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菌

發菌

)【含義】:食用菌栽培學術語,又稱“走菌”,指菌絲體在培養基物內生長、擴散的過程。 播種後10-15天,當菌絲吃料已達1/2深度時,應將料層撬動一次。

發菌

【拼音】:fā jū
【拉丁語學名】:( spawn runing)
【含義】:食用菌栽培學術語,又稱“走菌”,指菌絲體在培養基物內生長、擴散的過程。

發菌過程

要經過定植 (拉丁語學名colonization )、封面(拉丁語學名surface covering)、穿底 (拉丁語學名impregnation) 等過程。
“定植 ”又稱“吃料”,指接種塊菌絲重新長在新的培養基物上;“封面”,指播種後菌絲體長滿培養料表面;“穿底” ,指菌絲體在培養料內從上至下長滿發透。

發菌管理

平菇發菌管理

1、菌袋培養的通風
主要通過打開棚兩頭和四周棚膜實現的,在發菌階段確保空氣大流通,嚴禁關閉通風口,否則會造成大批菌袋燒菌而報廢。具體管理如下:
合理排放菌袋,嚴格控制料溫。生料栽培,各種微生物繁殖活動聚積的發酵熱和菌絲生長產生的生物熱,會使料溫上升。菌袋發熱這種特點,在菌袋處於低溫季節堆積發菌不加溫培養時,有很好的自身供熱或增溫效應。對平菇生長很有利,是生料栽培的優勢所在。但在早秋,這種增溫效應則很容易形成燒菌。在氣溫20℃時,菌袋採用#字形排放,每墩可放3-4層,墩與墩之間距40-50㎝。氣溫在25℃時,菌袋只能貼地面單層排放。當氣溫在30℃時,袋內的溫度可達到35℃,除大通風外還要中午高溫時段內噴冷井水降溫,如果袋內溫度超過38℃連續2-3天,大量的鬼傘就會發生。當料超過40℃時,連續5個小時,深色品種的菌絲就會死亡,連續8個小時淺色品種的菌絲就會死亡。
2、加強倒堆和檢雜工作
倒堆一方面可以控制料溫過高,或料袋內過於悶濕而引起的污染率上升,另一方面可以檢出被侵染的菌袋,防止受害程度加深。倒堆時注意要點:
接種後2-3天經檢查菌種未萌發,多屬於沒打透孔,應即補孔。接種後3-5天,菌種萌發但不吃料,多屬於袋內溫度太高,超過34℃應立即降溫,採用單層排放。發菌中期如發現中間有少許毛霉,黃麴黴,只要不是綠霉都不要驚慌,這類菌袋經正常管理後,都能正常出菇,如發現個別菌袋水份偏大,多餘的水份沉在袋底,可將菌袋立放,讓水通過氣孔流出。凡發現綠霉污染的,應及時清理出場,放在陰涼處讓其自然生長,還可出菇。
3、光線控制
整個發菌期不能陽光直射,特別是在早秋,包括裝袋時,菌袋也不能陽光直射,不然由於直射產生的高溫在短時間內就把剛接的菌種燒死,如發現此種情況,應立即補種。
4、加強對害蟲的防範
生料發菌期間:料內散發的特有氣味容易招引蟲害。為防止害蟲通過透氣孔進入袋內產卵和吞食菌絲。要每隔3-5天對菌袋和環境噴施2000倍農藥如:氧化樂果、高效氯氫菊脂、亂殺死等,一般不用有機磷農藥(敵敵畏可在出菇前20天用)。
5、發菌後期的管理:
①無論是生料菌袋或發酵料菌袋,還是熟料菌袋發菌後期管理基本相同。當菌絲基本長滿袋時即可摧蕾管理。菌袋仍按原來的方式,不要急於碼堆,在氣溫較高季節,過早碼堆料溫升高,不能滿足出菇條件,菌絲繁殖時間拉長,形成菌皮,菌皮過厚阻礙菌絲營養向生殖生長轉化,使出菇時間推遲20-30天。
②氣溫較高季節摧蕾方法:
白天和晚上全部打開通風口,讓冷濕空氣直接襲擊菌袋,每天中午用冷井水向棚內噴灑,人工拉大溫差,促使菌蕾形成,當菌蕾形成70%時,即可碼堆出菇。

