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衣寺[廣東中山白衣寺]

白衣寺[廣東中山白衣寺]

白衣寺又名白衣庵、觀音廟、紫竹禪林,是中山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中山市石岐區天門村庵前山(原名金山),始建於明代崇禎十三年(1640年)。

相關介紹

白衣古寺,又名白衣庵、觀音寺、紫竹禪林,位於石岐區蓮員東路庵前正街1號。
觀世音菩薩,梵名半拏囉縛悉寧(梵音Avalokites/vara),亦稱觀世自在,觀自在菩薩。觀世音者,觀世人和彼菩薩名之音而垂救,故云觀世音。因觀音常著白衣,也稱為白衣觀音。也因觀音常處在白蓮中,以其住處又名為白處觀音。佛經有云:“白者,即是菩提之心。住此菩提之心,即是白住處也。此菩提心從佛境界生,常住於此,能生諸佛也。此是觀音母,即蓮華部主也。”觀音有許多形象化身,但是戴天髮髻冠,身穿白衣,身處白蓮花中的白衣觀音被視為觀音母,即各種變化觀音之祖。
寺,一般指僧侶所居的佛門清淨地。庵,一般指尼姑所修行的地方。白衣古寺初建時是僧侶參禪的寺院,其後一度由尼姑居住,所以亦稱為白衣庵,後來再回復由僧侶住持。無論是僧侶或尼姑住持期間,白衣禪院皆香火鼎盛,因此白衣古寺和白衣庵同樣聲名遠揚。在中國,亦寺亦庵的佛門福地並不多見,這也是白衣古寺的一大特色。現在寺院由弘如大師住持,也回復初名為“天門白衣古寺”。1990年12月,中山市人民政府公布白衣古寺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天門福地 佛光降臨
——白衣古寺緣起
在《香山縣誌》中,記載著這樣的文字:“白衣庵在縣北西林庵後山之顛,崇禎年間建(1628-1644),清朝嘉慶癸酉年(1813)重修。”
關於白衣古寺的緣起,流傳著這樣的故事:宋朝有個叫賴布衣的風水大師,原名賴文俊,字太素,生於(1131-1162)年左右,嘗官於建陽(今福建建寧),好相地之術,曾任國師一職,後棄職浪遊,自號布衣子,故世稱賴布衣。相傳當年賴布衣來到中山天門一帶追龍相地時,他站在香山縣(今中山)縣城北門的金山之上,遠看當時天門周邊的淺海灘連綿數里,海風吹著輕濤細浪,海鳥低翔,漁帆點點;近看山腳的灘塘內長著許多紅蓮、白蓮,同時山下靄霧重重飄渺於阡陌之間。賴布衣說道:“蓮開之地,絕非凡景。”他往南遠眺連綿的五桂山脈,只見紫氣蒸騰,五桂飄香,再望金山與蓮峰山之間相隔有一條深300丈的大峽谷,宛如一檻天門。賴布衣見藍天、碧海、青山、綠水連在一方,突覺身心飄然,竟脫口大聲說:“好象登上天門一樣!”當時隨他相地的徒弟及鄉紳忙問其故,布衣先生笑曰:“此乃福地,如人間仙景。”賴布衣取出羅庚,細研方數,竟然越看越奇。他說道:“此乃擁護天龍之地,是七星伴月的風水寶地。想不到小小一個香山縣,竟然會出一位天子!”眾皆驚嘆。他捻指一算,又道:“是帝象帝,是帝即帝,是帝非帝。每顆星需歷百年,七百年方圓七星伴月之數,那是七百年之後的事了。”眾人求解,布衣先生笑云:“天機不可泄露。”
