幹流概況
白水江發源地位於四川省九寨縣(原南坪縣)與松潘縣交界的岷山北麓,上源有兩支:白河與黑河,兩河在九寨溝縣白河鄉兩河口匯合後始稱白水江 。一般以黑河為正源(黑河更長)。
黑河發源於九寨溝縣的岷山中段郎架嶺東北熱莫克喀(南坡為岷江西源關勝河的源頭),自南向北,流自大錄鄉、玉瓦鄉折向東南流,至白河鄉的黑河塘與黑河相匯。全長139公里,積水面積261251平方公里,河床平均比降為13‰,河面寬18-30米,平均流速為14.7米/秒。
在九寨溝縣的黑河塘,與白河匯合後稱為白水江。白水江呈NE-SE流向,經九寨溝縣城永樂鎮、安樂鄉、永豐鄉,在雙河鄉納湯珠河,再經郭元鄉青龍村,流至“秦蜀鎖陰”柴門關出境。白水河上游流域地處青藏高原東南緣的岷山山脈東部。流域邊緣雪峰環繞流域內山勢盤錯、群峰屹立、山地連綿山巒重迭、地勢高亢、坡陡谷深。白河穿行於崇山峻岭之中,河谷深邃狹窄,河道坡陡流急,河寬僅10-30米,河道比降在10‰-30‰之間。山坡坡度一般為30-50度,覆蓋層較厚,理裂隙發育,常發生滑坡崩塌和土石流。一遇大暴雨往往塌方阻塞交通。流域內植被覆蓋很好,有良好的水土保持能力因此對徑流起天然的調蓄作用。
白水江東南流至柴門關入甘肅省文縣。東南向,流經石雞壩、石坊、文縣縣城、尚德、橫丹、玉壘等鄉鎮,至關頭壩入白龍江(碧口水庫建成後,已沒入庫區)。境內有中路河、馬蓮河由北岸注入,南岸又有白馬河、丹堡河匯入。境內長107公里,流域面積3039平方公里,年徑流量34.7億立方米。以降雨補給為主,河床比較大、水力資源豐富。
主要支流
白河,源於松潘縣、九寨溝縣交界岷山弓槓嶺(弓槓嶺位於九寨溝縣塔藏鄉和松潘縣交界。藏語"都喜歡山"。埡口海拔3690米。弓槓嶺因其嶺如弓之槓得名。)北坡鬥雞台(岷江源頭的另一側東北九寨溝縣121林場境內),由西南向東北流經原上四寨、塔藏鄉、乾海子、漳扎鎮,在九寨溝溝口右納支流九寨溝,在白河鄉黑河塘與黑河相匯,再折向東南流。弓槓嶺起,匯集塔瑪溝水,紅岩溝水,塔藏溝水,塔基寺溝水,中查溝水,九寨溝水,壓扎溝水,沙壩溝水等較大山溪。白河全長57公里,積水面積1334.1平方公里,平均河床比降為20‰,河面寬一般8米,水深0.4米,平均流速為10.9米每秒,多年平均流量為185立方米。
九寨溝,源於岷山山脈南段尕爾納峰北麓漳扎鎮境內,由樹正、日則、則查窪3條主溝匯集而成,主溝長30多公里。在溝口匯入白河。北緣九寨溝口海拔僅2000米,中部峰嶺均在4000米以上,南緣達4500米以上。
湯珠河,發源於九寨溝縣岷山石埡子梁,自南向北,流經勿角鄉、馬家鄉,在雙河鄉雙河村注入白水江,全長36.5公里,積水面積646.27公里,河床比降為19-24‰,河床寬12-17米多年平均流量為9.5米/秒。地表水年平均為21秒。5至10月為汛期11至次年4月為枯水期多年平均輸沙侵蝕模數在700噸/公里左右。
蘆韮坪溝,為白水江右岸一條支溝。發源於高溝嶺,向東南流經九寨溝縣保華鄉的三合村、張家梁村,於朝陽村匯入白水江。蘆韮坪溝河流全長9.9公里,流域面積32公里,總落差1456米(2760-1304),平均比降為147‰。蘆韮坪溝流域南面與湯珠河流域相鄰,東方為白水江幹流。流域形狀呈羽狀,水系較發育。流域地勢高亢,西北高東南低,由西北向東南傾斜,河谷深切,水流湍急,嶺谷相對高差達1400-2500米,分水嶺高程一般在1500-3700米以上,流域平均高程約1850米左右。流域為高山峽谷地貌,河床狹窄,呈“V”形。河床基本塊石、砂卵石組成。