黑木耳段木發菌

1.上堆發菌
把接種後的耳木,按樹種、長短、粗細分開,並分層垛成1米高左右、“井”字形的小堆。為保持空氣流通,耳木之間要適當留一定的距離。上堆的耳木,要用塑膠薄膜或草簾蓋好,以保濕、保溫。堆內的溫度要保持在22~28℃,相對濕度75%~80%。晴天時,中午一般溫度較高,堆內會短時高溫,若堆內溫度超過30℃,為避免燒堆,可把塑膠薄膜四周打開,進行通風降溫。傍晚時,再把薄膜蓋好。為防止夜裡溫度過低,影響發菌,可在薄膜上再加蓋草簾。
上堆後,每隔7~8天要翻一次堆,將每堆耳木上下、左右、內外位置進行調換,以使耳木發菌均勻。第一次翻堆時,可不補充水分。但隨著氣溫的逐漸增高,耳木水分蒸發加快,在第二、三次翻堆時,就要根據耳木的乾濕情況,噴些細水,以保持耳木的濕度。同時,在第二、三次翻堆時,要注意檢查菌種的成活率及雜菌污染情況。若是用木屑菌種接的種,要挑去樹皮蓋或蠟蓋,見到接種穴內有白色菌膜且菌絲已長入周圍木質部,說明菌絲已定植;如果發現穴內的木屑菌種無多大變化,或者生長緩慢,這是由於溫度和濕度不適宜所致。若發現穴內菌種萎縮或出現綠、黃、紅、黑等顏色,表明菌種已被雜菌污染或者死亡。穴內菌種死亡的耳木,可重新進行補接菌種。穴.內菌種污染的耳木,要進行種穴消毒處理後,再補接菌種。一般上堆後經過3~4次的翻動,在耳木上產生少量耳芽時,就可進行散堆排場。
2.散堆排場
散堆排場的目的是為了使黑木耳的菌絲迅速蔓延生長,並向耳木木質部延伸,促使菌絲從營養生長逐步進入生殖生長階段。其方法是:把耳木一根根平放在耳場地面上,將一端或兩端墊起,耳木與耳木之間要間隔5~6厘米,以使耳木充分吸收地面潮氣,更好地接受陽光和新鮮空氣。此期的主要管理工作是根據耳木的乾濕情況,適時噴水和翻堆。一般排場一周左右,可輕噴水一次。一周后,隔2~3天輕噴一次。若氣候乾燥,1~2天輕噴一次。溫度較高時,可早晚各輕噴一次。同時還要每隔10天左右將耳木翻動一次,使耳木上下、左右吸潮均勻。這樣,經過4~5周就會出現大量耳芽,便可進行起架。
3.起架
當耳木上有大量耳芽發生時,黑木耳進入了子實體發育階段,此時,黑木耳的生長發育就需要乾乾濕濕、乾濕交替的環境條件。起棚上架,便於進行噴水,同時,還可防止雜菌和蟲害。方法是:將四根1.5米長的木樁,每兩根交叉綁在一起,再用一根橫木放在兩組木樁的交叉處,使橫木離地面70厘米左右,然後將耳木成“人”字形依次斜放在橫木兩側,角度以45度為宜,雨季可陡一些。耳木與耳木之間可間隔5~7厘米。

雙孢菇發菌管理

發菌管理的時間為20天左右。這期間應重點抓好以下幾個環節:
1、控溫、保溫 促使菌種儘快定植,播種後3-5天內應關閉門窗,溫度控制在28攝氏度以下。菇房空氣相對濕度應達70%。3天后菌絲萌發,並向料內生長。播種後7天左右,菌絲基本封面,揭去報紙,此時,菇房內要進行通風換氣,促使菌絲向料內生長。
2、撬料通氣 播種後10-15天,當菌絲吃料已達1/2深度時,應將料層撬動一次。方法是用三齒鉤斜插入料深3/4處,向後倒退裂耙菌絲塊,或從料底向上頂松料床,把已經開始結塊的料撬松,然後將料面鋪平,加強通風,促使菌絲向下生長。
3、防治病蟲害 經常檢查有無雜菌、蟲害發生。如發現應及時採取防治措施。同時要經常檢查菌絲生長情況,發現菌種不萌發、不吃料及菌絲生長過慢、菌絲少時,要及時查明原因,採取相應的補救措施。

標準化菇廠發菌

標準化發菌,要建造標準化養菌室,養菌室建有溫度、通風調控設施,養菌室可做保溫,這樣四季發菌,常年生產。標準化生產為了搬運和檢查菌種方便,可採用長44厘米、寬33厘米、高22厘米的塑膠或鋼筋筐盛放菌袋。這樣接完種的袋直接放入筐內,然後整筐移入培養室,垛放10~12層,減少了雜菌感染的機會,這樣袋受筐的保護,利於菌絲的生長。
標準化養菌溫度控制要求:考慮菌包接種後要及時萌發、考慮養菌有基內外溫度差影響,所以養菌室溫控要求由高到低。第一周26℃~28℃,第二、三周22℃~26℃,第四周以後18℃~22℃,存儲應控制在5℃左右。
標準化養菌室要有二氧化碳感應檢測控制裝置、濕度感應控制裝置,當氧氣不足、濕度超高,可報警或自動啟動通風。
標準化養菌室溫度、通風達到黑木耳生長最佳控制要求,菌絲生長快質量好,採用液體菌種一般25~30天就長滿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