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石山[桂平市]
白石山位於桂平市麻垌鎮白石村,距桂平市區35公里。為中國36洞天中的第21洞天,宋代開始在山上修建寺觀,明代以後成為道佛兼有的旅遊勝地。晉朝著名的道教理論家、醫學家、煉丹術家葛洪曾在此修煉。白石山海拔650米,山體石質屬紅色砂鑠岩。按地質考古學說屬“中生代”,約開始於兩億三千萬年前,結束於六千七百萬年前。景區面積近11平方公里。該山雙峰雄峙,東為獨秀峰,孤峰插天;西為蓮花蕊,是白石山的主峰,懸崖奇險,天氣晴朗時,方圓百里之內都可見其身影。山麓有壽聖寺、煉丹灶、面壁僧和環山古城堡,山上有青雲峽、雲梯、漱玉泉、會仙觀以及飛鼠岩。
基本信息
- 所在地:廣西桂平
- 類別:山脈
- 票價:免費
- 氣候類型:亞熱帶大陸性氣候
簡介
白石山坐落在桂平市城區以南35公里的麻垌圩北面8公里處,海拔650米,為中國道家三十六洞天中的第二十一洞天,宋代開始在山上修建寺觀,明代以後成為旅遊勝地。山之東為獨秀峰,孤峰插天;西為蓮花蕊,又稱鵝頭峰,險峻奇異,是白石山的主峰。山上奇景異穴,峭拔、險峻、秀麗,憑眺生輝。山麓上有仙宮牌坊、壽聖寺、三清觀,還有環山古城堡、摩崖石刻、青玉峽、雲梯、漱玉泉、會仙觀、煉丹灶、面壁僧、瘦仙岩和飛鼠岩等。白石山的奇異景觀,吸引著人們前來遊覽。著名地理學家徐霞客曾到此考察,寫下了《白石遊記》。
面壁僧
遊人登山,將到山麓,可見懸崖峭壁之下有一石,高約二丈,狀如人立,面朝石壁,頭戴僧帽,身披袈裟。縣誌上稱之為“面壁僧”。昔達摩祖師面壁十年傳為佳話,而此“僧”面壁不知幾千萬年矣!
壽聖寺
在白石山麓,舊名三寶殿,又稱壽聖院,俗稱大寺。宋嘉柘三年(公元1058年)動工興建,歷十年而成。寺前有用硃砂石雕砌的牌坊,坊高七米,寬六米,上刻熙寧元年(1068年)宋神宗趙頊敕賜題額“壽聖寺”三字和栩栩如生的八仙像。寺的前座是三寶殿,后座高閣巍峨,左右為客廳、僧舍。寺之右側有會真觀。
“白石洞天”摩崖石刻
壽聖寺後峭壁千仞,上刻“白石洞天”四字,每字約一平方丈,為明代末年本縣舉人楊大節所書。傳說他為了寫好這幾個大宇,付出了長達十多年的艱辛勞動。事後,他特地寫了一首《紀興詩》:“乘興摩崖十八年,漫將名姓立崖前,山靈自有生花筆,請我狂書塞洞天。”細看“白石洞天”四字,運筆遒勁,的確有點“狂書”的味道。
漱玉泉
壽聖寺後峭壁下有圓珠池,又稱漱玉泉。這是一眼方圓約二米的山泉。過去每日晨昏寺僧敲響鐘鼓,泉水便會象燒開的水湧起。但據明代地理學家徐霞客實地考察,此說純屬穿鑿附會。明崇禎十年(公元1637年)七月廿三日,徐霞客專程到白石山考察,他在遊記中談到了這件事:“峭壁下有圓珠池,水自半崖滴下者,下圓潭承之,無他異也。”按志:山北有漱玉泉,而《西事珥》與《百粵風土記》俱謂其泉聞鐘鼓則沸溢而起,止則寂然,詫以為異。余謂泉之沸寂,自有常度,乃僧之候泉而鳴鐘鼓,非泉之聞聲而為寂沸也。及抵白石,先詢之三清觀,再征之白石寺並漱玉之名,不知何指;而聞鍾泉沸之說,山僧茫然。洵皆好事之言也。”經過後人的長期觀察,證實徐霞客的記述是科學的,準確的。泉水清沏見底,四時不涸,且甘甜可口。遊人至此,口乾舌燥,飲之不啻瓊漿玉液。
煉丹灶
出壽聖寺往右行約一里,有個寬約百餘平方米的岩洞,叫三清岩。岩洞之前有廟宇,內供道教尊奉的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道君、太清太上老君等三位神仙,因稱三清觀。洞廳一側有洞穴,寬約一平方米,據說此洞與北流縣勾漏洞相通,東晉有名的道家葛洪常由此洞來往兩地煉丹。至今,洞穴旁有煉丹遺蹟及葛洪塑像。
環山古城堡
