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彝

白彝

歷史上,彝族一般分為黑彝、白彝、紅彝和青彝。白彝是其中較大的一個支系,廣泛分布在雲南、貴州和四川等省份。

基本信息

bái yí ㄅㄞˊ ㄧˊ

白彝

白彝Báiyí

[a group of Yi nationality] 涼山彝族歷史階級里的幾種組成,包括:茲,諾伙,曲伙,鍋莊娃子。曲伙為依附統治階級(茲,諾)的半自由民,鍋莊娃子為完全沒自由的奴隸。彝族北部蘇方言“曲”直接漢譯為“白”的意思,因此曲伙就被翻譯成了白彝。曲伙是涼山彝族人口的主體組成部分,涼山彝族奴隸社會各等級人口比例按解放初期調查的結果是 : 茲(土司)占總人口的 0.1%, 諾伙(黑彝)占總戶數的 6.9%,曲伙(白彝)占總戶數的 80%,鍋莊娃子占總戶數的 10% 。同時曲伙也是涼山文化傳承的主要載體,文字,漆器工藝,服裝銀飾手藝等大都由白彝家支傳承至今。

“勾”彝語意為“鶴”,喻指君長國君長,“勾則”,也稱“祖則”,即為君長後裔,為當今彝族支系白彝中的一部分,他稱“大白彝”,為彝族遠古部落武僰氏後裔。武僰為部落聯盟國政權,由武部落和僰部落組成,約在公元前十一世紀前就建立了部落聯盟王國,武僰的僰阿穎一支,在其第六世孫武蒂里時期,在今四川成都建立了以“勾”即“鶴”為標誌的勾則君長國,與武德木、武陀尼、武色吞、武古篤、武濮、武蒂,仇婁阿摩合稱先七部勾則。後來六祖分支,長房武部中勢力較大的俄額、畢姆、拉偉、洛紀、武余等稱為後七部勾則。戰國時期,武僰後裔“盧夷(也稱巴僰)”從巴地將活動中心移至金沙江南岸今雲南昭通、東川和貴州威寧一帶,改國名為“吐俄阿著仇”,漢史稱“盧夷國”,阿朱提時稱“朱提國” 或“諸泚國”。根據威寧金鐘數魯布摩(孔氏)所藏經書記載,阿著仇國主由“阿底、阿維、阿鋪、阿景、阿魯、阿啟、阿芋、阿咪、阿哲、阿吼、阿紀、阿炸十二家族組成。因這些家族為武僰氏——阿著仇、益布,阿都乃素等白蠻彝族君長後裔,因此被稱為“策尼勾則”即“十二勾則”。“勾則”往往被借代為貴胄。

南詔時期,白蠻彝族阿著仇後裔建立的扎扎俄勾政權被南詔和六祖後裔布默(阿芋部)統一,成為領屬於南詔國統治下的一個勾則政權之一,受命在原地本部,遣重兵於邊境以監察烏撒。北宋初年,阿著仇政權衰微,名存實亡,但其餘部統兵將領手中仍然握有重兵。大理國建立後,扎扎俄勾政權又領屬於大理國,其將領多被派往烏撒邊境作監視工作,因雙方利益關係,這些被派往烏撒的阿著仇將領並與烏撒聯手,最後融入烏撒部紀俄勾政權中,並且成為了烏撒部政權的棟樑之才。其中以麻博阿維氏、阿博阿底氏、阿尼阿景氏、布所阿鋪氏最為著名,被稱為烏撒“四大朝臣”或“四大勾則”,又稱為“四大白彝”,是輔佐國君決策施政、與部民和鄰部協調關係,起橋樑紐帶作用的關鍵人物。

約南宋後期,烏撒部君長德補懦弱無能,烏撒勢衰,德施支系的阿頭、易良、易溪等部在阿哲(水西)等大部的強勢支持下,占據並瓜分烏撒地盤,那周德補被貶為庶人,《大定府志·卷十五》記載:“德補弱,為他部所並,降為庶人,其妻生子曰勒,字仲甫,甫數月,避亂棄之野,土人收養之,及長有勇略,與其故臣慕魁特直阿迂阿租二人復烏撒土宇”。德補阿勒被棄之野後,吸食被風吹斷的桑苔而未斃,部民發現後將其收養之,長大後勇猛兼備,在其叔父那周阿吉,其弟折怒和左右慕魁,以及武僰後裔阿維的先祖阿迂阿租、阿底的先祖阿底舉奇、阿景的先祖阿景買帕、阿鋪的先祖布所阿鋪四大將帥的輔佐下,為光復烏撒故土並擴大地盤展開了47次大戰,取得了43次勝戰,把烏撒部地北擴至烏蒙部地(今雲南昭通),東北至芒布部地(今雲南鎮雄),東至水西部地(今貴州大方),南至於矢部地(今貴州普安),收復失地,拓地千里,重振烏撒基業,一代名將那周阿吉也戰死沙場。那周阿吉是烏撒歷史上最著名的將領,《彝族源流》記載:“阿吉未出生時,烏撒給人牽馬,烏撒當人家背夫;阿吉出生長大後,人家給烏撒牽馬,人家當烏撒背夫”。在光復烏撒的戰爭中,“四大勾則”的阿迂阿租、阿底舉奇、阿景買帕、布所阿鋪都立下汗馬功勞,為灑沐恩典,各得分封領地,並為“蘇保”,即土目,子孫世襲傳承,稱為“四大朝臣”或“四大白彝”。因此,出現了烏撒歷史上獨具特色的勾則防範制度。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