中路河,是在文縣境內流入白水江的四大支流之一(舊志稱安昌水),發源於舟曲縣西南高山林區的日邊扎,舟曲縣稱博峪河,舟曲縣境內幹流總長37.5公里,落差1880米,境內流域面積485.9平方公里,年均流量8.45立方米/秒,流量穩定,泥沙含量少。全長90公里,集水面積964平方公里,由84條山潤溪流匯集而成,文縣境內長度76.2公里,經舟曲縣的博峪鄉、文縣的中寨鄉、馬營鄉、在石雞壩鄉安昌河流入白水江,水流湍急,比降大,易於開發。
馬連河,舊稱東維水,是文縣境內流入白水江的四大支流之一,發源於文縣堡子壩鄉的窮藥山,全長29.5公里,集水面積為309平方公里,由45條山澗小溪匯集而成。流經堡子壩鄉和石坊鄉的中排、東峪口等村,在東峪口村流入白水江。水量水位穩定,易於開發利用。
白馬河,舊稱白馬水,是文縣境內流入白水江的四大支流之一,發源於文縣鐵樓鄉石埂子,全長43.5公里,集水面積365平方公里,由20餘條小溪流匯集而成。流經鐵樓鄉,城關鎮的乾溝坪、劉家嘴等村,在城關鎮的西園村流入白水江。河床比降在三十分之一左右。易造人工水頭,引水方便。
丹堡河,舊志稱為僵溪,是在文縣境內流入白水江的四大支流之一發源於文縣上丹鄉的摩天嶺,全長48.6公里,集水面積542平方公里,由20餘條小溪流匯集而成,流經上丹鄉、丹堡鄉,從尚德鄉的田家壩村流入白水江。上游植被良好,中下游水土流失嚴重,支流多。雨季洪水咆哮,挾帶大量泥沙,阻塞河床,淤泄不暢,泛濫成災,是文縣不易治理的河流。
治理開發
水電工程
白水河水電站,位於九寨溝縣縣城上游5公里處。為徑流式電站。電站於1973年4月開工建設,1975年5月1日投入運行。電站於1986年12月擴容建設,1989年10月投入運行,設計水頭8米,設計流量25.6米,裝機容量為2800千瓦。
馬家水電站,位於白水江下流右岸支流湯珠河上,位於河右岸西東流向與勿角溝口左岸交匯處,為徑流式引水式電站,裝機容量2台2.5兆瓦,額定水頭99米,電站引用流量8.55立方米每秒。多年平均年發電量為2974萬度,枯水期電量675千瓦時,保證出力1.551兆瓦。該工程於2016年完工。
多諾水電站,位於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溝縣大錄鄉、玉瓦鄉境內的黑河中段,是白水江河幹流水電規劃“一庫七級”開發方案的龍頭水庫梯級電站。電站裝設2台50兆瓦混流式水輪發電機組,水頭範圍為268米-351.9米,總裝機容量100兆瓦。電站採用引水式開發,開發任務主要為發電,兼顧九寨溝縣城市建設、景觀用水和下游環境生態用水。2013年5月首台機組併網運行。
玉瓦水電站,為白水江幹流“一庫七級”開發的第2級電站,2014年4月16日開工,裝機容量49兆瓦。2017年4月機組啟動驗收。玉瓦水電站首部壩頂高程2020.50米,最大壩高14.50米,正常蓄水位2019.00米,總庫容13.24萬立方米,調節庫容8.45萬立方米。閘址位於黑河與八郎溝交匯處下游約0.75公里,控制集水面積1694平方公里;廠址位於陵江鄉吊壩村下游約500米,控制集水面積2239平方公里。
石雞水電站,位於文縣石雞壩鄉,電站裝機容量32兆瓦,裝機2台,單機容量16兆瓦。石雞水電站位於隴南市文縣境,是白水江幹流文縣河段梯級規劃補充報告中規劃的水電站之一。石雞水電站位於隴南市文縣境內,是白水江幹流文縣河段梯級規劃補充報告中規劃的水電站之一。電站總裝機容量32兆瓦,多年平均發電量1.43億千瓦時。水庫正常蓄水位1075米,橡膠壩最大擋水高度3.5米。電站採用低壩引水式開發方式,無調節能力,主要任務是發電。 2014年10月石雞水電站1號機組正式併網發電。
