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列傳

白居易,太原人,出身於仕宦之家,高祖、曾祖、祖父俱為官,父親為朝奉大夫、襄州別駕、大理少卿,累贈刑部尚書右僕射。

人物簡介

白居易,太原人,出身於仕宦之家,高祖、曾祖、祖父俱為官,父親為朝奉大夫、襄州別駕、大理少卿,累贈刑部尚書右僕射。因其祖、父俱在河南作官,所以居家河南。白居易於唐代宗大曆七年(公元772年)正月二十日生乾河南新鄭縣東郭宅。武宗會昌六年(846年)八月卒於洛陽,享年75歲

人物歷史

白居易出生時,李白已逝世10年,杜甫也去世2年。時代需要大詩人,白居易適逢其時。他因出身書香門第,自幼又絕頂聰明,五六歲便學寫詩,9歲便能夠辨別聲韻,加之家庭和社會給予他很大的刺激和督促,他青少年時代讀書特別刻苦。後來憶及當時讀書情況,他說:“晝課賦,夜課書,間又課詩,不遑寢息矣,以至於口舌生瘡,手肘成胝。”少年時代又曾經過顛沛流離的避難生活,對社會各方面都有所了解。這些原因,造就了白居易這位傑出的詩人。
白居易出生不久,河南一帶發生了戰事。蒲鎮李正己割據河南十餘州,眼看還要繼續亂下去,由彭城縣令升任徐州別駕的白季庚,便送兒子白居易到南方避亂。小小年紀就離家避難,隨後南北奔走,備嘗艱辛。所以他15歲時便寫下了記錄當時真情的一首絕句;“故園望斷欲何如?楚水吳山萬里余。今日因君訪兄弟,數行鄉淚一封書。”後來又一首寄兄弟與妹妹的七律,也寫得較好,歷來為人稱道,詩云:“田園寥落干戈後,骨肉流離道路中,……共看明月應垂淚,一夜鄉心五處同。”從這些詩中可見白居易當時的生活狀況和心理感受。從他家骨肉分散的情況也可以反映出當時社會動盪不安、人民流離失所的程度。白居易的少年時代,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度過的。
白居易16歲時,已經寫出不少可以傳世的好詩,其中最有名的是五言律詩《賦得古原草送別》。據說白居易初到長安,去拜見老詩人顧況。顧況聞他名居易,便開玩笑說:“長安米貴,居恐不易。”及讀到這首詩的“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時,大為讚賞,說有這樣的文筆,居長安不難。這首詩,確見白居易才情非凡。
自到長安,顧況為之延譽後,白居易有時居長安,有時在別處,曾去過徐州、襄州、杭州等地,交結了一些詩人,真正開始了他的詩人生涯。他27歲方從鄉試,次年為宣州刺史崔衍所賞識,送往長安應試,貞元十六年(800年)29歲時,以第四名及進士第,31歲時,試書判拔萃科,與元稹等同時及第,與元稹相識,從此成為莫逆之交。在32歲那年春,白居易被授校書郎,算是步入了仕途,33歲時自洛陽徙家於秦,卜居渭上,距長安約百里,到35歲時,罷校書郎,隨後又授周至縣尉。次年,他由周至縣尉調充進士考官,補集賢院校理。這年冬季,授翰林學士,就在授翰林學上這一年前後,娶楊虞卿從妹為妻,元和三年(808年)拜左拾遺。
當時任宰相的李吉甫對指斥朝政的牛僧孺等人不滿,或黜或貶。初任拾遺的白居易上《論制科人狀》,極言不當任意貶黜,因此得罪了李吉甫及其子李德裕,不幸陷入當時政治鬥爭的漩渦之中。在此後幾十年的牛李黨爭中,白居易始終為李德裕所排擠,由此決定了他一生仕途不順利。他任拾遺期間,克盡職守,屢陳時政,難免使得皇上或權臣不滿。
