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資源
到2010年底, 全組有耕地總面積268畝(其中:田105畝,地163畝),人均耕地2.3畝,主要種植水稻、玉米等作物;擁有林地371畝,其中經濟林果地2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02畝,主要種植芒果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30畝,其中養殖面積1畝;無草地;荒山荒地570畝,其他面積616畝。有煤炭等資源。
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10年底, 已實現通電、路、電話三通,無路燈。全村有33戶通自來水,有33戶通電,有線電視2戶,擁有電視機農戶33戶;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33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30戶。
該村到鎮道路為柏油路;進村道路為土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3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3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1輛,機車35輛。
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11戶;裝有太陽能農戶28戶;建有小水窖0口;沒有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95畝,有效灌溉率為35.45%,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8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7畝。
農村經濟
該村2010農村經濟總收入23.38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14.7萬元,占總收入的63%;畜牧業收入5.39萬元,占總收入的23%(其中,年內出欄肉豬228頭,肉牛8頭,);漁業收入0.03萬元;林業收入0.4萬元;第二、三產業收入2.1萬元,占總收入的9 %;無工資性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1663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養殖業為主。全村無外出務工收入,無常年外出務工人。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木薯種植和養殖業,主要銷售往鎮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縣。2010年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2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8.6%。主要銷售往本縣。該村發展蠶桑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茶葉、甘蔗產業。沒有企業,沒有專業合作組織,第二、三產業收入2.1萬元。
人口衛生
到2010年底, 該村有農戶33戶,共有鄉村人口117人,其中男性60人,女性57人。其中農業人口117人,勞動力82人。該村以漢族為主(是漢族、彝族、傣族混居地),其中漢族67人,彝族19人,傣 族13人,其他民族18人。
到2010年底,全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110人,參合率94%;享受低保18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鎮(鄉)衛生院, 距離鎮衛生院7公里。該村未建有公廁,也未建有垃圾集中堆放場地,沒有村內生活排水溝渠設施,村內沒有人畜混居的農戶。
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新莊國小,中學生就讀到者東鎮上的中學。該村距離學校1公里,距離中學9公里。到2010年底, 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有14人,其中小學生8人,中學生6人。該村沒有文化活動室、圖書室、業餘文娛宣傳隊。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10年底,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28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172.4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0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2010年沒有進行一事一議籌資籌勞。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貼上公告、黑板報、會議方式公開,公開項目有財務收支等情況。
基層組織
到2010年底, 該村沒有黨小組,黨員總數3人,男黨員3人,團員5人。
發展重點
該村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道路、溝渠不通,住房滑坡。
該村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探求新的發展思路及發展產業,如:發展畜牧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