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語概念
基本信息
【詞性】動詞
【結構】動賓式
基本解釋
[ascend a height]上到高處。也特指重陽節登山的風俗。
登高壯觀天地間,大江茫茫去不還。——唐李白《廬山寄謠盧侍御虛舟》
引證解釋
1.升至高處。
《荀子·勸學》:“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
三國 魏 阮籍 《詠懷》之十五:“開軒臨四野,登高望所思。”
明 劉基 《旅興》詩:“登高望四方,但見山與河。”
郁達夫 《采石磯》:“這樣的念了一句,他忽然動了登高望遠的心思。”
2.指農曆九月初九日登高的風俗。
南朝梁吳均《續齊諧記·九日登高》:“汝南桓景隨費長房遊學累年。長房謂曰:‘九月九日汝家中當有災,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絳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飲菊花酒,此禍可除。’景如言,齊家登山。夕還,見雞犬牛羊一時暴死。長房聞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飲酒,婦人帶茱萸囊,蓋始於此。”
唐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詩:“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冰心《寄小讀者》二三:“九月九重陽節,古人登高的日子,我們正好有遠足旅行,遊覽名勝。”
3.指農曆正月初七和十五日登高的風俗。
晉陶潛《移居》詩之二:“春秋多佳日,登高賦新詩。”
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正月七日為人日,以七種菜為羹,剪彩為人,登高賦詩。”
《隋書·元胄傳》:“嘗正月十五日,上與近臣登高。”
清顧張思《土風錄》卷一:“古人登高不止重陽。
石虎《鄴中記》:‘正月十五日有登高之會。’
桓溫參軍張望有《七日登高》詩,韓退之有《人日城南登高》詩,蓋即《老子》所云‘眾人熙熙,如登春台’之意。”
4.錦的別名。
晉陸翽《鄴中記》:“錦有大登高小登高等名,工巧百數,不可勝計也。”
北周庾信《周譙國公夫人步陸孤氏墓志銘》:“鄴地登高之錦,自濯江波;平陽採桑之津,躬勞蠶月。”
杜甫詩歌
原文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zhǔ)①清沙白鳥飛回②。
無邊落木③蕭蕭④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⑤悲秋常作客,百年⑥多病獨登台。
艱難⑦苦恨⑧繁霜鬢(bìn)⑨,潦倒⑩新停濁酒杯。
注釋
①渚:水中小塊陸地。
②鳥飛回:鳥(在急風中)飛舞盤旋。回,迴旋
③落木:指秋天飄落的樹葉。
④蕭蕭:模擬草木搖落的聲音。
⑤萬里:指遠離故鄉。
⑥百年: 這裡借指晚年。
⑦艱難: 兼指國運和自身命運。
⑧苦恨:極其遺憾。苦,極
⑨繁霜鬢:像厚重白霜似的鬢髮。
⑩潦倒:衰頹,失意。
11新停:剛剛停止。杜甫晚年因病戒酒,所以說“新停"。
濁酒杯:渾濁的酒杯,指當時杜甫生活貧困潦倒,只能喝次等的酒,與李白喝玉杯酒不同。更能突出晚年生活的淒涼。
譯文
風急天高猿猴啼叫顯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空鳥兒在盤旋。
無邊無際的樹木蕭蕭地飄下落葉,望不到頭的長江水滾滾奔騰而來。
悲對秋景感慨萬里漂泊常年為客,一生當中疾病纏身今日獨上高台。
歷盡了艱難苦恨白髮長滿了雙鬢,窮困潦倒偏又暫停了澆愁的酒杯。
作品簡析
這首詩作於唐代宗大曆二年(767)秋。當時安史之亂已經結束四年,但地方軍閥又乘時而起,相互爭奪地盤。杜甫本入嚴武幕府;但嚴武不久病逝,使他失去了依靠,只好離開成都,南下夔州。這時的杜甫,已經五十六歲,生活困窘,病魔纏身。這首詩通過詩人登高的所見、所聞、所感,描繪了大江邊的深秋景象,抒發了詩人對艱難身世的感慨。意境深沉,含蓄不盡;慷慨激越,動人心弦。被稱為“古今七律第一”。