元和六年(811年)四月,因母親去世,白居易丁憂居渭村,而他的愛女金鑾子也在這一年夭折。居渭村三年多,白居易又貧又病,好友元稹時常分俸濟其困難。元和九年(814年)冬,授太子左贊善大夫,後因上疏請急捕刺武元衡者,為宰相所惡,被貶為州刺史,又為中書舍人王涯所讒,追詔再貶為江州司馬。此次連續被貶,對白居易是一個重大的打擊和教訓,使他的思想發生了很大變化。為避禍遠嫌,“不復愕愕直言”,“世事從今口不言”。在江州,他自稱為“天涯淪落人”,以遊歷山水、作詩為事,慕起陶淵明來,希望作個隱逸詩人,並轉而事佛,企圖從佛教中求得解脫。總之,被貶江州司馬,是白居易人生道路的一大轉折。
白居易在江州四年,後移忠州,元和十五年召還。憲宗崩,穆宗繼位,授中書舍人,後又拜尚書主客郎中,知制誥,加朝散大夫,轉上柱國。白居易精神重又振奮,詩云“得水魚還動鱗發,乘軒鶴亦長精神。”但因當時朋黨之爭仍很激烈,他不但不能有什麼作為,而且“終日多憂惕”,驚嘆“高有罾繳憂,下有陷阱虞”。很快又感到失望。他恐再遭權幸讒害,不敢久留朝中,便請求外任,於長慶二年(822年)出為杭州刺史,避開了朋黨殘酷傾軋的朝廷,從此思想進一步消沉,詩云:“誰知名利盡,無復長安心。”“敢辭官遠慢,且貴身安妥。”榮枯任之,聽天由命,頗有些與世相忘的意思了。為了滌除人生煩惱,白居易以妓樂詩酒放情自娛。他蓄妓與嗜酒無厭,直到暮年。蓄妓玩樂,始自東晉,唐代比較普遍,而在白居易身上表現得最為突出。從他的詩中知姓名之妓便有十幾個。嗜酒,據他自己說,“唯以醉為鄉”,“往往酣醉,終日不醒。”宋人統計白居易詩,說他“二千八百首,飲酒者九百首。”所以如此,都是為了逃避現實,自我麻醉。他還進一步從佛教中尋找精神倚托,尋求解脫之法,用佛家消極出世思想麻醉、安慰自己。《大宋高僧傳》所載白居易向名僧致禮稽問佛法宗意,與名僧探討佛理妙義,多在出守杭州後。白居易進而持齋坐道場,並且從此後一直好佛,經常持三長月齋,即在一、五、九月在家坐道場。所以白居易又為古代文人中崇佛、達觀的代表,歷代不少人對他稱讚備至。其實,他之崇佛,並非真心事佛,而是為了解除煩惱,尋求解脫,是對社會的消極反抗,是一種退縮,也是在當時社會環境中一種無可奈何的選擇。是仕途坎坷,感到失望所致。飽經憂患後,才潛心釋氏以寄託。白居易晚年所撰《醉吟先生傳》自我表白云:“性嗜酒、耽琴、淫詩。凡酒徒、琴侶、詩友多與之游,游之外,棲心釋氏”。可知他是先酒樂而後佛的。他甚至懷疑真有佛否。同時又煉丹學道。從嚴格意義上講,白居易並不是一個真正的佛教信徒。同時,他之崇佛,還出於健身的原因。這便是他有時一邊持齋、坐道場,一邊又在心中想著妓樂美酒的原因。
雖則消極、蓄妓、耽酒、信佛,但在杭州刺史任上,他政績斐然,關心民間疾苦,最為人稱道的是修築杭州湖堤蓄水灌田。人們為了懷念他,名所築之堤為“白堤”,此外,還浚城中六井,以供市民飲用。
長慶四年(824年)五月,在杭州任期滿。除太子左庶子、分司東都。於是,他卜居於洛陽履道里。至此為官20來年,竟然湊不足買房錢,只好以兩匹馬抵償,於此可見他為官之清廉。第二年,他除蘇州刺史,在蘇州刺史任上只一年多,便因病免郡事。劉禹錫罷和州刺史,劉、白二人結伴歸洛陽。一年後,白居易又轉刑部侍郎,封晉陽縣男。58歲那年,即大和三年(829年)春,白居易稱病,免歸,以太子賓客分司東都,從此不復出,後除河南尹,尋以病免,64歲那年,除同州刺史,不拜,改太子少傅,分司東都。因心境消極和健康原因,他不願再為官了。60歲時,兒子阿崔夭折,這對詩人又是一打擊,73歲時,曾施家財開龍門八節石灘,以利舟揖。卒年75歲。
從白居易一生仕途看,雖多為官,但總不順利,老是處於一種憂憤不安的狀態中。作為一個詩人,卻成就極大,可以說名動朝野,甚至婦孺皆知。大概因為他青少年時期的顛沛流離和以後的數次被貶,多為外官,經歷極廣,對社會有較深刻的了解,才使他得以成為千古不朽的大詩人。

