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及常見疾病
1.病因
多由於泌尿系統感染,致病菌可包括各種非特異性細菌、結核桿菌、黴菌及性病病原體(支原體、衣原體、淋球菌)等。
2.常見疾病
(1)腎臟疾病:腎盂腎炎、腎盂積膿、腎膿腫、腎結核、腎結石感染、腎小球疾病、腎小管間質疾病。
(2)輸尿管疾病:炎症、結石、腫瘤。
(3)膀胱疾病:炎症、結石、腫瘤、異物。
(4)尿道疾病:炎症、結石、腫瘤、異物、尿道旁腺炎或膿腫。
(5)前列腺疾病:炎症、膿腫、腫瘤。
(6)精囊疾病:炎症、膿腫。
(7)鄰近組織或器官疾病:腎周炎症或膿腫,輸尿管周圍炎症或膿腫,闌尾膿腫,輸卵管、卵巢炎症或膿腫、結腸或盆腔膿腫。
檢查
體格檢查;尿常規、尿白細胞分類檢查;病原學及影像學檢查等。
診斷
正常人尿液可見少量白細胞,離心沉澱後每高倍視野白細胞≥5個以上(≥5個/HP),可診斷為白細胞尿。如臨床有尿頻、尿急、尿痛三個症狀中任兩個症狀基本可確診為泌尿系感染。中段尿白細胞陽性診斷更為可靠。
鑑別診斷
1. 菌尿
通常尿液無菌,但是尿道口周圍及尿道下1/3有菌。因此從人體排出的尿液可以沾染細菌。但清潔中段尿的含菌量不應超過105/ml。如連續2次化驗含菌量≥105/ml,且為同一菌種,又無尿路感染(尿頻、尿急或下腹不適等)症狀,可診斷為真性菌尿,又稱無症狀性菌尿。
2. 管型尿
管型尿往往提示有腎實質性損害。病理情況下,腎小球基底膜通透性增加,大量蛋白質由腎小球進入腎小管,在腎遠曲小管和集合管內,由於濃縮(水分吸收)、酸化(酸性物增加)和軟骨素硫酸酯的存在,蛋白質在腎小管腔內凝聚、沉澱,形成管型。
3. 混濁尿
即尿液不透明。正常新排出的尿液多為透明,放置後可出現微量絮狀沉澱。新鮮尿液發生混濁多見於:①尿酸鹽沉澱:此種沉澱加熱或加鹼時皆可溶解;②磷酸鹽和碳酸鹽沉澱:加酸可溶解,碳酸鹽沉澱遇酸還可生成氣泡;③膿尿或菌尿:如尿內含有大量白細胞、膿細胞及細菌等炎性滲出物時,剛排出即可混濁。菌尿呈雲霧狀,靜置後不下沉;膿尿放置後可有白色雲絮狀沉澱。此種尿液不論加熱或加酸,混濁皆不退。
治療
1.女性急性尿路感染
(1)急性膀胱炎:採用3日療法治療,即口服複方磺胺甲基異惡唑、氧氟沙星或左氧氟沙星。致病菌對磺胺甲基異惡唑耐藥率高達10%~20%的地區,可採用呋喃妥因治療。
(2)急性腎盂腎炎:抗生素治療14d,輕症患者使用高效抗生素,如喹諾酮類藥物,療程可縮短至7d。如致病菌對複方磺胺甲基異惡唑敏感,也可採用。如致病菌是革蘭陽性菌,可單用阿莫西林或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治療。重症病例或不能口服藥物者,應住院治療,靜脈使用喹諾酮類藥物或廣譜頭孢類抗生素。對β內醯胺類抗生素和喹諾酮類抗生素耐藥者,可選用氨曲南治療;如致病菌是革蘭陽性球菌,可使用氨苄西林/舒巴坦鈉,必要時聯合用藥治療。若病情好轉,可參考尿培養結果選用敏感抗生素口服治療。用藥期間應每1~2周做尿培養,觀察尿菌是否陰轉,以調整治療方案。療程結束時及停藥後第2、6周應分別做尿細菌定量培養,以後最好每月複查1次,共複查1年。
(3)複雜性急性腎盂腎炎:由於存在各種基礎疾病,易出現腎臟皮髓質膿腫、腎周膿腫及腎乳頭壞死等嚴重併發症,需住院治療。應及時有效控制糖尿病、尿路梗阻等基礎疾病。可根據經驗靜脈使用廣譜抗生素治療。用藥期間及時根據病情變化和(或)藥物敏感試驗結果調整治療方案,部分患者需要聯合用藥,療程至少10~14d。
2. 男性膀胱炎
所有男性膀胱炎患者均應除外前列腺炎。急性膀胱炎可口服複方磺胺甲基異惡唑或喹諾酮類藥物治療,療程7d;複雜性急性膀胱炎患者可口服環丙沙星或左氧氟沙星,連續治療7~14d。
3. 妊娠期尿路感染
(1)無症狀性菌尿:發生率2%~7%,常發生於妊娠的第1個月,其中高達40%病例在妊娠期出現急性腎盂腎炎,因此妊娠早期應常規對孕婦進行尿培養檢查。建議這類患者採取抗感染治療。可選用以下任一方案:①呋喃妥因;②頭孢泊肟;③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停藥後1周複查尿培養,以後每月複查1次,直至妊娠結束。反覆出現無症狀性菌尿患者,可在妊娠期間用抗生素預防,每晚睡前服用呋喃妥因或頭孢氨苄。
(2)急性膀胱炎:首先採用以下以下任一方案:①呋喃妥因;②頭孢泊肟;③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然後根據尿細菌培養結果調整治療方案,一般療程為7d。
(3)急性腎盂腎炎:靜脈使用抗生素治療,正常後48h或臨床症狀明顯改善後,可改為口服抗生素治療。可先採取頭孢曲松經驗性治療,然後根據尿細菌培養結果調整治療方案,總療程10~14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