前四句寫江邊秋景。首聯開篇,“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這是詩人登高首先看到的景象。天高風急,秋氣肅殺,猿啼哀嘯,十分悲涼;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鷗鷺低空迴翔。疾風、白沙、小洲、嘯猿、飛鳥,構成了一幅悲涼的秋景圖畫,為全詩的“悲秋”定下了基調。登高而望,江天本來是開闊的,但詩人的文字,卻令人強烈地感受到,風之淒急、猿之哀鳴、鳥之迴旋,都籠罩著濃濃的“悲秋”氣氛,仿佛萬物都對秋氣的來臨惶然無主。“風急”兩字,起句非凡,氣勢磅礴,令人敬畏;“猿嘯哀”,則極度渲染“悲秋”氣氛,大有“空谷傳響,哀轉久絕”的之意。仔細品味,首聯十四字, 無一虛設,字字精練;用字遣辭,神斧鬼鑿,達到了奇妙難名的境界。頜聯“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為千古名句,極寫秋天肅穆蕭殺、空曠遼闊的景象,集中地表現了“悲秋”的典型特徵。在詩人登高之處,仰望,落葉飄零,無邊無際,紛紛揚揚,蕭蕭而下;俯視,不盡長江,洶湧澎湃,滾滾奔騰,激流而來。這一聯,仰視與俯視結合的景象描寫,頗有疏宕之氣。“無邊”,放大了落葉的陣勢,“蕭蕭下”,又加快了飄落的速度;“不盡”,拓展了長江的勃大,“滾滾來”,又渲染了激流的態勢。我們可以體會出,這一聯在寫景的同時,便深沉地抒發了詩人的情懷。“無邊”、“不盡”,使“蕭蕭”、“滾滾”更加形象化,不僅使人聯想到落木窸索之聲,長江洶湧之狀,也無形中傳達出韶光易逝、壯志難酬的感愴。它的境界非常壯闊、雄渾,對人們的觸動不僅僅限於歲暮的感傷,同時也讓人想到了生命的易逝與有限,宇宙的無窮與永恆。這一聯對仗精工,沉鬱悲涼,顯示著詩人出神入化的筆力,有“建瓴走坂”、“百川東注”的磅礴氣勢;被譽為“古今獨步”的“句中化境”。
後四句抒發感慨。詩人在前兩聯極力描寫“悲秋”的景象,直到頸聯,才點出“悲秋”兩字。“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萬里漂泊,常年客居他鄉,對比秋景,更覺傷悲;有生以來,疾病纏身,今日獨臨高台,詩人不禁感慨萬千。此聯是詩人一生顛沛流離生活的高度概括,有頓挫之神。詩人從空間(萬里)、時間(百年)兩方面著筆,把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獨自登台的感情,融入一聯雄闊高渾的對句之中,情景交融,使人深深地感到他那沉重的感情脈搏。語言極為凝鍊。“獨登台”,表明詩人是在高處遠眺,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緊密地聯繫在一起了。“常作客”,則指出了詩人飄泊無定的生活。“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處專指暮年。“悲秋”兩字寫得極為沉重。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詩人目睹蒼涼恢廓的秋景,不由得想到自己淪落他鄉、年老多病的處境,故而生出無限悲愁之緒。此聯的“萬里”、“百年”和上一聯的“無邊”、“不盡”,有相互呼應的作用。詩人的羈旅愁與孤獨感,就象落葉和江水一樣,推徘不盡,驅趕不絕,情與景交融相洽。詩到此處,已給作客思鄉的一般含意,添上了久客孤獨的內容,增加了悲秋苦病的情思,加進了離鄉萬里、人在暮年的感嘆,使詩意更見深沉。這一聯,十四字含有八層意思,且對仗極其精確。八層意思,無不含“悲”:他鄉作客,一可悲;長年作客,二可悲;萬里作客,三可悲;寒秋作客,四可悲;暮齒無為,五可悲;親朋亡散,六可悲;孤獨登高,七可悲;身患疾病,八可悲。這種種的可悲,使詩人倍感身世的淒涼。“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時世艱難,生活困苦,常恨鬢如霜白;濁酒銷憂,卻怎奈潦倒多病,以至需要停杯戒酒。尾聯轉入對個人身邊瑣事的悲嘆,與首兩聯的雄渾之境,形成慘烈的對比;並分承五、六兩句。詩人倍嘗艱難潦倒之苦,國難家愁,使自己白髮日添,再加上因病斷酒,悲愁就更難排遣了。這一聯,無限悲涼之意,溢於言外。
縱觀整首詩,布局極為嚴謹,前半部分的四句,重在寫景;後半部分的四句,重在抒情,但無論是寫景還是抒情,都是情景交融,景中含情;每一句各有偏重,在寫法上又有錯綜之妙。首聯著重刻畫眼前的具體景物,好比畫家的工筆技法,形、聲、色、態:逐一得到表現。頜聯著重渲染秋天的氣氛,好比畫家的寫意技法,傳神會意,含蓄深刻,讓人用自己的想像去補充。三聯表現情感,從縱(時間)、橫(空間)兩方面著筆,由異鄉飄泊寫到多病殘生。第四聯又從白髮日添、抑病斷飲,歸結到時世艱難、潦倒不堪。這樣的寫法和布局,使詩人憂國傷時的情操,藝術地躍然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