到了明朝崇禎年間,一位來自北方的法號為興義禪師的得道高僧雲遊到此地,聽到了當地關於將來會出天子的傳聞。興義禪師希望以後出的天子自小就能得到佛法的教化,擁有慈悲的愛民心腸,於是在當地說佛化緣,希望在此興建寺院。當時興義禪師的倡議得到了縣令的支持,在香山縣敬佛禮佛的風氣下,時欣然慷慨解囊者眾。終於,在明崇禎十三年(1640年),雄偉的寺院落成,供奉白衣觀世音菩薩,名為白衣古寺。
白衣古寺落成後,興義禪師出任白衣古寺的首任住持,開經講義,崇揚佛法,以後衣缽傳人歷經明末、清朝、民國至新中國共360多年。因為戰亂等歷史原因,其間有過僧侶住持,也有過尼姑住持,所以曾經是白衣古寺,也曾經是白衣庵。經查,清朝後期至新中國成立後,白衣古寺的歷任住持有:道因、願修、潔修、海量、果慈、智明、弘如等大師。
新中國成立不久,便開展各種政治運動,宗教被認為是舊思想、舊文化、舊風俗、舊習慣,停止活動,宗教職業人員被打為“五類分子”(地、富、反、壞、右),遣散參加工農生產勞動或街道其它工作,自食其力。文化大革命期間,各寺廟教堂完全停止宗教活動。寺廟教堂被侵占使用,白衣古寺的和尚就是在這種形勢下離開寺院的。
釋智明,俗名鄭錦康,石岐人,1917年生,左眼失明,年青時做小販。1939年(22歲)到白衣古寺禮果慈大師出家修行,一直住在白衣古寺。1958年大躍進時期,白衣古寺被陶瓷廠(缸瓦廠)租用,將一部分地方建為廠房。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陶瓷廠全部占用白衣古寺,智明和尚被迫遷往基邊村,靠每月5—20元的租金度日。1988年國家落實宗教政策,石岐西山寺恢復佛教活動,智明和尚轉入西山寺修行,直到1994年6月圓寂,享年77歲。
現任住持釋弘如,江蘇南通人,俗姓楊,1966年9月生,1982年到蘇州靈岩山寺出家為僧,1987年畢業於中國佛學院靈岩山分院,同年至1992年常住浙江普陀山法雨禪寺,任知客,1992年至2003年任廣東珠海斗門金台寺住持,2003年至2004年受聘任中山市小欖隱秀寺和天門白衣古寺住持,2006年12月當選為中山市佛教協會會長。
弘如會長中等身材,慈眉善目,方圓臉,戴著一副金邊近視眼鏡,舉止溫雅,待人熱情大方,勤學好問,菩提精進。他常講經說法,弘法利生,工作認真,任勞任怨,堅持原則,抵制邪教,為佛教穩定、信眾和諧作了不懈努力,深受佛教四眾弟子的尊敬和愛戴。曾任斗門縣、珠海市政協委員和人大代表,中山市政協常委等職。
佛門清幽 寶剎莊嚴
——白衣古寺風貌
白衣古寺立於金山(又名插笏山)之顛,清幽禪靜,古剎莊嚴。
白衣古寺古時的周圍環境,在《香山縣誌》中只作了簡要的描述:“紆逕以上,高山林隈,煙村山郭,洵堪騁目。”煙村山,即現在的煙墩山。
白衣古寺於明崇禎十三年(1640年)建,經清嘉慶癸酉(1813年)、宣統年間重修。嘉慶元年住持潔修大師購買院前2.19畝土地作擴大佛教場所之用,白衣古寺規模不斷擴大,設有“白衣古寺”石牌坊、“禪關”、石牌坊、山門、西林庵、十王殿、大院、正殿(紫竹禪林)、祖堂、祈園等建築物。1958年,白衣古寺被石岐陶瓷廠租用。1966年後,該廠把山門、大院、殿堂、祈園等逐漸拆建為車間、倉庫、飯堂、宿舍等。目前,保留較好的只有白衣古寺正殿面積383平方米,二進三間,並設有偏殿。建築為硬山式頂,抬梁式木架構,牆上飾有灰雕,均保存明清時代建築特點。
在中山市有關部門的支持和重視下,白衣古寺經過了細緻認真的重修,重現了古廟宇建築的風貌,成為中山市碩果僅存的古代景觀文化景點。

