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構
病毒基本上是一種寄生生物,在構造上,由DNA和包裹基因物質的外殼所組成。當病毒進行感染的時候,病毒基因體會從病毒身上轉移到宿主身上,並且進行基因體複製:病毒會操作宿體細胞的裝置,製造出他所需要的東西(包括基因體),然後才能組裝成新的病毒。接著,新的病毒基因必須填入宿主細胞新製造出來的結構殼體(capsid),這個新的病毒才算完成了他在宿主細胞的任務,可以出發前往下一個目的地,感染其他的細胞。問題是,以噬菌體phi-29為例,在進行組裝時,長度為6.6μm的DNA如何塞進42*54 nm2大小的結構殼體?DNA的長度比結構殼體,長了將近130倍!要將DNA包裹入殼,必須啟動生物馬達(packaging motor),克服DNA熵、靜電和彎曲的能量,將DNA一段段地收納成近乎晶體的密度。概述
然而這具生物馬達是用什麼方法達成任務的?去年12月,科學家Alan Simpson在從事病毒(噬菌體phi-29)感染細菌的研究時,發現了DNA結構的包裹馬達。他們用微影像技術(micro-imaging techniques)──包括X光結晶學(X-ray crystallography),和低溫電子顯微鏡學(cryo-electron microscopy)──來觀察噬菌體phi-29之中,DNA包裹馬達的結構。這個馬達有三部份:蛋白質外殼、甜甜圈狀的連結器,以及RNA酶。蛋白質外殼乃是一個瘦長的結構殼體,為馬達的前頭;中間的連結器是甜甜圈狀,可以放在結構殼體的入口,將DNA推入其內;而啟動包裹動力的,則是RNA酶,它能將化學能轉換成機械能,以驅動連結器將DNA「吞」進結構殼體之內。連結器是由12個錐狀蛋白質所構成的,可以把它看作是一個磙筒,DNA則從中心的洞孔穿過;在連結器周圍有五個一樣的酶,亦即ATP酶,位在結構殼體的通道外側。它們會分解細胞的化學能(即ATP),將之轉化成驅動馬達的能量。研究人員推測,這一連串由ATP所引發的化學反應,會使phi-29開始鏇轉並震盪,藉此將DNA一次拉進一個鹼基對。病毒的生物馬達在一個如滴劑一般大小的範圍內工作,在這範圍內就包含了50億個DNA分子,若是頭尾相接,長度可長達200哩。然而當生物馬達啟動之後,「整個收納DNA的工作,前後僅僅歷時3分鐘……每一個DNA分子都整齊劃一地塞入一個蛋白質殼體之中。」明尼蘇達大學教授Dwight Anderson如此說。
塞入DNA
但要將DNA塞入,需要多大的力?
研究人員Smith使用光學的鉗子,來測量噬菌體f29包裹DNA時所需要速度的力道。首先,他將DNA裸露出來的一端繫在聚苯乙烯的氣泡上,而聚苯乙烯則由光學鉗子抓住;另一方面,包裹住部分DNA的結構殼體則緊繫在另一個氣泡上,而氣泡則附著在吸量管上(pipette)。從RNA酶而產生的能量,促使一連串複雜的包裹程式發生,使兩端的氣泡靠得更近。研究人員進行兩種模式的實驗:在持續反餽力的模式下,移動氣泡的位置讓DNA內部的張力維持定值;或是在沒有反餽力的模式下,允許張力改變,但是讓氣泡保持一定的距離。藉由控制張力和距離的變因,得出收納DNA所需要的力。這是因為收縮DNA的力會隨著收縮的長度而改變,當愈來愈多DNA被纏裹進殼體之中,它包裹的速度就會逐漸減緩,殼體內部的壓力和DNA線體的張力也愈來愈大。如此,在無反餽的模式下,當DNA兩端的張力逐漸升高時,研究人員量測其漸漸減緩的包裹速度,就能估計被纏裹進殼體之後DNA所產生的力。
在大約50%的基因體被收入殼體之前,DNA的內部張力都很弱;這是因為DNA一開始纏裹得很鬆散,跟最後的高密度狀態不同。接著力量逐漸增大,一直到全部的DNA都收入殼體之後,其力道便高達5×10-11牛頓──這是最犟大的分子馬達之一,為了進行包裹而產生的力。這么大的壓力,在進行感染作用的期間,對於病毒是很有幫助的:它的壓力可以幫助病毒將他的DNA注入宿主細胞之內,如此,就不需要額外的生物馬達來完成這項工作了。
小小的病毒,塞入DNA的動作,真像魔術師一段一段地將手帕塞入手指圍出的小小洞孔!