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江中孤嶼贈白雲先生王迥

登江中孤嶼贈白雲先生王迥

《登江中孤嶼贈白雲先生王迥》是唐代詩人孟浩然創作的一首詩。此詩先寫作者登上孤嶼所見的景物,再回憶與友人泛舟的美好情景,最後寫“南望鹿門山”,抑制不住思念之苦,表達了對友人的深情厚誼。全詩所寫景物有眼前景物,有想像中事物,還有回憶中的景色,寫景層次清楚,富於變化;結構渾然一體,一氣呵成。

作品原文

登江中孤嶼贈白雲先生王迥

悠悠清江水,水落沙嶼出 。

回潭石下深,綠筿岸傍密 。

鮫人潛不見 ,漁父歌自逸 。

憶與君別時,泛舟如昨日。

夕陽開晚照 ,中坐興非一。

南望鹿門山 ,歸來恨如失 。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江中孤嶼:當是澗南園附近漢江中的一個小島。王迥:號白雲先生,行九,家住襄陽鹿門山,有時賣藥,是孟浩然的好友,兩人關係相當密切。

沙嶼:沙灘和小島,泛指小沙島。

筿(xiǎo):又作“筱”,細竹子。傍:一作“邊”。

鮫(jiāo)人:又作“蛟人”,神話傳說中居于海底的怪人。

漁父(fǔ):漁翁。父,老人的通稱。歌自逸:一作“自歌逸”。

開晚照:一作“門返照”,又作“開返照”。

鹿門山:在襄陽城南三十里。

如:一作“相”。

1.

江中孤嶼:當是澗南園附近漢江中的一個小島。王迥:號白雲先生,行九,家住襄陽鹿門山,有時賣藥,是孟浩然的好友,兩人關係相當密切。

2.

沙嶼:沙灘和小島,泛指小沙島。

3.

筿(xiǎo):又作“筱”,細竹子。傍:一作“邊”。

4.

鮫(jiāo)人:又作“蛟人”,神話傳說中居于海底的怪人。

5.

漁父(fǔ):漁翁。父,老人的通稱。歌自逸:一作“自歌逸”。

6.

開晚照:一作“門返照”,又作“開返照”。

7.

鹿門山:在襄陽城南三十里。

8.

如:一作“相”。

白話譯文

江上碧波蕩漾清水悠悠,江水退去露出小島沙洲。

岩石下潭水漩流不見底,綠油油細竹傍岸長得稠。

鮫人潛在潭底不見蹤影,漁翁唱起棹歌自在優遊。

回想起與您分手的時候,泛舟的情景就像在昨日。

夕陽斜照著傍晚的景物,獨坐在小島上興味無窮。

向南方遙望家鄉鹿門山,歸來滿腹都是別緒離愁。

創作背景

此詩中的王迥是一位隱居的高士,孟浩然也一生未出仕,二人都徜徉高蹈,交誼深摯。孟詩中關於王迥的詩作很多。此詩是作者登漢江中的一個小島時因思念友人王迥而作。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此詩可分三部分。前六句為一部分,描寫詩人漢江泛舟和登江中孤嶼的情景。先寫潮水退後,清悠悠的漢水中,小島顯得更加突兀。這兩句詩扣題面而不直接寫登孤嶼,而只以“水落沙嶼出”暗示。緊接著重寫漢江:大石下的回水潭,深不可測。岸邊的翠竹,密密匝匝。傳說中的鮫人,潛伏在水中。江上的漁父唱著歌兒,怡然自得。張華《博物志》載:“南海外有鮫人,水居如魚,不廢績,其眼能泣珠。”詩人將漢江、漢江兩岸的景色、傳說中的鮫人、江上的漁父交織在一起,多角度地表現漢江的神奇美麗。既寫游漢江,同時也為後文回憶與王迥泛舟作鋪墊。

第二部分共四句,回憶與王迥游江和登江中孤嶼。詩興非一,興致無窮,不一而足,由於有第一部分作鋪墊,這裡只以“夕陽”一句景語,“中坐”一句情語,就將兩人一起遊覽的情景,清晰地展現在眼前。

最後兩句為第三部分,抒寫詩人對王迥的思念。因為思念王迥,遙望王迥住的鹿門山;回到家中,仍然悵然若失。詩以美麗的漢江為背景,以游漢江為情節,把相思的感情通過具體的生活抒寫出來,真摯而又綿長。結構上以游漢江開始,以歸家作結,中間插入一次游漢江的回憶。全詩渾然一體,一氣呵成,如同一篇優美的抒情散文。

名家點評

宋代劉辰翁《王孟詩評》:“回潭”二句似柳州小記。

明代鍾惺、譚元春《唐詩歸》:鍾云:見山水思故人,自是人情,然亦非俗情,又泛泛不得。

清代王士禎、吳煊、胡昉《唐賢三昧集箋注》:“中坐興非一”,“一”字用法輕妙。

清代王闓運《王闓運手批唐詩選》:詩境豁開。

作者簡介

孟浩然像 孟浩然像

孟浩然(689~740),唐代詩人。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陽(今屬湖北)人,因世稱孟襄陽。早年隱居鹿門山。年四十,游長安,應進士不第。後為荊州從事,患疽卒。曾遊歷東南各地。詩與王維並稱“王孟”。其詩清淡,長於寫景,多反映和隱逸生活。有《孟浩然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