歷史記載

在《香山縣誌》中,記載著這樣的文字:“白衣庵在縣北西林庵後山之顛,崇禎年間建(1628-1644),清朝嘉慶癸酉年(1813)重修。”

關於白衣古寺的緣起,流傳著這樣的故事:宋朝有個叫賴布衣的風水大師,原名賴文俊,字太素,生於(1131-1162)年左右,嘗官於建陽(今福建建寧),好相地之術,曾任國師一職,後棄職浪遊,自號布衣子,故世稱賴布衣。相傳當年賴布衣來到中山天門一帶追龍相地時,他站在香山縣(今中山)縣城北門的金山之上,遠看當時天門周邊的淺海灘連綿數里,海風吹著輕濤細浪,海鳥低翔,漁帆點點;近看山腳的灘塘內長著許多紅蓮、白蓮,同時山下靄霧重重飄渺於阡陌之間。賴布衣說道:“蓮開之地,絕非凡景。”他往南遠眺邊綿的五桂山脈,只見紫氣蒸騰,五桂飄香。再望金山與蓮峰山之間相隔有一條300我丈的大峽谷,宛如一檻天門。賴布衣見藍天、碧海、青山、綠水連在一方,突覺身心飄然,竟脫口大聲說:“好象登上天門一樣!”當時隨他相地的徒弟及鄉紳忙問其故,布衣先生笑曰:“此乃福地,如人間仙景。”賴布衣取出羅庚,細研方數,竟然越看越奇。他說道:“此乃擁護天龍之地,是七星伴月的風水寶地。想不到小小一個香山縣,竟然會出一位天子!”眾皆驚嘆。他捻指一算,又道:“是帝象帝,是帝即帝,是帝非帝。每顆星需歷百年,七百年方圓七星伴月之數,那是七百年之後的事了。”眾人求解,布衣先生笑云:“天機不可泄露。”

到了明朝崇禎年間,一位來自北方的法號為興義禪師的得道高僧雲遊到此地,聽到了當地關於將來會出天子的傳聞。興義禪師希望以後出的天子自小就能得到佛法的教化,擁有慈悲的愛民心腸,於是他在當地說佛化緣,希望在此興建寺院。當時興義禪師的倡議得到了縣令的支持,在香山縣敬佛禮佛的風氣下,時欣然慷慨解囊者眾。終於,在明崇禎十三年(1640年),雄偉的寺院落成,供奉白衣觀世音菩薩,名為白衣古寺。

白衣古寺落成後,興義禪師出任白衣古寺的首任住持,開經講義,崇揚佛法。以後衣缽傳人歷經明末、清朝、民國至新中國共360多年。因為戰亂等歷史原因,其間有過僧侶住持,也有過尼姑住持,所以曾經是白衣古寺,也曾經是白衣庵。經查清朝後期至新中國成立後白衣古寺的歷任住持有:道因、願修、潔修、海量、果慈、智明、弘如等大師。

新中國成立不久,便開展各種政治運動,宗教被認為是舊思想、舊文化、舊風俗、舊習慣,停止活動,宗教職業人員被打為“五類分子”(地、富、反、壞、右),遣散參加工農生產勞動或街道其它工作,自食其力。文化大革命期間各寺廟教堂完全停止宗教活動。寺廟教堂被侵占使用,白衣古寺的和尚就是在這種形勢下離開寺院的。

釋智明,俗名鄭錦康,石岐人。1917年生,左眼失明,年青時做小販。1939年(22歲)到白衣古寺禮果慈大師出家修行,一直住在白衣古寺。1958年大躍進時期,白衣古寺被陶瓷廠(缸瓦廠)租用,將一部分地方建為廠房。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陶瓷廠全部占用白衣古寺,智明和尚被逼遷往基邊村,靠每月5-20元的租金度日。1988年國家落實宗教政策,石岐西山寺恢復佛教活動,智明和尚轉入西山寺修行,直到1994年6月圓寂,享年77歲。

現任住持釋弘如,1966年9月生,江蘇南通人士,俗姓楊,1982年到蘇州靈岩山寺出家為僧,1987年畢業於中國佛學院靈岩山分院,1987年至1992年常住浙江普陀山法雨禪寺,任知客,1992年至2003年任廣東珠海斗門金台寺住持,2003年至2004年受聘任中山市小欖隱秀寺和中山市天門白衣古寺住持,2006年12月當選為中山市佛教協會會長。

