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luǒ lì xìng pí fū jié hé
英文參考
scrofuloderma; tuberculosis cutis colliquativa
疾病別名
液化性皮膚結核 皮膚腺病
疾病分類
皮膚性病科
疾病概述
瘰癧性皮膚結核是由淋巴結或骨關節結核侵入皮膚而繼發的皮膚結核。本病多發生在兒童或青年時期,尤多見於青年女性。為皮膚下方的淋巴結、骨或關節等的結核病灶,直接擴展或經淋巴道蔓延至皮膚而發病。
疾病描述
本病又稱為液化性皮膚結核或皮膚腺病。
症狀體徵
本病患者大多數先有淋巴結核,而後波及皮膚而發病。好發部位以頸部兩側及胸上部最為多見,其次為腋下、腹股溝等處,四肢、顏面等亦偶有發現。
損害初起時為皮下發生數個結節,黃豆大至白果大,質地堅硬,無自發痛及壓痛,與皮膚不粘連,有活動性,其上的皮膚顏色正常。數月後,皮下結節的數目逐漸增多,各個結節又漸漸增大,由於結節本身炎症的影響,結節可互相粘連融合成塊,高出皮面。當結節擴大後,炎症波及皮膚,與結節粘連,皮膚變成青紅色,可有少許鱗屑。以後結節發生乾酪性壞死,中心軟化,皮膚呈深紅色,隨後變薄、潰破,最後形成瘺管,含有乾酪樣物質的稀薄膿液自瘺管中不斷地排出。附近腫大的淋巴結又漸漸增大、軟化、壞死,形成新的瘺管。先後不斷發生,形成多發性瘺管。瘺管開口往往不大,但其下面潰瘍卻又廣又深,瘺管可在皮下互相溝通。瘺管上方的皮膚呈青紅色,有時皮膚壞死,構成較大的潰瘍。潰瘍的邊緣為紫紅色,形態不規則呈潛行性,質軟,有明顯的觸痛。潰瘍基底較深,表面為不新鮮的肉芽組織,淡紅色,高低不平,有稀薄膿液滲出,有時混有少許血液,潰瘍癒合時,留有凹凸不平的索條狀瘢痕,由於瘢痕攣縮,可造成畸形或影響功能。如頸部瘢痕攣縮,可使頭部運動障礙,腋部瘢痕可使上肢活動障礙等。
經過慢性,常纏綿多年不愈,患者雖一般健康狀況不佳,但無全身症狀。結核菌素試驗常為陽性。由骨、關節結核波及皮膚所致的瘰癧性皮膚結核多見於兒童,常發生於臀部。
瘰癧性樹膠腫為散在性的皮下結核性硬結,甚似瘰癧性皮膚結核,但不一定能完全證實患者有淋巴結核、骨或關節結核等病灶。有人認為繫結核桿菌直接接種所引起。本病好發於機體抵抗力低的人,特別是兒童。結節常發生於四肢,經過慢性,並破潰成頑固的潰瘍。潰瘍邊緣柔軟,潛行性,紫紅色潰瘍中有膿液、壞死組織及結核桿菌。結核性淋巴管炎多發生於成人,發病前患者常有手足結核桿菌感染史,以後,在前臂或下腿發生結核性淋巴管炎。淋巴管變粗變硬,並沿淋巴管發生一連串的結節,白果大至雞蛋大,皮膚表面呈紫紅色。以後結節軟化、破潰形成潰瘍,排出乾酪樣膿汁。愈後留有色素沉著的瘢痕。亦有因淋巴管毀壞而發生象皮病者。潰瘍中可發現結核桿菌。
瘺管性皮下結核為發生於30~50歲成年人肛門周圍的慢性瘺管。多數病例可累及直腸使肛門狹窄,並可累及陰囊。Simon認為本病與瘰癧性皮膚結核有關,用異煙肼治療有效。
病理生理
表皮棘層肥厚,細胞水腫,有空泡形成,基層細胞內色素增加。真皮深層或皮下組織有結核性浸潤或結核樣浸潤,有明顯的乾酪樣壞死,可查見結核桿菌。真皮中、上部毛細血管擴張,有瀰漫性的淋巴細胞浸潤,可見郎罕巨細胞。膠原纖維腫脹、變性,有明顯水腫。
表皮及真皮上部常破潰形成潰瘍。如有繼發感染,真皮上部常有大量中性粒細胞浸潤,有膿瘍形成,並可查到化膿球菌。癒合時肉芽組織增生、纖維化而形成瘢痕。
診斷檢查
根據患者淋巴結核或骨關節結核向皮膚穿破而形成的潰瘍及瘺管,慢性經過等特點,診斷不難。但臨床上需與下列疾病相鑑別:
(1)放線菌病 患部堅硬,為一片大而深的浸潤塊,破潰後流出帶有“硫磺色顆粒”的膿液,厭氧培養陽性。病理改變為非特異性細胞浸潤,可找到菌絲集團。
(2)梅毒性樹膠腫 病程發展較快,質硬如軟骨,常破潰形成梅毒性潰瘍,邊緣呈鑿狀,但不形成瘺管,梅毒血清反應陽性。病理改變為梅毒性肉芽腫伴有閉塞性血管內膜炎。
(3)化膿性汗腺炎 為腋窩部紅色疼痛性結節,破潰後形成瘺管。病理組織學為非特異性肉芽腫,無結核樣浸潤,可找到化膿球菌。
(4)孢子絲菌病 孤立的結節或潰瘍沿淋巴管成串狀排列,膿液培養為申克氏孢子絲菌。
治療方案
合理使用異煙肼等抗結核藥。局部手術療法用於較小局限孤立病損,全部切除後,再外敷消毒藥或用紫外線照射等。
特別提示
瘰癧性皮膚結核屬中醫“瘰癧”範疇,亦類似“蟠蛇癧”、“鼠瘡”、“老鼠串”。日久潰瘍成膿,耗傷氣血陰津,以及陰血虧虛,陰毒流竄,皮下穿鑿。
1、發病年齡:常由骨或淋巴結核蔓延而來。多見兒童。
2、好發部位:好發頸側,其次為腋下、腹股溝及胸部等。
3、皮疹特點:初起為黃豆至白果大的可移動的皮下結節,無痛、質硬、並與皮膚粘連,呈紅色或暗紅色,中心發生乾酪樣壞死,破潰,形成口小底大的瘺管,愈後遺留不規則的萎縮性瘢痕。鄰近可陸續新發皮下結節,並相互連線呈帶狀分布。
4、組織病理:示結核樣肉芽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