人物作品

白居易的詩,前面已講到,自少年時代便寫得很好。16歲時“野火春風”之句,已成為千古名句。最為出名,堪稱中國古代詩歌傑作的敘事長詩《長恨歌》,是他35歲為周至縣尉時作。該詩以民間流傳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故事為題材,加以虛構,寫得有聲有色。生動動人,被評論家認為是唐代歌行體長詩中最好的一首,在我國詩歌史上占有突出地位。在這首詩里,他敢於批評唐玄宗的荒淫。至有“漢皇重色思傾國”、“從此君王不早朝”等語。後面描寫兩人之深情,既微有諷刺,又飽含哀憐。說及生離死別的情形,筆鋒頗常感情。全詩從曲曲折折的故事中興起層層波瀾,感情充沛複雜,讀之給人以極大的感染力。
他45歲時所作另一首歌行體長詩《琵琶引》,也是同樣受到人們高度評價的詩。他被貶作江州司馬後,在潯陽江頭和友人話別,舟中離別酒筵上,感傷之中,忽聽鄰船有彈琵琶聲,移船相邀,原來是一位年老色衰、獨守空船的歌妓,也有無限愁緒,借琵琶寄託幽怨。白居易聽了她的身世,不僅深為同情,而且因之想到自己的不幸,因而產生“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慨,便作了這首可與《長恨歌》媲美的長詩。前面敘歌妓的生平狀況、可悲身世,後面以“我從去年辭帝京,謫居臥病潯陽城”轉而寫己,最後雲“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司馬青衫”,因此也成典故。這首詩在藝術手法上,有很多優點,描寫細緻,音節和諧,尤其描寫琵琶聲音那一段,真是令人一唱三嘆。而最重要的,還是感情的真摯。這兩首長詩,是白居易留給後人的無價瑰寶。
白居易其他詩歌中,價值很高、為人稱道的是前期所作的那些諷諭詩,尤以《秦中吟》和《新樂府》出名。剛步入仕途的白居易,反映民生疾苦,為正義而大聲呼喊,“不識時忌諱”的勇氣是非常令人欽佩的。《秦中吟》10首,首首如利劍,《重賦》譴責官府進奉羨餘物,殘酷盤削百姓,“奪我身上綾,買爾眼前恩。”《輕肥》寫權貴赴宴會的氣概和酒食的豐美,最後是“是歲江南旱,衢州人食人!”《歌舞》寫公卿們日中樂飲、夜半歌舞的享樂生活,結句是“豈知閿鄉獄,中有凍死囚!”《買花》寫長安城中有錢人競買牡丹、以豪奢相誇耀,最後說:“一叢深色花,十戶中人賦。”《議婚》同情貧家女難以出嫁,《傷友》慨嘆苦節之土的悽慘生活,《傷宅》諷刺豪門大興建築,“一堂費百萬”。《不致仕》嘲諷八九十歲不肯退休的貪權者。《立婢》對不為好官立碑而虛偽地為某些人歌功頌德表示不滿。《五弦》對當時不少人不懂傳統文化而表示惋惜。可知全是批判、鞭撻和發牢騷者,是對德宗貞元到憲宗元和初黑暗政治的有力揭露,刺疼了統治階級,難怪“聞《秦中吟》則權豪遺近者相目而變色矣。”白居易對自己的《秦中吟》也甚為自負,在編其詩集15卷完成後題的一首詩里說:“一篇《長恨》有風情,十首《秦吟》近正聲。”
