。而晉武帝並置八人,並稱
“八公”,又各賜予五等爵中最高一級的郡公之爵。八公外,還有眾多“
位從公”,即相當於三公級別的高級職位。這樣,那些稍年輕的權貴也被
納入第一品的高官、高爵的行列。
這些權貴恃寵而驕,結黨營私,貪贓枉法。武帝對他們只得容忍,甚
至百般寬縱與姑息。《晉書·良吏·胡威傳》:尚書胡威“嘗諫時政之寬
,帝日:‘尚書郎以下,吾無所假借。’威日:‘臣之所陳,豈在丞郎令
史,正謂如臣等輩,始可以肅化明法耳。”’據魏晉官品,尚書郎第六品
,尚書郎以下,是七品小官。晉武帝真可謂畏強凌弱,尊大欺小!正由於皇
權的軟弱,門閥士族高官更無所忌憚,作威作福。如范文瀾指出:“封建
統治階級的所有兇惡、險毒、猜忌、攘奪、虛偽、奢侈、酗酒、荒淫、貪
污、吝嗇、放蕩等等齷齪行為,司馬氏集團表現得特別集中而充分。”(范
文瀾:《中國通史簡編》修訂本第2編,人民出版社1949年版,第286頁)
為加強皇權的權威與控制力,晉武帝大封宗室為諸侯王,以宗王出將
人相,但始料未及的是宗王尾大不掉,終於釀出八王之亂,直接導致西晉
的滅亡。
第三,東晉的門閥政治。
魏晉之際門閥士族的形成,給皇權政治造成了極大的衝擊,使西晉皇
權呈現弱化的趨勢,東晉的皇權政治更出現了變態——門閥政治。
在皇權制的政治結構里,東晉的大族特彆強大,而皇權卻特別弱小。
仰仗以王氏為首的門閥士族的扶持,晉元帝才得以登上帝位,建立政權。
時王導在內執政,王敦在外統兵,史稱,“帝初鎮江東,威名未著,敦與
從弟導等同心翼戴,以隆中興,時人為之語日:‘王與馬,共天下。”’(
《晉書·王敦傳》)
“王與馬,共天下”,“馬”是皇權,“王”是門閥,而且是北方南
來的所謂“僑姓”門閥士族。這生動形象地道出了東晉門閥政治的特點,
即東晉政權由皇帝與門閥士族共享,皇權不能獨斷東晉的軍政要務;而門
閥士族即使再強大,也要維持皇權形式上的存在。所以門閥政治“是皇權
政治的一種變態,是皇權政治在特殊條件下出現的變態”(田餘慶:《東晉
門閥政治》,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年版,第337頁)。
王與馬共天下開創了東晉門閥政治的模式,之後又有庾與馬、桓與馬
、謝與馬共天下。
門閥政治下,皇權與門閥士族雙方處於平衡關係,是一種常態。但不
論是皇權還是門閥士族,都常常試圖打破這種平衡:皇權企圖回歸皇權政
治,而某門閥士族則企圖取司馬氏而代之,於是引起政局的失衡與動亂。
第四,北方民族的內遷與漢化。
兩漢以來,已有大量的羌、氐和匈奴人內遷到中原。魏晉之際,這些
內遷的北方民族有的已經成為郡縣編戶,如“編戶氐”;大部分則仍然保
持著各自的部落狀態,如南匈奴五部和“內屬羌”。
西晉初年蒙古草原上的鬥爭形勢,導致了一批批匈奴和匈奴別部人,
亦即所謂雜胡的內遷。可考的遷徙共8次,多者20餘萬、10餘萬,少者也有
1萬、幾千,內遷後遍布於並、雍、涼州等地。在北方民族大規模內遷浪潮
的背景下,西晉有些官僚憂心忡忡,郭欽說:“魏初人寡,西北諸郡皆為
戎居。今雖服從,若百年之後有風塵之警,胡騎自平陽、上黨不三日而至
孟津,北地、西河、太原馮翊、安定、上郡盡為狄庭矣!”(《晉書·四夷
·北狄匈奴傳》)而江統則說:“關中之人,百餘萬口,率其少多,戎狄居
半。”(《晉書·江統傳》)
內遷北方民族之間以及他們與漢族之間,已經形成了小聚居而大混居
的局面,關係日益密切。
西晉八王之亂時,匈奴、羯人乘時而起,顛覆西晉,造成了破壞。後
來鮮卑、氐、羌等族也相繼建立自己的政權,一個胡族政權代替另一個胡
族政權。這個過程是痛苦的悲慘的過程,漢族與胡族都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
但是,我們更應該看到,在這個過程中,不管哪一個民族,都毫不例
外地稱帝稱王,採用皇權制度,實施官僚政治,建立漢化政權,採用漢魏
以來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教育政策,促使本民族走上漢化的道路。北方民
族的下層民眾也逐步地從遊牧走向定居農業,各民族隔閡的藩籬逐漸被打
破,民族混居的程度日益加深,各族之間以及他們與漢族的交流日益密切
。
經歷了漫長而曲折的內遷、混居道路,各民族在十六國和北朝後逐漸
走向民族融合。在這條道路上,各族人民彼此滲透、相互融合,形成了你
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關係。這種既是血統也是文化的聯繫,已經達到了血
肉相連、不可分割的程度,這是中國民族史上的輝煌篇章。
總之,西晉十六國時期是兩漢衰亡後的調整和重構時期。經過長期的
社會震盪、頻繁的戰爭、多次的分裂、人口大遷徙、北方民族的漢化和一
系列的社會變革,它步履維艱地為自己開闢道路而前行,創造出具有獨特
價值的歷史,為盛唐時代的到來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本書編譯者在選目上頗費心力,雖為選譯,但選文力求保持原書的面
貌和風格;在翻譯上力求準確生動,但忠實於原文乃翻譯的原則,‘雅’
固然好,卻不可以辭害義。限於水平,本書必然還有很多不如人意的地方
,敬請讀者不吝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