柳園水電站,是文縣招商引資建設的重點能源建設項目之一,位於文縣石坊鄉境內的棗園壩至關家灣白水江中遊河段,是白水江幹流文縣河段規劃七座電站中的第三級電站。電站為低壩擋水徑流引水式電站,總裝機容量2.8萬千瓦,設計水頭30米,多年平均發電量1.52億千瓦時,年平均利用小時數5414小時,出線一回110千伏送出5公里至石坊變電站。2008年7月通過甘肅省發改委項目核准。2011年3月,該電站主體工程混凝土澆築全部完成。8月,電站順利實現下閘蓄水。11月#1機組投入併網72小時試運行。年平均發電量1.52億千瓦時,實現年產值3600萬元。
橫丹水電站,位於甘肅省文縣尚德鎮境內的長江水系白龍江最大支流白水江上,是文縣境內白水江白依壩~金口壩河段第三級梯級電站。橫丹水電站工程為Ⅳ等小(1)型,樞紐主要建築物4級,主要任務是發電。本工程主要由河床擋水閘壩、右岸引水建築物、發電廠房及開關站等組成。水庫正常蓄水位812.0米,總庫容31萬立方米,電站額定水頭17.2米,裝機容量25兆瓦,多年平均年發電量1.25億度,年利用小時數5000小時。
賈昌電站,是白水江林業局為解決本部門大修廠動力和照明用電而修建的,位於縣城東2.5公里的賈昌行政村.1966年3月動工,1976年9月竣工發電。電廠利用白水江水源,為無壩明渠引水式電站,由林業部中南設計院設計,渠長3.5公里,設計水頭12.8米,裝機3台,容量為960乾瓦,最大出力50千瓦,總投資390萬元。
灌溉工程
宋代:縣西南建有西園渠,可灌田百餘畝,縣南有雪夜、青雲、復古、清波、三關等渠道。文縣西建有甘棠、流春、東峪等渠,灌溉農田百餘畝。明代:萬曆年間,知縣範文彥鑿渠引滋布水灌田,並修建泥山水渠。
清代:康熙十二年(1673),修賈昌溝水渠,長約2公里,灌田300餘畝;光緒六年(1880)七月,田家壩村民田元有領導村民修建田家壩水渠,渠長3公里,歷時3年完工,灌田200畝;同年7月中路河(中寨鄉)墩上村民王佑、殷克忠率領村民修建墩上水渠,苦戰3年,成效顯著。光緒五年(1879),地震,工程被毀。光緒二十七年(1901),王佑報請縣衙支持,並將自己3畝水田出典投資,終於修成長3.5公里、灌田400畝的水渠1條。此外,丹堡河(丹堡鄉)建有丹堡郭家壩、尹家壩、陳家坪、河口、紙坊等水渠。
1951年2月,文縣人民政府興修解放後的第一條水渠—徐家壩水渠。1953年,動工修建鴿衣壩官壩水渠;同年冬,修建上丹水渠;1954年,先後修建文豐集、海豐渠、和平渠、後壩渠。1958年,相繼開工修建由丹堡河上游雙馬頭至尚德田家壩村山頂的丹嶺渠、由屯寨鄉天池至梨坪鄉趙村的天池渠和由鐵樓鄉白馬河上游邱家壩至城關鎮金條山的中梁渠等高山大渠(又叫高山運河),開渠31.7公里,二渠後因資金短缺而停工。1959車冬,鴿衣壩英雄渠開工,至1961年渠成通水。全長6公里,可灌田500多畝。1962年2月,鵠衣壩水渠開始整修配套,國家投資4萬元,襯砌隧洞247米,渡槽2座,山洪渡槽14座,用工2.3萬個,保證了500多畝地的灌溉。1967至1974年,先後建成強壩渠、固鎮渠、臨江渠,口頭壩渠、柞葉壩渠、馬家山渠。
流域概況
白水江上游位於九寨溝縣,位於四川省北部高原,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東北部。地勢西北、西南高,東南低,地貌類型以高山山原、高山峽谷和中山河谷為主,海撥1000-4500米,縣城1400米。氣候冬長夏短,夏無酷暑,冬無嚴寒,春秋溫涼;按海撥高度分為暖溫帶半乾旱、中溫帶和寒溫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2.7℃,年平均降水量550毫米,年平均日照1600小時,年平均相對濕度65%,年平均氣壓859.3百帕。九寨溝縣原名南坪縣,古稱羊峒,殷商以前至秦均屬氐羌。清初雍正三年,設立松潘廳南坪營於南坪壩,至雍正七年築成,自此,“南坪”之稱見諸史端。1949年12月16日南坪和平解放,1953單獨建縣,1998年更名為“九寨溝縣”。