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白蠟梢距甲
學名 Tamnaspis nankinea Pic
別名 白蠟梢葉甲、白蠟梢金花蟲。
分布與危害
河南省商丘市的永城、寧陵等縣有發生。
寄主白蠟。成蟲、幼蟲危害,但以成蟲為害較重,主要危害白蠟樹幼苗嫩梢,嚴重影響當年高生長。
形態特徵
成蟲 體長8mm,寬4mm,全體被棕黃色毛。頭、胸、觸角及足黑色(雄蟲後腿節端部和脛節基部一般為棕黃色),鞘翅、後胸有前側片及腹部全為棕黃色。頭伸向前下方,有細而稀的刻點,額寬闊,額與淳基之間有1條明顯的橫溝,頭頂中央有一深凹陷,複眼凹陷明顯。觸角長度約為體長的1/3,第1節粗,第2-4節較細,第5節後各節寬闊,目內端觸角伸出呈鋸齒狀。前胸背板近乎方形,寬大於長,基部兩側具有一個小瘤狀突起。小盾片倒梯形,後緣常微凹,表面有細而稀的刻點和毛。中胸發育期為1塊橢圓形發育挫,位於小盾片前方,背面為前胸背板所覆蓋,鞘翅寬於前胸背板,肩胛突出,兩側近平形,兩翅在端部合成圓形。腹末外露。足發達,後腿節膨大,端部下緣具一對小齒,內外各一,雄蟲腿節更為發達,下緣近中部還有一個較大的齒,後脛節向內彎曲,末端伸出,後脛節端部有2個距。脛節彎曲度更大,呈圓弧形,跗節有爪間實,雌雄除後足端距不同外,主要是雌蟲腹末端內凹,而雄蟲則不凹入。
卵 長形,中部稍彎曲,一端稍大,長2mm左右,淡黃至黃色。孵化前兩端呈白色透明狀。
幼蟲 體長12-18mm,頭向前下方伸出,前胸背板骨化較強。胸足退化。腹末端有一對角狀突。體表面有瘤突。
蛹 白色,表面有稀疏的毛,每根毛著生在1個小突起或瘤突上。
生物學特性
:
每年發生一代,以成蟲在土下12cm左右深的土室中過冬。來年春4月上旬,成蟲大量出土並取食、交配,4月中旬為成蟲盛發期,產卵於嫩梢內。幼蟲孵化後蛀入梢內為害。6、7月間,幼蟲老熟後向外咬孔鑽出,墜入土中作土室化蛹,成蟲羽化後即在土室中過冬。成蟲有群集性,每叢白蠟條上一般有成蟲5-8頭,最多達20頭。成蟲在晴朗白天氣溫較高及悶熱時較活躍,大量交尾並作短距離飛行。遇陰雨、氣溫較低時,一般爬伏在植株下部,很少活動。遇大風雨時,則隱蔽在白蠟樹下部的縫隙及枯葉、土縫中。夜間成蟲棲息於白蠟樹上。成蟲危害,喜食幼苗嫩莖,很少食葉,致使葉枯萎。雌雄成蟲交尾時間長短不一,短則十幾分鐘,長則1小時以上,1對成蟲1小時內可交尾3-4次,交尾後3-5天開始產卵。4月中旬為產卵盛期。雌蟲產卵前,選擇直徑4-5mm的嫩梢,以前足抱握嫩梢咬一周,梢頂斷落,然後咬一小孔,將卵產入,再將產卵處兩側的葉片自葉柄咬斷,方始離去。每產一粒卵,咬斷一株苗梢。上端傷口處乾縮成一小喇叭口,這是識別產卵枝的重要標誌。成蟲壽命一般為10-15天。卵經10-15天孵化,幼蟲即在嫩梢內向下蛀食,僅取食嫩梢內部一側,其嚼啐物常塞滿隧道。糞便一般自產卵孔及梢頂排出。幼蟲共4齡,經過30-40天,老熟後咬破下端枝皮,直接墜入土中作室化蛹。成蟲羽化後,即在原處不動過冬。被害梢長3-4cm。
防治措施:
1 成蟲發生期,發動民眾早晚捕殺。
2 剪除產卵枝梢及幼蟲危害梢。
3 幼蟲老熟入土前,在林地放養雞鴨喙食。
4 成蟲發生時,噴灑90%敵百蟲,或80%樂果各1000倍液。
5 幼蟲為害期,噴灑25%滅幼脲3號1000倍液或噴25%蛾蚜淨可濕性粉劑1500-2000倍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