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鎮名自民間傳說。相傳秦漢年間,有一對寶白鴨飛落鎮內的龍溪河,後進入龍溪與大陽江紫水匯合處的水岩。當時人們就以“白鴨”命名。至元、明時代,商業貿易有所發展,逐步形成集貿市鎮,得名白鴨市,後因書寫簡便,將“鴨”寫成了“牙”,故易今名——白牙市。新中國成立後,歸第一區管轄,延至1955年5月,稱白牙市區,1956年6月始稱白牙市鎮,1958年稱白牙市鎮人民公社,1959年易名城關公社,1960年更名城關鎮,1965年又恢復稱白牙市鎮人民公社,1985年4月鎮區範圍擴大,將原茶源鄉、都塘鄉上述兩鄉後稱辦事處所轄各村全部併入白牙市鎮範圍,同年5月升為區級鎮。1995年撤區並鄉建鎮時,將井頭圩和大江口兩鄉鎮的部分村划進白牙市鎮。現鎮為全縣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縣委、縣人大、縣政府、縣政協機關及所屬單位均雲集在此。全鎮總面積174平方公里,耕地2730公頃,27948戶,81479人。以種植水稻、蔬菜、薯類、玉米、黃豆、柑桔為主,鄉鎮企業和商貿經濟占有較大比重,鎮年生產總值8.4億元,年財政收入1690萬元。白牙市鎮有獨秀峰、娥眉岩、祖師殿、文昌閣、極樂庵、金龍庵、石礦嶺等名勝古蹟。革命烈士趙曉龍1897—1926,早年在安源煤礦當工人,並加入中國共產黨,任該礦第四支部宣傳員。1921年12月,毛澤東去安源,召開13人的座談會,趙是其中之一。1923年當選安源路礦工人俱樂部百名代表之一,1926年被捕犧牲,年僅29歲,遺體安葬在今安源革命烈士陵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