登白石山巔,可見一道白色的城牆環繞半山,每隔一、二百米有城門與外面相通。城門上設定更樓。傳說這道環山古城牆建於清鹹豐年間,即太平天國中期。那時,由廣東天地會首領陳開、李文茂領導的一支起義軍,沿西江而上,攻占潯州府城,定為秀京,建立了大成國。在此期間,潯州府、桂平縣的地方官員只好跑到白石山,依山憑險,築起城牆,負隅頑抗。此後這道蜿蜓曲折,有若玉帶的“小長城”,便成了白石山的奇景之一。
蒼玉峽
又名青玉峽,俗稱洞門巷,是攀登白石、進入洞天的必經之路。峽的兩旁削壁千仞,懸崖峭壁之間,一條寬僅兩米,高約三、四百米的石巷穿崖而上,中有石階。遊人攀登在險陡的石階上,仰望天空,只剩下一道彎彎的藍線,因此又稱“一線天”。
雲梯
在蒼玉峽之上,白玉山奇景之一,酷似高懸雲端的一把梯子,因名雲梯。又叫“三十六階”,隱寓“腳踏雲梯上青天”之意。梯凡一百三十六階,系在一塊長形巨崖上開鑿而成的石磴,寬約一米,陡而險,足有七十度以上的坡度。遊人攀登其上,一種如李白詩中所說的“山從人而起,雲自馬頭生”的感覺油然而起。膽小者往往望而卻步。
會仙觀
由雲梯再上數百米,有個大岩洞,洞廳內有“神仙腳印”。“白石洞天”指的就是這個地方。明代在此建造了接連五間的廟宇,叫會仙觀。內供神像數十尊,均精雕細刻,栩栩如生。其中一個臉頰精瘦,雙目炯炯有神,雙肋肋骨歷歷可數,人稱“瘦仙”。可惜經過“文革”動亂,所有神像已蕩然無存。會仙觀外有會仙亭,相傳有緣份的人,可以在這裡與神仙相會。
飛鼠岩
白石山以西數里有飛鼠岩。一座石山,兩塊如山大石互相撐持,構成“八”字形的洞口,這就是飛鼠岩。岩的四周丘陵起伏,利於飛鼠棲息活動。岩內洞廳高50餘米,寬30餘米,深20多米,棲息飛鼠數以十萬計。每到傍晚時分,飛鼠成群結隊由洞中飛出覓食,黑壓壓的一大片,在空中形成一朵烏雲,發出類似海濤一樣的巨大響聲,景象異常壯觀。
歷史
隋朝初,有道士吳子達詩云:“白石仙山起,洞天帝日鄉,精修大道法,平地上雲端。”唐道士楊天如詩云:“白石山中靈秀地,陽氣剛來合玄機;好教道業欣有望,世人不修待幾時。”宋、道士張元章詩云:“居山雲白石,臥處即洞天;早晚陰陽字,祈位列仙班。”元道士趙貴和詩云:“潯郡尊白石,道家好禾鄉;五行居中外,自然入仙班。”明、桂平縣官楊大節曾於懸崖峭壁之上題下“白石洞天”四個一丈方圓的大字,令後人驚嚇不已,並有詩云:“乘慶磨崖十八年,聊將名姓立崖前;山間自有生花筆,倩我狂歌塞洞天。”清順治年間桂平縣官蔣松志詩云:“石峰晴起擁雙環,雲際參天不可攀,地劈靈源稱洞府,天留圖畫出名山。”清康熙桂平縣官李日彤詩云:“白石山高瞻遠景,心曠神怡對潯城;道家仙境真玄妙,只惜此身居仕銘。”清乾隆年間桂平縣官吳志綰詩云:“千尋起律兀,中秀此為斷;卓菀孤翠頂,獨寫風和月。”清嘉慶年間桂平縣官黃體正贈道士陳清宗詩云:“白石洞天即仙境,悟道修真露帝庭,升天不信無階級,透出風雲數十層。”由此可見,白石山的確是道家修真悟道之仙境——洞天靈竅所在也!漱玉泉壽聖寺後峭壁下有圓珠池,又稱漱玉泉。這是一眼方圓約2米的山泉,傳說過去每到晨昏寺僧敲響鐘鼓之時,泉水便會象滾水似的湧起。清同治《潯州府志》也有這樣的記載,但據明代地理學家徐霞客實地考察,此說純屬牽強附會。明崇禎十年(1637年)七月廿三日,徐霞客專程到白石山考察,他在遊記中談到了這件事:“峭壁下有圓珠池,水自半崖滴下者,下秋圓潭承之,無他異也。……按志:山北有漱玉泉,而《西事珥》與《百粵風土記》俱謂其泉聞鐘鼓則沸溢而起,止則寂然,詫以為異。余謂泉之沸寂,自有常度,乃僧之侯泉而鳴鐘鼓,非泉之聞聲而為寂沸之。及抵白石,先詢之三清觀,再征之白石寺並漱玉之名,不知何指,而聞鍾泉沸之說,山僧茫然。洵皆好事之言也。”經過後人長期觀察,證實徐霞客的記述是科學的、準確的。而泉水清澈見底,四時不涸,且甘甜可口,遊人至此,口乾舌燥,欽之不啻瓊漿玉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