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名片
作/譯者:李玉林
出版社: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日期:2006年01月
ISBN:9787117058339 [十位:7117058331]
頁數:444 重約:0.830KG
定價:¥62.00
內容提要
本教材是全國高等醫藥教材建設研究會·衛生部臨床醫學專業五年制第六輪規劃教材之一。第6版在原有基礎上突出了病理學在醫學教育=醫學科學研究及臨床醫療工作中的基礎地位和橋樑作用,在繼承和保持傳統體系的同時,力求反映學科新進展、跟蹤前沿;在章節安排、內容取捨、彩圖使用、版式設計及封面、目錄、索引、用紙等方面都做了大量嘗試和探索,力爭與國際同類教材接軌。
圖書目錄
緒論
第一章 細胞和組織的適應與損傷
第一節 細胞和組織的適應
第二節 細胞和組織的損傷
第三節 細胞凋亡
第四節 細胞老化
第二章 損傷的修復
第一節 再生
第二節 纖維性修復
第三節 創傷癒合
第三章 局部血液循環障礙
第一節 充血和淤血
第二節 出血
第三節 血栓形成
第四節 栓塞
第五節 梗死
第六節 水腫
第四章 炎症
第一節 炎症概述
第二節 急性炎症
第三節 慢性炎症
第五章 腫瘤
第一節 腫瘤的概念
第二節 腫瘤的形態
第三節 腫瘤的分化與異型性
第四節 腫瘤的命名與分類
第五節 腫瘤的生長和擴散
第六節 腫瘤的分組和分期
第七節 腫瘤對機體的影響
第八節 良性腫瘤與惡性腫瘤的區別
第九節 癌前病變、非典型增生和原位癌
第十節 腫瘤發生的分子基礎
第十一節 環境致瘤因素
第十二節 遺傳與腫瘤
第十三節 腫瘤免疫
第十四節 常見腫瘤舉例
第六章 心血管系統疾病
第一節 動脈粥樣硬化
第二節 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及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
第三節 高血壓
第四節 風濕病
第五節 感染性心內膜炎
第六節 心瓣膜病
第七節 心肌病和心肌炎
第八節 心包炎和心臟腫瘤
第九節 周圍血管病
第七章 呼吸系統疾病
第一節 上呼吸道及肺部炎症性疾病
第二節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第三節 肺炎埃沉著症
第四節 慢性肺源性心臟病
第五節 呼吸窘迫綜合徵
第六節 呼吸系統常見腫瘤
第七節 胸膜疾病
第八章 消化系統疾病
第九章 淋巴造血系統疾病
第十章 免疫性疾病
第十一章 泌尿系統疾病
第十二章 生殖系統和乳腺疾病
第十三章 內分泌系統疾病
第十四章 神經系統疾病
第十五章 傳染病
第十六章 寄生蟲病
第十七章 病理學常用技術的原理及套用
英中文索引
文章節選
四、病理學的發展
人類無論是個體還是群體,自其誕生之日起始終與疾病共存,這從考古學家挖掘的具有病變的史前人類的骨骼化石上可找到足夠的證據。當然這僅僅是肉眼所見到的形態變化。直到1761年義大利Padua大學的Margani(1682~1771)醫生通過700多例屍體解剖,並詳細記錄了病變器官的肉眼變化之後,認為不同的疾病是由相應器官的形態改變引起的,由此提出了器官病理學(organ pathology)的概念。在1個世紀之後的19 世紀中葉,隨著顯微鏡的發明和使用,人們可以套用光學顯微鏡來研究正常和病變細胞的形態變化。於是,德國病理學家Rudolf Virchow(1821~1902)創立了細胞病理學(cellular pathology),其巨著在1858年出版,直到今天其理論和技術仍在對醫學科學的發展產生影響。此後,經過近一個半世紀的探索,逐漸形成並完善了今天的病理學學科體系,如用肉眼觀察病變器官的大體變化,被稱為大體所見或解剖病理學(anatomical pathology);藉助於顯微鏡所進行的組織學或細胞學研究,被稱為組織病理學(histopathology)或細胞病理學(cytopathology);用電子顯微鏡技術觀察病變細胞的超微結構變化被稱為超微結構病理學(ultrastructural pathology)。