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瘀相關學說與疑難病治療

痰瘀相關學說與疑難病治療

《痰瘀相關學說與疑難病治療》是2008年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於俊生。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痰瘀相關學說與疑難病治療

本書共分上、中、下三篇。上篇為痰瘀相關學說基礎理論研究,分十二章,包括痰瘀相關的含義;痰瘀相關學說的形成和發展;痰瘀與氣血津液以及臟腑的關係;痰瘀的相互轉化關係;痰瘀毒相關論;痰瘀同病的臨床表現、辨識要領、治法和藥物;痰瘀相關病證的研究進展。中篇為疑難病治療,著重討論從痰瘀辨治疑難病的思路和用藥規律;下篇精選了當代名醫及作者從痰瘀論治疑難病的驗案。全書博採眾家之長,理論聯繫實際,結合現代研究成果,內容豐富,資料翔實,是一部頗具理論、臨床和文獻價值的痰瘀相關學專著。可供中醫理論、臨床、科研工作者、高等院校師生閱讀參考。

目錄

上篇 痰瘀相關學說基礎理論研究

第一章 痰瘀相關的含義

第二章 痰瘀相關學說的形成和發展

第三章 痰瘀與氣血津液的關係

第四章 痰瘀與臟腑的關係

第五章 痰瘀的相互轉化關係

第六章 痰瘀毒相關論

第七章 痰瘀同病的臨床表現

第八章 痰瘀同病辨識要領

第九章 痰瘀同病治法

第十章 痰瘀同治藥物

第十一章 近現代醫家論痰瘀相關

第十二章 痰瘀相關病症的現代研究

中篇 疑難病治療

第一章 支氣管哮喘

線上試讀部分章節

上篇 痰瘀相關學說基礎理論研究

第二章 痰瘀相關學說的形成和發展

痰瘀同源、同病、同治的理論和實踐,由來已久。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醫學帛書《五十二病方》就記載著半夏、服零(茯苓)、皂莢、虻(貝母)、漏蘆等化痰祛瘀的藥物。甘肅武威出土的漢墓醫簡,其中一個醫簡的處方為:幹當歸、芎勞、牡丹皮、漏蘆及虻。此方養血活血加化痰散結,是痰瘀同治的典型方。它證明了早在兩千多年前,醫家對於祛瘀之中加以治痰,已有一定認識和經驗。

我國第一部醫學經典著作《黃帝內經》中,對痰瘀相關的理論和治療已有論述。首先,在生理上,闡明了津血同源的相互關係。如《靈樞·癰疽》中說:“津液和調,變化而赤為血。”《靈樞·邪客》中說:“營氣者,泌其津液,注之於脈,化以為血,以榮四末,內注五臟六腑。”其次,在病理上,雖然沒有明確提出“痰瘀同病”,但從有關的論述中,也體現了痰飲與瘀血在病理上的相關性。如《靈樞·百病始生》說:“凝血蘊里而不散,津液澀滲,著而不去而積成矣。”又說:“腸胃之絡傷,則血溢於腸外,腸外有寒,汁沫與血相搏結,則併合凝聚不得散,而積成矣”。說明了津液與血瘀相互影響的病變過程。在《靈樞·水脹》中說:“鼓脹何如?岐伯日:腹脹身皆大,大與膚脹等也,色蒼黃,腹筋起。”“腹筋起”,實為絡脈之瘀血。此說明了水臌之水由瘀聚而生,或水聚迫血不行而血脈瘀阻,二者互為因果,而形成腹大如鼓之腹水征。《黃帝內經》中所論之“瘤”,如“腸瘤”、“昔瘤”,為邪氣內居,“津液久留”,阻礙血運,凝痰聚瘀而生成,也屬痰瘀相關病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