弘如會長中等身材、慈眉善目、方圓臉、戴著一副近視鏡,舉止溫雅、待人熱情大方,勤學好問,菩提精進。他常講經說法,弘法利生,工作認真,任勞任怨,堅持原則,抵制邪教,為佛教穩定、信眾和諧作了不懈努力,深受佛教四眾弟子的尊敬和愛戴。曾任斗門縣、珠海市政協委員、人大代表,中山市政協常委等職。

白衣古寺立於金山(又名插笏山)之顛,清幽禪靜,古剎莊嚴。

白衣古寺古時的周圍環境,在《香山縣誌》中只作了簡要的描述:“紆逕以上,高山林隈,煙村山郭,洵堪騁目。”煙村山,即現在的煙墩山。

白衣古寺於明崇禎十三年(1640年)建,經清嘉慶癸酉(1813年)、宣統年間重修。嘉慶元年住持潔修大師購買院前2.19畝土地作擴大佛教場所之用,白衣古寺規模不斷擴大,設有“白衣古寺”石牌坊、“禪關”、石牌坊、山門、西林庵、十王殿、大院、正殿(紫竹禪林)、祖堂、祈園等建築物。1958年,白衣古寺被石岐陶瓷廠租用,1966年後該廠把山門、大院、殿堂、祈園等逐漸拆建為車間、倉庫、飯堂、宿舍等。目前保留較好的只有白衣古寺正殿面積383平方米,二進三間,並設有偏殿。建築為硬山式頂,抬梁式木架構,牆上飾有灰雕,均保存明清時代建築特點。

在中山市有關部門的支持和重視下,白衣古寺經過了細緻認真的重修,重現了古廟宇建築的風貌,成為了中山市碩果僅存的古代景觀文化景點。

沿著山路拾級登上白衣古寺,清淨無塵。站在山路上,可以看見正面山牆上刻有“南無觀世音菩薩”七個金光閃閃的隸書大字。山牆下有一個鑄鐵的大寶鼎。

及至雄偉的山門,可見山門兩邊刻著一副楹聯:中天佛照參禪處,山門靈氣伴梵音。此聯是現任中國書畫協會常務副主席陳敬國先生的題聯,以“中山天門”開首成聯。山門頂上橫踞著一棵長得非常茂盛、狀如蟠龍的榕樹,給人一種一欲飛天攬月、衝出天門的感覺,更增添了山門的雄偉意象。濃密的榕樹把山門及周圍都覆蓋上一層濃綠,遮風擋雨,蔽日招涼,自成一景,人們稱為蟠龍榕樹。

邁過山門,白衣古寺的正殿出現在眼前。白衣古寺的正殿整體保存較為完好。大殿正門楣上懸有石刻塗金水“白衣古寺”字牌匾,兩旁分別懸掛著一對大紅燈籠。燈籠下是一副石刻對聯,刻著建寺之初留下的膾炙人口的名聯:楊柳千枝承雨露,蓮花萬朵護天門。

邁進正門,首先見到的是笑口常開,給世人帶來歡樂的彌勒佛。世人形容彌勒佛“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慈顏常笑,笑世間可笑之人。”彌勒佛是繼佛陀釋迦牟尼之後出世的未來佛。彌勒(梵文Maitreya的音譯)是姓,生於南天竺婆羅門家庭,修成正果後,住兜率天內院,繼釋迦牟尼度化眾生。因其貌法相,又稱為大肚佛。

彌勒佛的背面供奉著佛教寺院的守護神韋馱。韋馱體格魁梧,威武勇猛,一副武將打扮,佛教寺院都有他的塑像。在佛教經典中,韋馱為南天王部下八將之一,在三十二將中以勇武著稱。唐道宣在《感通錄》里寫他常在東西南三個部州巡遊護法,是佛教中的守護神。其形象有二,一是合十抬掌,寶杵橫放於兩腕之上,兩足平立;二是以左手握寶杵柱地,右手插腰,左足略向前立。據說,前一種站立姿勢,是說明這間寺院接待四方雲遊客僧,可以掛單;後一種站立姿勢,則說明本寺院不接受游僧掛單。中山的西山寺和白衣古寺都屬於後一種。

