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孩子

發現孩子

《發現孩子》是2006年1月1日中國發展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蒙台梭利。 本書講述了了解孩子特性及更充分激勵他們潛能的方法。了解孩子特性及更充分激勵他們潛能的方法。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蒙台梭利教育法之所以能影響整個世界的教育體系,關鍵在於她在總結盧梭、裴斯泰格齊、福祿貝爾等人自然主義教育思想的基礎上,形成了自己革命性的兒童觀念。她認為兒童有一種與生俱來的“內在生命力”,這種生命力是一種積極的、活動的、發展著的存在,它具有無窮無盡的力量。教育的任務就是激發和促進兒童“內在潛力”的發揮,使其按自身規律獲得自然的和自由的發展。她主張,不應該把兒童作為一種物體來對待,而應作為人來對待。兒童不是成人和教師進行灌注的容器;不是可以任意塑造的蠟或泥;不是可以任意刻劃的木塊;也不是父母和教師培植的花木或飼養的動物,而是一個具有生命力的、能動的、發展著的活生生的人。教育家、教師和父母應該仔細觀察和研究兒童,了解兒童的內心世界,發現“童年的秘密”;熱愛兒童,尊重兒童的個性,促進兒童的智力、精神、身體與個性自然發展。她還利用第一手觀察資料和“兒童之家”的實驗,提出了一系列有關兒童發展的規律。

蒙台梭利認為,每個孩子都需要去觀察,對外界作出反應,去學習,去集中注意力,甚至讓自己獨處。為此,蒙台梭利一直致力於打破已有的教育傳統,尋求了解孩子和愛孩子的新方法。在本書中,她描述了孩子的特性,傳授了如何更充分地喚起孩子學習熱情的方法。正如蒙台梭利所言:“即便是對那些非常幼小孩子的教育,我們的目的不應是為他們上學準備,而是為了他們的生活。”

作者簡介

瑪利亞·蒙台梭利,出生於義大利的安科納地區,義大利第一位女醫學博士。第一所“兒童之家”的創辦者。她在實驗、觀察和研究基礎上形成的《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法》、《蒙台梭利兒童教育手冊》、《童年的秘密》、《發現孩子》,《有吸收力的心靈》等,被譯成37種語言文字,許多國家設立了蒙台梭利協會或蒙台梭利培訓機構,以她名字命名的蒙台梭利學校遍及110個國家。她的傳記被列入12位“幫助世界的人們”傳記叢書之一。英國教育家讚譽她為“20世紀贏得世界公認的推進科學和人類進步的最偉大科學家之一”;美國教育家讚譽道:“當代討論學前教育問題,如果沒有論及蒙台梭利體系,便不能算完全”;德國教育家這樣評論:“在教育史上,能像蒙台梭利教育法如此舉世矚目的並不多見”。在日益重視素質教育的中國,以她的思想為基礎創立的蒙台梭利嬰幼兒早期教育班也越來越受到家長的青睞。

目錄

1 兒童是什麼

2 新生兒的誕生

3 心理胚胎

4 有吸收性心智的本質

5 心靈是怎樣建構的

6 孩子的行為能力

7 三歲孩子

8 讓孩子回歸自然

9 兒童的公民權利

10 怎樣接受進入這個世界的嬰兒

11 愛的導師

12 讓孩子成為自己的主人

13 新時代老師

14 成人和兒童

15 為孩子提供美麗、適宜的環境

16 培養孩子穩定的注意力

17 對孩子進行意志教育

18 對意志進行不懈的訓練

19 智力與孩子自由

20 智力發育的特徵

21 選擇是一種高級的智力活動

22 天才的秘密

23 想像可以創造奇蹟

24 兒童想像力的培養

25 不要包裹孩子

26 家庭中的兒童教育

27 人類傾向和蒙台梭利的教育

圖書信息

發現孩子 發現孩子

書 名: 發現孩子

作 者:蒙台梭利

出版社: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10年7月1日

ISBN: 9787806885369

開本: 16開

定價: 元

作者簡介

蒙台梭利 (1870~1952)義大利著名醫生、教育家、哲學家與慈善家,以其革命性的教育哲學與兒童教育方法聞名於世。如今蒙氏教育法風靡全球,僅美國就在5000多所公立和私立學校推行其教育理念和方法。全球許多國家都設有蒙台梭利協會。

蒙台梭利於1870年8月31日出生於義大利安科納省的希亞拉瓦萊鎮,6歲開始在當地接受初等教育,12歲時全家搬遷至羅馬,以讓她接受更好的教育。1890年,她進入羅馬大學醫學院,是義大利第一位女醫學博士。畢業後成為羅馬大學附屬精神病診所的助理醫生,並在婦女和兒童醫院工作。1897年,她開始系統學習教育學課程,並轉向兒童教育研究。1907年1月,她創辦了第一所“兒童之家”,系統進行教育實驗,後相繼開設其他“兒童之家”,在義大利產生了很大反響。

1913年,蒙台梭利訪問美國,受到熱烈歡迎,美國著名教育家杜威出席儀式並致詞,並被她為“歷史上最偉大的女教育家”。自此,蒙台梭利教育法在美國及歐洲、亞洲盛傳開來。僅美國就有5000多所公立和私立學校採用蒙氏教育法。1929年8月,國際蒙台梭利協會成立,蒙台梭利親自擔任主席。