近30餘年來,隨著免疫學、細胞生物學、分子生物學、細胞遺傳學的進展以及免疫組織化學、流式細胞術、圖像分析技術和分子生物學等理論和技術的套用,又極大地推動了傳統病理學的發展。特別是學科間的互相滲透又使病理學出現了許多新的分支學科,如免疫病理學(immunopathology)、分子病理學(molecular pathology)、遺傳病理學(genetic pathology)和定量病理學(quantitative pathology)等,使得對疾病的研究不僅從器官、組織、細胞和亞細胞水平,而且深入到分子水平;並使形態學觀察結果從定位、定性走向定量,更具客觀性、重複性和可比性。不僅如此,對疾病的觀察和研究也從個體向群體和社會發展,並且和環境結合,出現了地理病理學、社會病理學等新的分支。這些發展大大加深了對疾病本質的認識,同時也為許多疾病的防治開闢了光明的前景。隨著人類基因組計畫的完成和後基因組計畫的開展,病理學這門古老的學科將會得到更快的發展。
我國的現代病理學始建於20世紀初。半個多世紀以來,我國現代病理學家如徐誦明、胡正詳、梁伯強、谷鏡汧、侯寶璋、林振綱、秦光煜、江晴芬、李佩林、吳在東、楊述祖、楊簡、劉永等為我國病理學的學科建設、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嘔心瀝血,艱苦創業,功勳卓著。在教學方面,他們從無到有地編著了具有我國特色的病理學教科書和參考書,並不斷修訂和完善,使病理學教學有所依據和更加規範化;在病理診斷方面,他們大力推進屍體剖驗、活體組織檢查和細胞學檢查的開展,並確立了病理學在臨床醫學的地位;在科研方面,結合我國實際,對長期危害我國人民健康和生命的傳染病、地方病、寄生蟲病、惡性腫瘤以及心血管疾病等進行了廣泛深入地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在人才培養方面,通過多種形式,為我國培養造就了一大批病理學工作者,其中不少已成為我國病理學界的骨幹和學術帶頭人,為我國病理學事業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我國是幅員廣闊、人口和民族眾多的大國,在疾病譜和疾病的種類上都具有自己的特點。開展好人體病理學和實驗病理學的研究,對我國醫學科學的發展和疾病的防治,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同時也是對世界醫學的貢獻。處理好人體病理學和實驗病理學既分工又合作的關係,使二者加強聯繫,相得益彰。同時要打破病理學與其他學科的界限,密切關注相鄰新興學科的發展,學習和吸取它們的先進成果,來創造性地豐富病理學的研究方法和內容。只有這樣才能使我國病理學研究的某些領域達到或趕超世界先進水平,這也是我國當代病理學工作者的責任和任務。
(李玉林)
編輯推薦與評論
本書適用於國內醫學院校的臨床醫學各專業和口腔、衛生、醫學檢驗、法醫、護理、影像等專業的五年制本科生使用,也可作為研究生、七年制學生、病理醫生和進修生的參考書。
本書與第五版相比有如下特點:第一,跟蹤前沿,反映進展:如依據對幹細胞的最新認識,對傳統再生及其分類的概念做了必要的修改,並增加了人工干預下的組織再生等內容;把SARS的最新研究成果,特別是病理學所見寫進了本教材;細胞再生的分子機制及細胞外基質的作用等內容均為該領域最新進展。第二,遵循規律,調整結構:①在緒論中突出了病理學在整個醫學教育、醫學科學研究及臨床醫療工作中的特殊而極其重要地位;②將原在緒論中簡單介紹的病理學的研究方法改寫成病理學常用技術的原理及套用一章,放在各論之後,所介紹的內容均為以形態學為基礎的分子生物學技術,更具實用性;③將免疫性疾病中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獲得性免疫性疾病及器官和骨髓移植作為一個獨立章節,在各論中列出,這樣既避免了與免疫學教材的重複,又豐富了病理學各論的內容。第三,突出特點,重在創新:去掉了五版一貫制的大部老圖、全力篩選大體和鏡下照片248幅,精心繪製彩色模式圖和線條圖總共60幅,均隨文做圖;為便於進一步學習和迅速查找某部分內容或某一概念,每章末尾附5條左右的參考文獻,全書末尾附英中文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