走過彌勒佛,是由四根大紅柱子圍起來的天井。第一對紅柱子上掛著一對木刻對聯,聯曰:暮鼓晨鐘佛門清淨地,古寺逢春甘露潤天門。橫批是:佛光普照。第二對紅柱子上的對聯為:紫竹林中觀自在,白蓮台上現普賢。橫批是:聖觀自在。此聯在重修前寫的是“紫竹林中觀自在,白蓮台上現如來。”是觀音寺院中的常用聯,但重修後經商討,決定日後新建一座大雄寶殿供奉如來佛祖,所以把舊聯稍作修改,以期更適合目前的擺放。天井之上稱為通天,據傳通過通天,可以意通天上,與上天感應,達至天人互應的禪妙境界,也是採光,空氣流通的絕好設計。

大殿的正中供奉著大慈大悲觀音菩薩,為白衣法相。觀世音菩薩和觀自在菩薩,兩者是同一慈尊,佛經以“內觀自在,十方圓明;外觀世音,尋聲救苦。”來稱頌觀音的願行。“自在”,進退無礙之意,指心境完全脫離煩惱的束縛而通達無礙。自在可以分為兩種:一為“觀境自在”,是說菩薩以正智慧照,明了真如之境,而能通達一切諸法,圓融自在;二為“作用自在”,是說菩薩既已明了真如之境,即能由體起用,現身說法,化諸眾生,圓融自在。

在觀音菩薩東面供奉的是文殊菩薩,西面供奉的是普賢菩薩。文殊菩薩與普賢菩薩同為釋迦牟尼之兩大協侍,助佛教化,度化眾生。文殊菩薩為佛陀釋迦牟尼的左協侍,普賢菩薩為右協侍。佛陀、文殊、普賢菩薩合稱為華嚴三聖。所以在佛教寺院中,在文殊菩薩與普賢菩薩中間供奉的一般都是如來佛祖。正殿內並排供奉觀音菩薩、文殊菩薩現普賢菩薩,這也是白衣古寺有別於其他寺院的特點之一。白衣古寺的如來佛祖將供奉在日後興建的大雄寶殿之內。

西側偏殿設祖堂並供奉地藏菩薩。根據《地藏十輪經》講,由於此菩薩“安忍不動猶如大地,靜慮深密猶如秘藏。”所以稱為地藏。《地藏菩薩本願經》中說:“在忉利天,受釋迦如來囑咐,要在釋迦滅渡後、彌勒佛降誕之前的無佛之世留住世間,教化眾生,渡脫沉淪於地獄、餓鬼、畜生諸道中的眾生。”而且他發誓“地獄未空,誓不成佛。”自發誓必盡度六道眾生,才願成佛,現身於人天地獄之中以救苦難。在白衣古寺內,西側偏殿設祖堂並供奉地藏王菩薩,寄予了後人希望先人得以超度的孝道心愿。西側偏殿的入門在重修前是白衣古寺的正門,門口的對聯是:卅六招提皈依古佛,十七福地迥出高天。

觀音菩薩“度一切苦厄”的慈悲心稱為“大悲”。文殊菩薩是佛陀的大弟子,智慧型、辯才第一,是象徵佛陀智慧型的菩薩,稱為“大智”。普賢菩薩是象徵佛陀理德、行德的菩薩,與文殊菩薩之智德、證德相對,稱為“大行”。地藏王菩薩“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的願行稱為“大願”。在中國,觀音“大悲”、地藏“大願”、文殊“大智”、普賢“大行”並稱為四大菩薩。

東側偏殿是禪房,供出家人晨功晚課之餘,在這裡起居之用。再往東面是齋堂,供出家人在此用膳。

閒步白衣古寺之內,梵香清心,敲經頌佛之聲此起彼落,倍覺身心靜淨。奉香敬仰各大菩薩,偶爾聽和尚講講牆上的圖畫故事和佛教經典,感悟佛教文化之博大精深。

上世經六七十年代文代大革命期間,陶瓷廠、郊區天門大隊、,基邊大隊曾為劃分白衣古寺土地問題發生過糾紛,1973年中山縣財稅局,1981年中山縣人民法院發文調解,判決,平息紛爭,白衣古寺得以保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