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構
白衣古寺正殿建築三間兩進,硬山頂、青磚牆,抬梁與穿斗混合式梁架。面闊10.84米,進深19.15米,面積約207平方米。白衣古寺是當地較為典型的明清廟宇建築之一,具有較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1990年,該寺被中山市人民政府公布為中山市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
從崇禎年間至清末,經清代嘉慶、宣統年間多次重修,白衣古寺規模不斷擴大。曾設有`白衣古寺`石牌坊、`禪關`石牌坊、山門、西村庵、十王殿、大院、正殿(紫竹禪林)、祖堂、祈園等建築。 關於白衣古寺的緣起,流傳著這樣的故事:宋朝有個叫賴布衣的風水大師,原名賴文俊,字太素,生於(1131-1162)年左右,嘗官於建陽(今福建建寧),好相地之術,曾任國師一職,後棄職浪遊,自號布衣子,故世稱賴布衣。相傳當年賴布衣來到中山天門一帶追龍相地時,他站在香山縣(今中山)縣城北門的金山之上,遠看當時天門周邊的淺海灘連綿數里,海風吹著輕濤細浪,海鳥低翔,漁帆點點;近看山腳的灘塘內長著許多紅蓮、白蓮,同時山下靄霧重重飄渺於阡陌之間。賴布衣說道:“蓮開之地,絕非凡景。”他往南遠眺連綿的五桂山脈,只見紫氣蒸騰,五桂飄香,再望金山與蓮峰山之間相隔有一條深300丈的大峽谷,宛如一檻天門。
賴布衣見藍天、碧海、青山、綠水連在一方,突覺身心飄然,竟脫口大聲說:“好象登上天門一樣!”當時隨他相地的徒弟及鄉紳忙問其故,布衣先生笑曰:“此乃福地,如人間仙景。”賴布衣取出羅庚,細研方數,竟然越看越奇。他說道:“此乃擁護天龍之地,是七星伴月的風水寶地。想不到小小一個香山縣,竟然會出一位天子!”眾皆驚嘆。他捻指一算,又道:“是帝象帝,是帝即帝,是帝非帝。每顆星需歷百年,七百年方圓七星伴月之數,那是七百年之後的事了。”眾人求解,布衣先生笑云:“天機不可泄露。”
到了明朝崇禎年間,一位來自北方的法號為興義禪師的得道高僧雲遊到此地,聽到了當地關於將來會出天子的傳聞。興義禪師希望以後出的天子自小就能得到佛法的教化,擁有慈悲的愛民心腸,於是在當地說佛化緣,希望在此興建寺院。當時興義禪師的倡議得到了縣令的支持,在香山縣敬佛禮佛的風氣下,時欣然慷慨解囊者眾。終於,在明崇禎十三年(1640年),雄偉的寺院落成,供奉白衣觀世音菩薩,名為白衣古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