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文煥

白文煥

白文煥(1883年11月2日~1944),字章甫,陝西靖邊縣鎮靖人,西北反清的哥老會首領、陝北著名的社會活動家。

基本信息

簡介

白文煥 白文煥

清末,他率領西北哥老會積極參加革命;民國建立後,他參加了反袁、護法鬥爭;陝甘革命根據地初創時期,他傾其家資,支持劉志丹、謝子長的革命武裝鬥爭;中央紅軍到達陝北後,他帶領西北哥老會毅然走上抗日救國的革命道路,聯絡西北軍和楊虎城將軍,積極促進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陝甘寧邊區政府成立後,他先後被推選為靖邊縣參議會議長、副議長,邊區參議會參議員、邊區政府委員。

個人事跡

1894年,白文煥11歲入私塾,因家境貧寒,只得一邊為私塾做飯,一邊讀書。他天資聰穎,勤學好問,僅4年,便能寫會算。16歲時入縣衙做工役,後提至“戶房”,掌管錢糧達10年之久。後因不滿貪官胡作非為,去職還家。清末,白文煥參加了哥老會,為西北“龍頭大爺”。武昌起義後,積極擁護並參與革命。民國十年(1921年),在楊虎城將軍部下充任“糧台”。民國十九年(1930年),任民國靖邊縣政府工程隊長,領導重修鎮靖城及城北門、東門河兩座橋。時值災荒饑饉之年,白文煥慷慨解囊,輸捐精米10石(約4000斤),大洋300元,賑濟災民。土地革命開始後,白文煥受劉志丹委託,冒著生命危險,往返三四次,到白區採購了價值數萬元的藥品,運往蘇區,為革命做出了貢獻。第二次國共合作後,白文煥積極擁護共產黨的統一戰線政策,親筆修書勸說逃到“友區”的紳士劉玉江、陳國賓、楊生旺、馮捷山等10餘家返回邊區,回響共產黨的號召,發展生產,支援抗戰。民國三十年(1941年),他被選為靖邊縣參議員、副議長,陝甘寧邊區參議員,同年又任邊區政府委員。在抗日戰爭最困難的階段,白文煥多次向政府獻糧獻物,支援前線。

白文煥,娶妻賀景,是蒙古族王爺的第10代孫女。1941年11月當選為陝甘寧邊區參議會參議員,並被選為陝甘寧邊區政府委員。1944年8月17日,在靖邊縣去世,享年61歲。有五子五女。電視連續劇《陝北漢子》主人公的原型。

其四子白志堅也是革命家,曾任中共七大代表。建國後任中共天津市委副書記兼天津市副市長、國家第一機械工業部副部長兼黨組副書記。

影視資料

電視劇白文煥劇照(侯勇飾) 電視劇白文煥劇照(侯勇飾)

2011年10月,以白文煥為題材的30集電視連續劇《陝北漢子》在中央八套和陝西衛視黃金時間同步首播。

白文煥塑像 白文煥塑像

白文煥是榆林市著名的愛國民主人士。清末,他率領西北哥老會積極參加革命;民國建立後,他參加了反袁、護法鬥爭;陝甘革命根據地初創時期,他傾其家資,支持劉志丹、謝子長的革命武裝鬥爭;中央紅軍到達陝北後,他帶領西北哥老會毅然走上抗日救國的革命道路,聯絡西北軍和楊虎城將軍,積極促進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陝甘寧邊區政府成立後,他先後被推選為靖邊縣參議會議長、副議長,邊區參議會參議員、邊區政府委員。2008年,榆林市將白文煥故居命名為市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10年底建成了白文煥紀念館。

白文煥紀念館

白文煥紀念館內景 白文煥紀念館內景

白文煥紀念館坐落於榆林市靖邊縣鎮靖鄉,占地近1200平方米,白先生生前居住過的3孔窯洞始建於清同治年間,現仍保存完好。紀念館總面積165平方米,館內展出內容分為8大部分,共展出各類珍貴圖片118幅、圖畫11張、實物6件,由保定市委、市政府,曲陽縣委、縣政府共同出資雕刻了白文煥塑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