九寨溝縣自然資源富集。境內水系發達,水能資源豐富,有4條主要河流穿境而過,全長282.5公里,積水面積9870平方公里,流域面積9905平方公里,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約104萬千瓦,可開發量84.3萬千瓦,已開發31.2萬千瓦。礦產資源豐富,已探明金、鐵錳、赤鐵、砷、銻等礦產資源14種,具有優勢的礦種有金、鐵、錳等,地處全國六大金成礦帶之一的川西北金三角區內,黃金遠景儲量達150噸,已探明馬腦殼金礦、草地金礦、水神溝金礦儲量均達20噸以上,被原地質礦產部列為“跨世紀工程”(M15-2工程)和具有戰略意義的資源富集區,現有大型礦床2處、中型礦床1處、小型礦床6處。生物種類繁多。林業用地達35.7萬公頃,森林植被覆蓋率69.75%,是四川省第二大林區,有優質天然草場186萬畝。天然中藥材達290種,主要有黨參、當歸、蟲草、貝母、天麻、豬苓等,盛產國家地理標誌產品“九寨刀黨”。
文縣位於白水江下游地區,東接四川廣元市,西連隴南武都縣,南達九寨風景區,北鄰陝西與寧強縣隔江相望。轄2區25個鄉(鎮),有漢、藏、羌、蒙、撒拉、東鄉等11個民族,總人口25萬人。縣委、縣政府所在地文縣城關。全縣自東向西由亞熱帶丘陵區向高山峻岭、深山峽谷區展布,形成西高東低的地形。山峰海拔高程1000米-4187米之間,河谷海拔高程550-1650米。全縣屬長江流域、嘉陵江、白龍江、白水江水系,為亞熱帶北緣山地氣候,年平均氣溫5-150C,年均降水量400-1000毫米,年平均日照數1200-1800小時,無霜期250-310天。文縣山谷迭宕、江河縱橫、森林繁茂、物產豐饒,地上地下資源十分豐富。文縣西高東低,東西長約217公里,南北寬約156公里,最高海撥4187米,最低海撥550米,山地約占總面積的90%,境內白龍江、白水江由西至東穿流而過,匯入嘉陵江。屬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區,垂直氣候差異明顯,形成了亞熱帶、溫帶、寒帶疊次鑲嵌的不同氣候類型區。年平均氣溫15℃,無霜期260天左右,降水量400--800毫米。具有夏無酷暑,冬無嚴寒的氣候特點,適宜於南北多種動植物繁衍生棲。
文縣地處內陸腹地,屬秦巴山區,地形獨特,構造複雜。境內山高林密,江河縱橫,素有“隴上江南”之譽,資源十分豐富。境內地形的複雜性和氣候垂直分布的多樣性,天然造就了豐富的生物種群。已查明的野生植物多達數萬種,尤以出產中藥材著稱,素有“千年藥鄉”之美譽,野生動物達1661種,列入國家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62種,屬大熊貓、金絲猴、羚牛等世界珍稀野生動物的主要分布地區。發展特色種植和特種養殖潛力巨大。境內已探明的金屬礦和非金屬礦有20多種,100餘處。其中儲量大、品位高的有金、銅、矽石、錳、重晶石、大理石等。礦產業有望成為新的經濟成長點。境內中國四大天池之一的洋湯天池,景色秀美,風光迷人;碧口水庫,高峽平湖,水天一色,大熊貓馴養場、黃龍寺隔山相映,一線相通,形成了具有最佳選擇性的旅遊熱線。
棧道交通
陰平古道是秦漢時期隴南的一條溝通西北、中原和巴蜀地區的交通要道,因其途經陰平(甘肅文縣),故稱陰平古道。
據史書記載,在三國後期,魏國揮師我伐蜀,分兩路進軍,一路由征西大將鍾會率領,自漢中取金牛道南攻,在劍閣被蜀國大將姜維持險所阻;另一路由鎮西將軍鄧艾率領,督三萬人自狄道、甘松、沓中、石門進陰平,出奇兵襲取成都。《三國志》載,鄧艾“自陰平道行無人之地七百餘里,鑿山通道,造作橋閣。山高谷深,至為艱險,又糧運將匱,瀕於危殆。艾以氈自裹,推轉而下,將士皆攀木緣崖,魚貫而進。先登至江油,蜀守將馬邈降。”蜀漢後主炎興元(263年)鄧艾攻入成都,蜀漢滅亡。明初小說家羅貫中這一段歷史事實,並對陰平古道的地理險境作了高度概括:“陰平峻岭與天齊玄鶴徘徊尚怯飛。”
