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皮沙拐棗

白皮沙拐棗

白皮沙拐棗(Caligonumleucocladum)側根多水平分布在10~20cm深的淺沙層中,其半徑可延伸20餘米,有助於在流動基質上的固著,亦可充分利用荒漠降水以維持正常生長。初步查明,該種植物根系發育與早春融雪期沙丘水分動態密切相關

基本信息

簡介

科中文名:蓼科
科拉丁名:Polygonaceae
種中文名:白皮沙拐棗
種拉丁名:Calligonumleucocladum(Schrenk)Bunge

形態特徵

灌木,高1—2米。老校灰白色;小枝細長,直或彎曲,節間長3—4厘米。葉條形,長2—5毫米,易脫落。花常2朵腋生,花梗長2—4毫米,中部以下具關節;花被片卵圓形,不等長,背部綠色,邊緣白色。果實卵圓形,長8—20毫米,少數較小或較大,直或微扭曲;翅柔軟,花期淡黃或淡紅色,果期棕色或淡褐色,兩端圓,表面平坦或微卷,邊全緣或具細齒。

地理分布

白皮沙拐棗僅分布於新疆準噶爾盆地中古爾班通古特沙漠;國外在中亞和西一伯利亞也有分布。

生物生態特徵

白皮沙拐棗為喜沙超導生灌木,典型的荒漠沙生植物。生於固定或半固定沙丘和沙壟間起伏的沙地上,與一些超導生灌木,半灌木植物梭梭(Haloxylonammldendron)、歐洲麻黃(Ephedradistchya)、沙蒿(Artemiyiaarenaria)和一年生或短生的沙生草本植物,在不同地形部位形成沙質荒漠群落。在群落中為優勢種或亞優勢種。白皮沙拐棗具有強大的擴展根系,其水平根系極為發達,多分布在30—40厘米的沙層內;長達幾米至十幾米,根能產生不定芽,分生很多極而出苗,形成眾多的沙拐棗株叢。抗風力強,生長迅速,在一些半流動沙丘迎風面頂部形成先鋒群落。在其植株基部形成不同高度的風成沙堆。耐旱性強,在欽層含水量為3%時就能成活,含水量達到5%,成活率高,生長迅速。在水分狀況更好的條件下,可密集生長。白皮沙拐棗的果實具有借風傳播的膜質翅狀物,近乎球形,富於彈跳力,可隨風滾動傳布甚遠,並有在流沙上萌發的特殊適應性。

飼用價值

白皮沙拐棗可食部分主要是當年生嫩枝與果實,駱駝喜食,在生長季也採食木質化與較粗糙的小枝。夏秋季羊採食當年生枝與小果,冬春季不喜食。牛、馬不食。白沙拐棗的飼用價值不大,但它的種子易於傳布,萌發力強,是沙漠區的先鋒植物。由於它的生長,不僅固定了流沙,還改變了生態環境,為後生植物提供了庇護條件,使之定居,形成新的群落,從而改善了草場的飼用價值。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