《新樂府》是與《秦中吟》差不多在同一個時期寫出來的,是白氏諷諭詩中重要的另一組詩,共50首,寫的是高祖武德至元和之間的事,時間跨度較《秦中吟》大,內容也更廣泛。白氏在《寄唐生》詩中說他的樂府詩:“我亦君之徒,鬱郁何所為。不能發聲哭.轉作樂府詩。篇篇無空文,句句必盡規。功高虞人箴,痛甚騷人辭。非求宮律高,不務文字奇。推歌生民病,願得天子知。”可以說是他寫《新樂府》的宣言和對《新樂府》的最好說明。被人們廣為傳誦的著名之作《賣炭翁》、《杜陵叟》、《繚綾》、《新豐折臂翁》等,即為《新樂府》中篇章。每首詩都有明確而強烈的中心思想,即序中所明言的“苦宮市也”、“傷農夫之困也”、“貪女工之勞也”、“戒邊功也”、“憂蠶桑之費也”、“念寒雋也”、“戒求仙也”、“刺佛寺浸多也”、“疾貪吏也”等,鞭撻、諷刺,辭激情真,毫不留情,乃至大聲疾呼。這些詩篇愛憎分明,除諷刺外,也有歌頌。這些詩篇,充分說明了白居易反對什麼,讚美什麼,是作者心跡的真實表露。他在《新樂府序》中明確宣布,這些詩是“為君、為臣、為民、為物、為事而作,不為文而作也”。“其事核而實”,宣稱自己寫的都是真實事件,更表現了一個中青年詩人扶正疾邪的戰鬥精神。在詩風上,繼承了《詩經》、樂府古詩和杜甫歌行的優良傳統,又採用了當時民歌的自由句法,形成了自己帶有創造性的風格。
總之,白居易的《秦中吟》和《新樂府》,是他全部詩歌中最富戰鬥力的作品,連同《長恨歌》、《琵琶行》,是白居易詩歌中最優秀的部分,也是中國古代詩歌中最可寶貴的部分。
白居易將自己的詩歌分為四類,諷諭詩之外,還有閒適詩、感傷詩、雜律詩,也大都寫得很好。總的來說,前期詩歌較後期詩歌更有價值。因為世途險惡,他後來的詩作再也沒有了中青年時期的鋒芒,是十分令人惋惜的。
作為一個大詩人,一個天才的詩人,白居易的創作才能是多方面的,他的詩歌不但在藝術形式上是多樣的,在思想內容和藝術風格上也是多樣的。白詩有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語言通俗易懂,明白曉暢,但同時又經過千錘百鍊,作了許多藝術加工。詩壇曾流傳老嫗亦解白詩的佳話。明代詩論家胡震亨《唐音統簽》中曾有宋朝詩人張文潛看到過白居易詩手稿的記載,說“真跡點竄,多與初作不侔”,可知白居易作詩、改詩之刻苦認真。他的詩達到這樣的藝術水平,是作者付出了多少辛苦才獲得的。
白居易的詩,在他在世時便已廣泛流傳,甚有影響,使他頗感自豪。白居易在《與元九書》中說:“自長安抵江西三四千里,凡鄉校、佛寺、逆旅、行舟之中,往往有題仆詩者;土庶、僧徒、孀婦、處女之口,每每有詠仆詩者。”元鎮也說白居易之詩,“二十年間,禁省、觀寺、郵候、牆壁之上無不書,王公、妾婦、馬走之口無不適。至於繕寫模勒街賣於市井,或持之以交酒茗者,處處皆是。”一個人的詩作,在當代即產生這樣的社會效果,在古代是極少見的。不但如此,白居易詩當時還獲得了很大的國際名聲和眾多的國外讀者,日本、新羅(今朝鮮)、日南(今越南)等國,都有傳寫。據史料載,當時日本嵯峨天皇就曾經抄寫過許多白居易的詩,藏之秘府,暗自吟誦。契丹國王親自將白詩譯成契丹文字,詔番臣誦讀。
不言而喻,白居易詩對後代詩歌產生的重大而深遠的影響,白詩將永遠受到全世界人們的喜愛,流傳千古。
http://www.tydao.com/sxren/wenhua/baijuyi.htm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