自三國以來,陰平古道屢為兵家所重。據《明史·傅友德傳》載,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年),朱元璋分道伐蜀,派大將傅友德出奇兵,“友德爭馳至陝,集諸軍聲言出金牛,而潛引兵趨陳倉,攀援崖谷,晝夜行,抵階州(即武都縣),敗蜀將丁世貞,克其城。蜀人斷白龍江橋,友德修橋以渡,破五里關,遂拔文州。渡白水江,趨綿州。”“初,蜀人聞大軍西征,丞相戴壽等果悉眾守日瞿塘。及聞友德破階文搗江油,始分兵援漢州,以保在都……(友德)遂拔漢州進圍成都。”
陰平古道是自古以來由甘入蜀的主要通道。因其地處深山峽谷之中,加之史書所載又過於簡略,因此,其具體中線多說並存。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幾說:陰平古道有北段、南段之分:北段,起岷縣,沿羌水(又作強水)經宕昌到達兩河口,在這裡分兩路,一路順白龍江而下,經武都,越尖山抵達文縣,此為大道,即甘川公路所行路線;另一路自兩河口南進,過白龍江,翻插崗嶺,到達博峪,經中寨、馬營、石坊到達文縣。
1949年12月上旬,中國人民解放軍一八四師追擊國民黨一一九軍二四七師殘部時,就沿這條路線行軍,一舉解放了文縣。南段,自文縣沿白水江東下到達碧口,自碧口入川大致有三條,一條由碧口沿白龍江河谷東南行,至青川縣白水街,到達四川昭化,與漢中入蜀大道會合,此為陰平大道;一條是到白水街後思而而向西到喬莊,然後經青溪、南壩,到達江油,這條路在20世紀40年代以前,是由甘入川的主要驛道;另一條是碧口南進,從碧峰溝經白果、茶園翻懸馬關或摩天嶺到喬莊(或到青川縣青溪),再經南壩到達江油,這條路人煙稀少,十分險峻,但路途較短,是條捷徑,故很可能就是當年鄧艾避實就虛所經的陰平道的陰平道。
陰平古道所經地區包括甘肅武都、文縣、舟曲和四川的平武、青川、江油、廣元等地。這裡山高谷深,林密草茂,氣候濕潤,人煙稀少,生活首許多珍禽異獸,如大熊貓、金絲猴、扭角羚等。這裡是我國自然保護區建立最早、最集中的地區,著名的白水江、王朗、唐家河、小寨子等自然保護區,像一塊塊翡翠,散布在這條悠悠古道上,人間仙境九寨溝和黃龍風景區,就在這條古道的西南。在摩天嶺南北側的多波河畔和白馬河畔,還居住著一個保留著古老民族文化和傳統生活習俗的獨特民族“白馬人”,據學者們者們考證,他們很可能就是古代氐族的後裔。
生態保護
為保護白水江流域自然生態,1978年成立甘肅白水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甘肅省最南端,行政區劃上隸屬隴南市武都區、文縣的9個鄉鎮。總面積為183799公頃,區劃為核心區90158公頃、緩衝區26132公頃、實驗區67509公頃,森林覆蓋率為87.3%。保護區的主要任務是保護大熊貓、珙桐等多種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及其賴以生存的自然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白水江自然保護區是國家林業局直屬的三個大熊貓保護區之一。2001年被國家環保局、農業部、國家林業局、國土資源部評為保護區管理先進單位,於1993年7月加入中國人與生物圈,2000年11月加入世界人與生物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