蒙台梭利不斷發表演講,並整理其教育思想與方法,出版成冊,讓更多教師與父母受益,這些經典之作包括:《童年的秘密》、《發現孩子》、《有吸收力的心靈》、《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法》、《蒙台梭利兒童教育手冊》、《兒童的自發成長》。這些書被譯成近40種文字在全球出版,成為經久不衰的教育經典。

1952年5月6日,蒙台梭利於荷蘭諾德威去世,終年82歲。

圖書目錄

1.將科學用之於學校1

我們必須從教育工作者的心靈深處喚醒他們對自然現象的普遍興趣與熱愛,繼而使其體會到對大自然的深切愛戀,也使其體會到一個正為實驗做準備的人、一個正在等待新數據出現的人的迫切渴望。

2.對教育方法的歷史回顧14

兒童之家使用的教育體系實際上已經向前邁出了一大步。假如人們認為我和正常兒童相處所得的經驗相對短暫,那么此經驗建立在以往對非正常兒童的教育經驗基礎之上,因此也代表著一段相當長期的思想。

3.自然教育29

然而,在當今社會中,孩子們的生活環境已經遠離大自然,並且很少有機會去親近大自然,更沒有任何直接體驗。

4.運動教育39

我們的新式教育方法不僅為兒童個體行為發展提供了方式,而且還給孩子充分的自由來處理自己的行為。

5.兒童教具的開發57

通過教具控制自己的錯誤,使兒童充分利用,自己的推斷能力和做決定的思考能力,不僅如此,還提高了他們尋找差別的能力。

6.對兒童的訓練63

在調製兒童食品時,正確的做法是將營養食品弄成小細塊,因為兒童還沒有充分咀嚼食物的能力,他的胃消化食物的能力還沒有完全形成。因此,湯、菜泥和肉丸應該是兒童飲食中的常備菜餚。

7.視覺辨識與聽覺辨識76

教育者的第一個責任是激活生命,並讓它自由發展。然而,為了實現這樣一個美妙的使命,在建議適當時間和干預範圍上,需要有一種藝術性。如此便可防止教師阻礙或誤導一個正待開發的心靈,一個靠自我努力的美德而生存的心靈。

8.感覺訓練綜述92

任何一種真正意義上的智力教育,應該具有可以同時提高這兩種官能的潛力,而它們的潛力幾乎可以得到無限提高。

9.兒童的指導教師97

教師必須開展兩方面的研究:首先,必須全面了解她期待從事的工作;其次,充分了解教具的功用。

10.授課技巧101

想要成為名副其實的保駕護航的領路人,教師需要大量的鍛鍊。即使知道起始階段和變更階段因人而異,很多時候她也不確定孩子是否已經成熟到可以從一個時期過渡到另一個時期的程度。

11.對偏見的看法109

兒童學會把周圍一切歸於原位時,通過感覺練習,他成功地安排好了留在大腦里的印象。這是發展智力的第一步,也是避免障礙、發展心理活動的一個出發點。

12.評 估116

正常兒童與智慧型不足兒童的根本差別在於,當他們接觸到同一事物時,後者不會對其產生自發的興趣。我們必須不斷地吸引他的注意力,他只有在鼓勵之下才會展開觀察和行動。

13.書面語言125

語言使我們能夠表達自己經過邏輯組織的思想,並讓我們從書中了解到很多遠隔重洋或早已故去的人們的思想。如果一個兒童由於尚未成熟而缺乏使用書面語言的能力,那他就無需承擔學習這種語言的艱巨任務。

14.書寫機制138

一名兒童能夠用活動字母拼出這些單詞,這不是因為他擁有超強的記憶力,而是因為他已經將它們“刻畫”和“吸收”進他的頭腦中。

15.閱讀157

如果寫字可以矯正或是引導和完善兒童的言語機制,閱讀則有助於思維和語言的發展。寫字能夠從心理方面對兒童有所幫助,而閱讀能夠從社交方面對他們有所幫助。

16.孩子的語言166

語言的發展有兩個階段:一個是低級階段,使神經通道與中樞機制為感官通道與運動機制的相互連線做好準備。另一個是高級階段,它由更高級的精神活動決定,這些活動是通過語言機制的運用來實現的。

17.數字與算術180

很多幼兒在計數時都是通過背誦記憶中的數字順序,但一旦遇到與這些數字相對應的數量時,他們就糊塗了。

18.算術能力的培養190

與其他人不同的是,我認為算術非常難懂,過多地期望這么小的孩子掌握它是件很愚蠢的事情。

19.繪畫與藝術表現193

我們不僅僅教孩子繪畫,而且還要給他為表達方式做準備的機會。我認為這對於隨意繪畫是一個非常大的幫助,使得隨意繪畫既有用又容易理解,並鼓勵孩子繼續畫下去。

20.音樂入門197

節奏、和聲和記譜及讀譜最終要成為一個整體。因此,它們是三個分開的部分,也是實現征服音樂這一目標三個等級不同的練習和令人感到愉快的經驗。

21.兒童之家的紀律203

依靠訓斥和懇求保持紀律是徒勞的。這些手段也許一開始會給人一種在某種程度上頗有成效的錯覺。可是很快,當要求體現出真正的紀律性時,在現實面前這種扭曲的錯覺會轟然倒塌:“晚上要給白天讓路”。

22.滿載而歸214

兒童之家不是為國小階段做準備,而是一個沒有中斷的教育階段的開始。通過我們的方法,我們不再在幼稚園和學校之間劃分界限。

結束語218

如果身體上的關懷能令一個孩子享受到身體健康帶來的快樂,那么智慧和道德上的關懷就能將其引領到更高層面上精神快樂。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