痿症(肌病)

肌病屬祖國醫學"痿症"的範疇。中醫《內經》曰:"痿,謂手足痿弱,無力以運行也。"是指肢體筋脈弛緩,軟弱無力,日久因不能隨意運動而致肌肉萎縮的一種病症。

肌病(痿症),myopathies,是橫紋肌病的簡稱,為肌肉的原發性結構或功能性病變。故中樞神經系統(CNS)、下運動神經元、末梢神經及神經肌肉接頭處疾病所致繼發性肌軟弱,皆包括在內。臨床上肌病可以大致分為遺傳性肌病(如肌營養不良、先天性肌病、肌強直和通道病、代謝性肌病、線粒體性肌病等)和獲得性肌病(如炎症性肌病內分泌性肌病、與系統性疾病有關的肌病、藥物中毒性肌病等)兩大類。目前傳統醫學對於肌病的治療,尚無特效療法和有效藥物。肌病被列為世界醫學難治性、頑固性疾病之一,幾乎是束手無策,無藥可醫、無醫可治。
中醫對痿症的治療有極大的優勢,著名治法就有"治痿獨取陽明"、"從五臟熱論治"、"肺熱數痿論"、"肝腎陰虛致痿論"等,我們通過對古代先腎觀點的深入研究及其臨床實踐後,發現中醫古代先賢觀占煌深入研究及其臨床實踐後,發現中醫古代之所以出現這種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局面,一方面說明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另一方面說明還未形成統一的認識,因而直接影響著中醫藥對痿症的治療效果。
目前,國內中醫治療痿症的文獻,大部分是在二千年《內經》中的"治痿獨取陽明"的理論指導下進行組方治療的,由於該書沒有具體的方藥,所以更多學者熱忠於怎樣的組方更為合理,但臨床療效不佳,便認為是自己的藥物選擇不當所致,從不敢對自己敬若神明的理論有所懷疑。通過認真研究後,我們認為這一觀點存在明顯的不足之處。1、此理論告訴我們的兩個核心內容為:①脾胃虛弱;②胃炎熾盛。一虛證,一實證而在臨床上患者基本不存在,如食少,飲食稍不注意便出現腹瀉、語聲低微、頭暈心慌、面色無華、便溏或善飢,聲如洪鐘、口臭、便秘等。2、之所以有上述觀點,主要責之於患者存在肌肉萎縮的臨床表現,而中醫認為"脾主肌肉",這樣看來,這一觀點的形成就順理成章,其實不然①脾主全身之肌肉,如出現問題,應為全身性的消瘦,而非局部的萎縮。②從現今醫學看出本病多為支配某一肌肉的神經出現問題,而絕非某一肌肉的營養不足所致。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